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邓古村落空间形态
提升至人在其中感受和对物质空间感知基础上的空间组合关系。 ( 见图 3) 。d. 诺邓村集市空间因盐业经济的发展逐步形成,成了
诺邓古村落空间通过街巷、水系等线性空间把集散广场、入口、桥 诺邓古村特有的节点空间,村落形成了河西“台梯子”集市和河东
和植被斑块等节点空间串联起来,使独立的建筑单元组织成“建 “盐地街”集市两条“带状”集市空间形态。“台梯子”集市因街区
因人群活动、建筑公共需要而形成的广场,或起统领作用的标志 和天际线表现出明显区别于“平地型”村落的三维空间构成特征。
点[1]。古村的节点空间界面类型化多样,是村内的公共场 所 空
a. 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相衔接界定了村落中的建成环境,确
收稿日期: 2012-10-22 作者简介: 李海燕( 1987- ) ,女,硕士,助教; 张东强( 1985- ) ,男,硕士,助教
的特征空间形态是我国建筑文化中的珍品,为我们进行现代建筑 古盐井,盐业开采与发展是诺邓村落形成、稳定和衰退的标志,诺
设计和古村落开发保护提供有力的证据和有益的指导。
邓盐井自汉朝开采以来,至今 1300 多年的历史。早期古村的形 成是以盐井为核心,不断向外围辐射发展而成,河西、河东片区的
民居围绕盐井而布置,建筑密度随着村落的扩张而减小。盐井虽
摘 要: 以诺邓古村为例,通过对特征空间、建筑空间和村落空间形态特征的解析诠释,探讨了山地型景观村落独特的空间形态特
征,为现代城镇规划选址、建筑设计、古村开发保护提供了思路。
关键词: 城乡规划,空间形态,建筑空间
中图分类号: TU-024
文献标识码: A
0 引言
间,也是组织村落内“建筑簇群”组团的次级结构核心。
筑簇群”,形成井然有序,公共、半公共和私密空间合理分布的人 有众多台阶构筑而得名,与八条“盐马古道”相衔接,由两条横向
性化村落空间结构。
的街巷空间构成斜“U”字形的半封闭空间,集市连接各支巷节点,
1) 街巷空间。街巷空间的构成要素包括界面、基面、顶面、转 使街巷的空间序列产生丰富的变化; “盐地街”集市以盐局为中
然没有处于诺邓古村的几何中心,却是诺邓的精神文化积聚的源
泉,引领着村落发展方向,直接影响着古村落的空间形态。c. 大
榕树寄托了人们希望村落像“大青树”一样永久昌盛的美好愿望。
诺邓村的大榕树集散空间是一个半封闭标志性空间,北面是题名
图 1 诺邓古村全貌
坊,西面和东面是民居立面,南面是街巷,与题名坊、“会魁第”木
名村”和首批“中国景观村落”( 见图 1) 。古村是因盐业而发展起 落中常有的戏台、龙王庙、古盐井、周围山体和错落布置的建筑簇
来的典型“山地型”村落,是白族传统聚居的典型代表,在一定层 群为界面形成的半封闭节点空间,有较强的引导性和标志性,不
面上反映着白族聚居地的文化特征,这种具有丰富历史文化内涵 仅是进村入口的重要交通作用,还是村民集散、休憩的空间。b.
1 特征空间
牌坊和提举司衙门三道门楼相衔接,形成三个较为复杂的连续空
凯文·林奇在《城市意象》中提出城市意象五要素: 路径、边 间,每个空间结合地形高差层层递进,布局在一中轴线上,形成村
缘、地区、节点和地标,颠覆城市空间组织传统框架,将空间关系 落的视觉中心,构成村落休闲、交流、娱乐的综合性公共活动空间
建筑 界面 基面
交叉空间
空间层次,街巷体 系 从 二 维 的 平 面 转 换 为 三 维 的 立 体 空 间 ,活 跃
图 2 街巷空间解析示意图
了街巷空间并造就了“山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型”村落的特有街巷空间景观。
3) 边界。村落边界的存在,使村落从人们难以控制的自然环
2) 节点空间。节点空间是村落空间产生变化的转换点,是网 境中相对地划出人们能够把握的领域,从而使村落更具有场所 络连续性的交接点,主要包括因标志物集结而成的空间节点,或 性[3]。诺邓古村选址于山地,村落依山就势聚居,通过自然边界
·10·
第 38 卷 第 36 期 2012年12 月
山西建筑
定了村落的二维 安 全 格 局 范 围,形 成 村 落 的 凹 凸 边 界,囊 括 了 村 落中的其他构成要素,并与多种因素共同影响着诺邓古村的外部 形态。诺邓古 村 中 的 自 然 边 界 形 成 两 种 视 线 较 为 开 阔 的 界 面: “U”形开敞界面和“L”形半开敞型界面( 见图 4) 。b. 天际线,诺 邓古村因地形起伏、建筑错落布置而形成竖向上的空间边界即天 际线,并与自然边界共同构建出诺邓村落空间的三维空间景观安 全格局,反映出古村的构成特征、制高点、建筑空间的组合关系以 及整个村落与自然地形的吻合程度,主要有建筑形成的人工轮廓 和山体形成的自然轮廓。
第 38 卷 第 36 期 2012年12 月
山西建筑
SHANXI ARCHITECTURE
Vol. 38 No. 36 Dec. 2012
·9·
文章编号: 1009-6825( 2012) 36-0009-03
诺邓古村落空间形态研究
李海燕1 张东强2
( 1. 保山学院理工学院,云南 保山 678000; 2. 保山学院艺术学院,云南 保山 678000)
转折变化 支巷
植物
者生命力高度密集区; 植被是街巷空间中的“点状”标志物; 通过
“带状”的基面连接“面状”的建筑簇群和“点状”的空间标志物,
形成复杂多变、高低起伏的街巷空间( 见图 2) 。诺邓古村街巷按
垂直于等高线和 平 行 于 等 高 线 进 行 布 置,街 巷 之 间 通 过 平 台、台 阶、坡道这三种方 式 来 处 理 地 形 高 差,使 街 巷 呈 现 出 高 低 错 落 的
折、岔口和植被等,是村落中人与人多样化行为综合产生的线性 心,南至盐井,途经万寿宫、龙王庙和戏台,形成一条集经济贸易、
场所空间。街巷基面对空间起到引领性作用,而界面、顶面、转折 政治管理为一体的“带状”封闭空间。
和岔口却隐含在建筑簇群中,形成街巷空间的“面状”要素; 建筑 簇群作为依附体,积淀着古村生产、生活的历史文化,是街巷所有
诺邓古村地处云 南 大 理,形 成 于 西 汉,明 清 时 期 村 落 形 态 基 本定型,经 1300 多年历史洗涤和积累,村名、村民族别、语言一直 未变,被誉为“千年白族古村落”,2007 年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
a. 中国传统古村落的选址除了重视整体景观的同时,还尤为 重视村落出入处 的 水 口 地 带 景 观,水 口 是 村 民 出 入 村 落 的 要 道, 即村口[2]。诺邓古村口空间位于低位河谷地带,以传统白族古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