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综合利用技术研 发及产业

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综合利用技术研 发及产业

附件2: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湖泊富营养化控制与治理技术及综合示范”主题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综合利用技术研发及产业化基地建设等5项课题申报指南水专项实施管理办公室二〇一一年四月一、指南说明课题采取公开发布指南,评审方式择优选择课题承担单位。

此次发布的课题申请指南为根据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 “湖泊富营养化控制与治理技术及综合示范”主题“湖泊水污染控制与治理关键技术与设备研发及产业化基地建设”项目的实施方案要求编写。

1、项目总体目标根据湖泊流域畜禽养殖废弃物、湖内水华蓝藻及底泥污染治理等方面的重大技术需求,以削减湖泊污染负荷为核心目标,研制畜禽养殖废弃物处理处置技术产业化、湖泊水华蓝藻处理处置和疏浚底泥的处置及资源化的成套设备及感知湖泊系统构建核心传感器,形成关键设备3-5套;建立2-3个产业化基地,形成规模化生产能力,10种设备与产品进入市场,推动农村污染源、湖泊内负荷污染治理关键设备的产业化;培育形成环保企业或企业联盟,“十二五”期间累计产值达20 -50亿元。

针对我国不同类型典型湖泊,开展西北干旱地区湖泊富营养化防治共性技术研究,集成形成湖泊富营养化控制整装成套技术,建成国家级湖泊富营养化控制工程技术平台,并促进湖泊水污染治理技术的集成创新和推广应用。

2、总体研究内容与任务分解(1)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综合利用技术研发及产业化基地建设针对湖泊流域主要畜禽养殖废弃物(奶牛、生猪、家禽粪便等)提出针对性的解决策略;研发与集成适用于畜禽养殖有机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处理的产业化技术,建立示范工程,处理年存栏散养奶牛1万头规模,散养生猪3万只和家禽10万羽;建立产业化基地并形成规模化生产能力。

(2)湖泊疏浚污泥处理与资源化利用技术及规模化工程示范针对湖泊疏浚底泥干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瓶颈问题,开展污染底泥干化处理成套技术和设备的集成和研发;筛选底泥资源化技术,开展适应规模化、产业化的底泥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技术集成和研究;形成产业化能力,并探索建立环保疏浚产业联盟;研究并初步构建污染底泥疏浚、处理与资源化评估和监管体系,使底泥污染控制安全、规范。

(3)水华藻类资源化利用技术与产业化基地建设在已有的蓝藻水华快速清除技术的基础上,研发湖泊水华蓝藻快速清除后藻水分离、藻毒素去除技术;针对藻渣资源化利用中的难点问题,研发藻渣及大型水生植物资源化利用成套技术与设备,建立清除1万吨/天富藻水及其相应规模的藻渣、植物生物有机肥生产基地与污泥资源化利用生产平台,达到工业化与产业化水平,形成市场化产品。

(4)感知湖泊系统构建关键技术、核心传感器研发及平台建设根据湖泊污染治理方面的重大技术需求,针对典型湖泊研发湖泊生境观测、湖泊健康/灾变识别诊断系统与湖泊生境控制系统的湖泊感知成套技术,并开展运行与应用示范;重点开展感知湖泊系统顶层设计,研发关键核心传感器及设备;开发湖泊感知的系统设计与自动控制及诊断分析的软件包;建立重点湖泊重要感知信息的国家湖泊感知平台。

(5)西北湖泊水污染防治共性技术及工程示范针对我国西部干旱地区湖泊生态系统退化、沼泽化等共性问题,开展生态系统修复与调控等关键技术、沼泽化湖泊的控制及修复技术研究,建成5km2左右的干旱区湖泊水环境改善及生态修复综合示范区。

二、指南内容(一)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综合利用技术研发及产业化基地建设课题1、研究目标根据湖泊流域的分散型畜禽养殖废弃物污染及其控制问题,以削减入湖污染负荷为目标,建立一定规模的家禽、生猪与牛的污染控制与资源化的技术研发中心与产业化基地,研制生物有机肥与营养基质或土壤修复制剂等产品,获得国家相关部门认可,集成形成实用的畜禽养殖业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利用的产业化成套技术,在“十二五”期间建立养殖污染控制、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与产品应用产业链或联盟,累计产值达到5亿元以上。

2、研究内容(1)生猪养殖废弃物规模化处理与综合利用产业化针对年存栏量3万只及以上规模的散养生猪养殖废弃物,研发实用的生猪养殖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利用的产业化技术及其标准,在研究流域建立年产1万吨以上的生物有机肥等产品生产线3-4条,产业化基地占地不少于50亩,肥料资源化利用基地处理能力达到100吨/天。

(2)牛养殖废弃物规模化处理与综合利用产业化针对年存栏量1万头及以上规模的散养奶牛养殖废弃物,研发实用的奶牛养殖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利用的产业化技术及其标准,在研究流域建立年产2万吨以上的生物有机肥等产品生产线2-3条,产业化基地占地不少于50亩,肥料资源化利用基地处理能力达到150吨/天。

(3)家禽养殖废弃物的规模化处理与综合利用产业化针对年存栏量10万羽及以上规模的散养家禽养殖废弃物,研发实用的家禽养殖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利用的产业化技术及其标准,在研究流域建立年产1万吨以上的生物有机肥等产品生产线2-3条,产业化基地占地不少于30亩,肥料资源化利用基地处理能力达到70吨/天。

3、考核指标与预期成果(1)考核指标1)家禽-生猪养殖废弃物规模化处理与综合利用产业化①研发分散养殖畜禽粪便收集-集中快速发酵-资源化处理系统,处理能力100-150吨/天。

②建成养殖废弃物处理处置与资源化利用的产业化基地,具备处理年存栏散养生猪3万只与家禽10万羽等的能力。

③建立年产1-2万吨规模的生物有机肥生产线5-6条,建立年产1万吨规模的营养基质或土壤修复制剂生产线2-3个,产业化基地面积不低于80亩。

④建立3000-5000m2的家禽、生猪的废弃物污染控制与资源化的技术研发中心平台,培育形成养殖污染控制、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与产品应用产业链或联盟,累计形成产值2亿元以上。

2)牛养殖废弃物规模化处理与综合利用产业化①建立牛养殖废弃物资源化研发中心平台,规模达到5000平方米。

②建成一个10万吨规模产业化基地与分散收集系统装备生产基地,形成牛养殖废弃物处理与综合利用的生产能力,达500-1000吨/天。

③技术指导5-10家大型有机肥企业(年产5 万吨以上),技术服务引领50家有机肥企业,推动全国有机肥产业标准化快速发展。

累计形成产值3亿元以上。

(2)预期成果1)家禽-生猪养殖废弃物规模化处理与综合利用产业化①集成家禽-生猪养殖废弃物规模化处理与综合利用产业化整装成套技术。

②建立家禽-生猪养殖废弃物资源化研发平台与产业化基地。

③研制2-3个系列产品,在市场中得到规模应用。

④形成家禽-生猪养殖废弃物处理与综合利用的生产能力,达100-150吨/天,在“十二五”期间累计形成产值2亿元以上。

2)牛养殖废弃物规模化处理与综合利用产业化①集成牛养殖废弃物规模化处理与综合利用产业化整装成套技术。

②建立牛养殖废弃物资源化研发平台与产业化基地。

③研制2-3个系列产品,在市场中得到规模应用。

④形成牛养殖废弃物处理与综合利用的生产能力,达500-1000吨/天,在“十二五”期间累计形成产值3亿元以上。

4、课题实施年限2012年1月至2015年12月。

5、课题经费来源及构成本课题国拨经费预算为2680万元,企业自筹资金(含企业配套资金和其他来源的资金)与国拨资金比例不低于1.6:1。

6、其他要求(1)课题申报单位应以企业牵头,“产学研”结合的团队。

(2)要求申报单位在湖泊水污染控制、养殖污染控制技术研发、生物有机肥等生产方面具有一定的基础。

(二)湖泊疏浚污泥处理与资源化技术与设备研发及产业化课题1、研究目标针对湖泊治理中底泥疏浚、处理与资源化领域中亟待解决的产业化瓶颈问题,开展湖泊污染底泥疏浚与干化一体化等成套技术和设备的集成与研发,实现主要技术和关键设备的产业化,并形成规模化生产能力;筛选疏浚底泥资源化利用技术,并开展相关产业化技术集成和组合,结合底泥疏浚、处理处置,开展产业化示范;构建污染底泥疏浚、处理与资源化评估和监管体系,建立产业化研发基地,培育湖泊底泥疏浚产业联盟,“十二五”期间累计产值达到10亿元以上。

2、研究内容(1)湖泊污泥疏浚、干化一体化成套技术与设备及产业化 针对湖泊疏浚污泥难以快速脱水干化、进而影响后续处理与资源化问题,集成与研发处理能力达到100万立方米规模的疏浚、干化一体化等成套技术与设备,提出相关技术标准,实现关键技术与设备的产业化,并建造成套设备1-2套,在代表性湖泊开展100万立方米规模的大型产业化示范。

(2)堆存底泥规模化干化处理技术与工程示范针对近年来国内部分湖泊大规模开展污染底泥疏浚后,湖周堆存数以百万立方米底泥而处理困难的问题,选取典型湖泊的疏浚底泥,对其干化特点及参数进行研究,研发适用于数十万立方米堆存底泥的规模化原位干化技术,并应用研究成果,在代表性湖泊开展30万立方米以上规模的工程示范。

(3)疏浚污泥批量处理与资源化利用技术与示范以安全处置和资源化利用为导向目标,针对底泥疏浚规模,对目前国内外已有的疏浚污泥处理处置和资源化利用技术,从技术和经济等方面综合开展规模化、产业化可能性综合论证及筛选,进行相关产业化技术集成,构建适合湖泊流域特点的底泥处理处置与资源化利用组合技术和方案,并开展50万立方米规模的示范。

(4)产业化能力建设与评估监管体系构建结合国内湖泊底泥污染治理需求,开展底泥处理与利用产业化能力建设,建立产业化研究基地,培育环保疏浚产业链和产业合作联盟,“十二五”期间累计产值达到10亿元以上。

研究构建污染底泥疏浚、处理、资源化利用从立项评估到实施全过程的监管技术标准,形成评估监管框架和体系。

3、考核指标与预期成果(1)考核指标①研发和集成污染底泥疏浚、处理、资源化技术与设备,实现疏浚、干化一体化等关键技术与设备的产业化,并建造1-2套设备,干化处理能力达到100万立方米规模。

②运用课题成果,在代表性湖泊开展2个以上底泥疏浚、处理处置与资源化大型产业化示范,综合示范总规模达到100万立方米。

③建立2000平方米以上的污染底泥疏浚、处理、资源化技术的产业化研发基地,培育环保疏浚产业链和产业合作联盟,优化协作模式,“十二五”期间累计产值达到20亿元以上。

④初步构建污染底泥疏浚、处理与资源化的评估和监管体系。

(2)预期成果①在湖泊污染底泥处理与资源化利用技术与设备研发的基础上,实现污泥疏浚干化一体化等关键技术与设备的产业化。

②生产1-2套成套设备,形成100万立方米以上的规模化处理能力,开展2-3个产业化示范。

③初步构建污染底泥疏浚、处理与资源化评估和监管体系,培育环保疏浚产业链和产业联盟,推动环保疏浚产业的发展,服务于湖泊富营养化控制。

4、课题实施年限2012年1月至2015年12月。

5、课题经费来源及构成本课题国拨经费预算为2920万元,配套资金(含地方政府资金、企业配套资金和其他来源的配套资金)与国拨资金比例不低于1.6:1。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