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1《藤野先生》教学实录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1《藤野先生》教学实录人教版

《藤野先生》教学实录教学理念:《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也就是说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

阅读中的对话和交流,应指向每一个学生的个体阅读。

教师既是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

教师的点拨是必要的,但不能以自己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独立阅读。

所以新课改下的语文阅读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做学习的主人。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巧设情景,导入新课师:对于自己的老师,鲁迅只写过三个人,同学们知道都是谁吗?生:三味书屋中的寿镜吾老先生。

他认为寿镜吾先生极方正、质朴、博学,令童年鲁迅信服、敬畏。

生:还有一个是《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中的章太炎先生。

师:章太炎先生是鲁迅青年时期的教师,鲁迅对他的情感比较复杂,体现在五个字:尊师,更重道,同学们可课后找来一读。

继续。

生:最后一位是一位日本学者叫藤野严九郎,就是藤野先生。

师:对于这位日本老师,鲁迅感觉如何?生:鲁迅先生认为“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

生:“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

师:是的,鲁迅与他的日本老师藤野先生同样情深意厚,在当时背景下,是什么让鲁迅这样深情感念呢?藤野先生又是怎样一个人呢?今天,我们将一起去感受这段难忘的经历,认识这位给鲁迅以鞭策的先生。

(二)师生商讨,制订目标1、本课总目标。

同上。

2、本节课目标:(1)掌握重点生字词,并会解释。

(2)了解作者及时代背景。

(3)整体感知课文,感知藤野先生的崇高品质;了解鲁迅的赤子之情。

(三)检查预习,汇报成果师:课前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下面请同学们汇报预习成果,首先请同学来说说我们应掌握那些重点的字词。

(一位同学说,一位同学到黑板默写,其他学生再补充,最后是教师补充,并有针对性地强调。

)师:课前已要求大家通过各种渠道查阅作者、作品及相关背景,现在,请同学们尽展才华,相互交流,尽量不要重复。

生:文章选自《朝花夕拾》,这个集子的文章都是回忆性的散文,这说明文章的体裁是散文。

生:这篇散文记叙了作者1902年夏末至1906年初春在日本留学的生活片断。

鲁迅到日本留学,本想以学医来救国救民,可在仙台医学专科学校学习时,有一次观看反映日俄战争的影片,片中中国人看日本人枪毙给俄国人做侦探的中国人的麻木神情给鲁迅以很大的刺激。

从此,他弃医学文,决心用文艺作为武器进行战斗,从而唤起国民的觉醒。

生:当时日本举国上下都弥漫着一股鄙视中国人的风气,有的报纸就公开宣称:“西洋视中国为动物,实际确乎不得不产生动物、下等动物的感觉,因此,中国人在生理上已失去人的资格。

”因此,鲁迅在日本受到种种歧视,他走在东京的大街上,就常常遭到少年人的辱骂。

师:鲁迅不但生活在陌生人中间,而且是生活在陌生人的鄙视和轻蔑中间,试想一想,一个自尊自重的中国人,怎么能忍受这样的处境呢?幸好遇见了藤野先生。

谁来谈谈藤野先生的有关情况?(大屏幕出示藤野先生的图片)生:藤野先生是鲁迅先生最敬重的老师:叙事散文《藤野先生》是鲁迅最看好的作品,1935年,日本岩波文库要出版《鲁迅全集》,译者增田涉到上海来征求鲁迅先生的意见,问他选那些文章好,鲁迅回答:“一切随意吧,但希望能把《藤野先生》选录进去”。

他的目的是设想借此打听藤野先生的下落,同时委托增田涉先生代为寻找。

第二年,《鲁迅全集》出版,增田涉又到上海送书样,鲁迅再次问起藤野先生的下落,增田涉说没有打听到,鲁迅叹息说:“藤野先生大概不在人世了吧?”这可见鲁迅对藤野先生的怀念之情。

师:时隔20多年,在鲁迅先生的心目中,那一段生活最值得回忆。

足见藤野先生师德的感人。

藤野先生少年时期学过汉语,对中国怀有崇高的敬意,尽管时值日俄战争,许多日本人深受狭隘民族主义的毒害,但是藤野先生丝毫不受恶劣空气的影响。

鲁迅先生深深感受到藤野先生人格的伟大,怀着感激的心情写下这篇文章,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近藤野先生,感受他的人格魅力。

(四)合作探究,感知思路师:下面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理清思路。

要求:以藤野先生为主线,说说“藤野先生的故事”,或以“我”为中心,说说“我”的足迹。

(学生都快速读起来,边读边在书上勾画、标记。

)师:同学们读得很认真,请把你的收获与大家一起分享。

生:我说的是藤野的故事。

最初见藤野先生,觉得他是一个生活俭朴、治学严谨的学者。

生:留级生介绍藤野先生的事情。

生:我觉得前面两位同学都没有抓住主要事件,应该是写了藤野先生的四件事情。

为我改讲义;教我改解剖图;担心我怕鬼;问我中国女人裹脚的事情。

师:这位同学一次概括出四个事件,而且是抓住了主要事件,真的很棒,如果用词再准确一些会更好,有谁能帮助改改?生:我认为把“为我改讲义”换成“为我添改讲义”为好,因为藤野先生不仅为我改了讲义,“还添加了许多疏漏之处”,所以,加一个“添”字就比较完整了,也更能表现藤野先生的精神。

生:担心我怕鬼,不如换成“担心解剖实习”更准确。

师:刚才两位同学的发言很精彩,概括就是要求语言准确,希望同学们都能认真揣摩。

请继续。

生:藤野先生的故事还有,和我分别是有些伤感,赠我照片留念。

生:我要谈的是“我”的足迹。

我在东京看到“清国留学生”不学无术很失望,就到了仙台,在仙台遇到了藤野先生,他给了我无私的帮助,后来就回国了。

师:你是按照“我”的地点的转换来介绍的,线索清晰,但鲁迅为什么要回国?回国后干什么?生:他回国是因为他遇到了两件事情,一件是匿名信事件,一件是看电影事件。

回国后鲁迅决心以笔做刀枪和国民党反动派进行坚决的斗争。

师:说得好!匿名信事件和看电影事件最终促成了鲁迅先生作出了人生的重大决定,是——(众生)弃医从文。

这也是他人生的重大转折点。

在东京,鲁迅曾做诗一首,叫《自题小像》,请看大屏幕。

(大屏幕展示,生齐读):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师:这首诗同学们并不陌生,它是1903年鲁迅21岁在东京留学时所写,51岁重写。

在30年中很少写诗,从这以后才开“诗戒”。

这是他言志的宣言。

尽管祖国在黑暗中,我没有理由不爱她。

虽然满腔热诚不被理解,我只管奉献我青春的热血。

何等坚贞、热烈的爱啊。

这是《呐喊》和《彷徨》的先声,也是鲁迅毕生奋斗的标灯和旗帜。

30年过去,鲁迅无愧无悔。

“我以我血荐轩辕”,这是革命者的誓言。

师:刚才同学用简洁的语言概述了故事。

概述故事就是从复杂的记叙中,抓住某一中心,理出清晰的记叙线索。

同样的记叙文,选择的概述线索不同,概述的故事内容便不同。

所以,同学们在概述时,要注意线索要清晰,概述要简洁。

师:刚才我们按两条线索概述了故事,一条是(生齐)──藤野先生的故事。

还有一条是(众生)──“我”的足迹。

那么,藤野先生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从我的足迹中,我们发现了什么?同学们可以同位或小组讨论讨论。

(生或翻书思考或交头接耳。

师巡回掌握学情或参与讨论)师:谁来说一说你们探究的结果?生:我谈谈藤野先生。

文章主要写了我与藤野先生交往的四件事情,从这四件事情中,我觉得藤野先生是一个正直的学者,他对工作一丝不苟,认真负责,对我要求严格,尤其关爱弱国学生,可谓雪中送炭,让人感动。

生:我接着刚才的说。

我想补充一点,藤野先生能够主动关心我的解剖实习,可见他对我这个弱国国民很热情,还有他向我打听中国女人裹脚的事情,可见他一点不摆老师的架子,实事求是。

师:这种实事求是的态度也是一种求实的精神。

刚才两位同学体现的正是实事求是的态度,他们能够结合课文来谈,这是分析问题的好方法。

谁还能就这个问题继续补充?生:我和他告别时,他的脸色有些悲哀,但没有说什么,还送给我照片,题“惜别”,可以看出他对我很友好,也尊重我的选择。

师:在日本举国上下都鄙视中国人的风气下,对中国人的热情友好与尊重,这是比“认真负责”之类更难能可贵、也更使鲁迅感激和终生怀念的品质,是什么?生:不同流合污。

生:没有偏见。

师:具体地说,是没有民族偏见,他对鲁迅不但不歧视,反而对中国学生更热情、更关心、更优待,这在当时尤其难能可贵,这体现了一个真正的教育者的胸襟。

藤野先生的崇高、伟大也正表现在这里,令鲁迅感念一生,也令我们心生敬意。

那么,从“我”的足迹中,同学们发现了什么?生:我发现了鲁迅先生在东京很失望,他本来到东京是为了学医救国,结果空气不好,所以到了仙台。

生:我发现了鲁迅先生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师:何以见得啊?生:鲁迅学医是为了爱国,弃医从文也是爱国,回国写文章和同国民党斗争更是爱国主义的具体表现。

师:这位同学反应特别快,真是言简意赅啊。

本文有两条线索,一条明线即藤野先生其人,一条暗线即鲁迅的爱国情感。

至此,我们整体感知了课文,文章的主题也水到渠成,写学医弃医,表达对藤野先生的感激怀念之情,也更深刻含蓄地表现出作者的赤诚的爱国情。

这节课就上到这,下课!第二课时(一)回顾前课,导入新课师:上节课我们整体把握了文章,认识了藤野先生,走进了鲁迅先生的心理路程,这节课同学们还记得我们要学什么吗?有谁再把我们共同制定的目标说一说?生:要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抓住主要特征,表现人物高贵品质的方法。

师:这是我们这节课的主要任务,相信同学们定能更好地完成自己制定的目标。

(二)自主探究,品读分享师:本文具体写藤野先生的四个典型事例,抓住主要特征,突出人物品质。

请同学们采取喜欢的方式阅读有关藤野先生的部分,想一想作者是怎样刻画人物形象,突出人物品质的?可相互探究。

生:作者抓住了藤野先生的外貌、行为等描写,具体展开藤野先生的刻画的。

师:请结合文章具体解释。

生:首先描写藤野先生的外貌,说他的脸“黑瘦”、“带着眼镜”、“夹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说明他知识渊博。

师:分析人物,抓住主要特征,这是读书的好方法。

但提醒同学们注意,语言分析,不是独立存在的,要结合文章,上钩下联。

同学们再读读第八段,看看有什么发现?生:我发现这样一句:“那些大大小小的书,便是从最初到现在关于这一门学问的著作。

”说明藤野先生给我们讲课要看很多参考书。

师:可否用一个词来概括?生:治学严谨。

师:这个词使我们认识了一位潜心研究学问,严谨治学的学者形象。

但老师总觉得他的外貌不漂亮,从而影响了人物形象的高大,这样改一改:(大屏幕)藤野先生长的魁梧英俊,一双明朗的大眼睛透着睿智的光芒。

他穿着笔挺的西装,洁白的衬衣上打着一只漂亮的领结,戴着一副眼镜,显得文质彬彬。

他面带笑容,精神饱满的登上讲台,声音洪亮的向同学们介绍说:“我就是叫作藤野严九郎的┄┄”师:同学们说说这样一改藤野先生的形象是不是更高大?生:这样一改人物形象是显得高大,但是不象是藤野先生了,不真实。

生:我觉得是人物特点不突出,缺少个性。

师:是的,写人一定要抓住个性特点,这样才能突出其典型性特点,达到真实感人的目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