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第3期近三十年我国核心期刊研究综述□别立谦 何 峻 摘要 回顾了核心期刊评价研究在我国的起源与发展情况,介绍了我国几大核心期刊评价项目以及来源期刊筛选的基本情况与研究方法,讨论了核心期刊研究成果的作用,最后提出我国核心期刊研究也应在电子期刊的评价以及评价方法上有所发展。
关键词 核心期刊 期刊评价 来源期刊筛选核心期刊概念的出现,源起于西方国家。
19世纪后期,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学术论文及载体期刊大量增加,如何帮助读者快速有效地获取文献成为文献情报工作者研究的重要问题。
这类研究取得了两方面的显著成果:一是编制文献检索工具,及时揭示期刊文献,主要表现为各种类型的期刊文献检索工具(包括数据库)不断涌现,二是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学术期刊进行评价分析,主要表现为学术界对文献分布规律和核心期刊的研究[1]。
为了揭示学科文献在期刊中的分布规律,前人曾做过大量研究。
1934年,英国文献学家布拉德福在《工程》杂志上发表的《关于特定主题的情报源》一文①,成为阐述文献分布规律的开山之作,奠定了学科核心期刊评价的理论和方法。
1 我国核心期刊研究的起源与发展1.1 起源(20世纪50年代-70年代)我国对核心期刊的研究,据有关学者论述,最早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当时的中国科学院图书馆、中国科技情报研究所和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即做了一些相关的研究工作[2]。
20世纪70年代初期,《国外书讯》杂志(《世界图书》杂志前身)开始引进和介绍国外期刊评价理论和方法,如“常用期刊”、“核心期刊”的概念,引文分析评价的方法等等,并具体介绍了部分学科的核心期刊。
总体来说,这一阶段的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对国外研究成果的零星翻译、介绍等方面,缺乏系统的自主研究。
1.2 发展(20世纪80年代)经过十多年对国外研究的追踪学习,“核心期刊”的概念逐渐被我国学术界熟知与接受,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一方面,随着经济、科技、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全面复苏,信息交流日益增多,期刊作为传播信息知识的重要载体,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另一方面,以空前的速度和数量涌现的期刊,给图书馆的订购、收藏以及读者阅读等带来了多方面的挑战,在这种情况下,核心期刊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日益受到我国图书情报界的重视,有关核心期刊的理论研究逐步深入,并开始了应用实践的探索。
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图书馆学、情报学期刊相继发表了一批有一定深度与广度的介绍和研究文献离散规律的文章,从理论上对核心期刊研究进行了深入探讨。
在实践应用方面,1981年,《世界图书》杂志编辑出版了“国外科技核心期刊专辑”,共选出了大、小共79个专业的核心期刊,9个专业的常用期刊,是国内进行核心期刊筛选的最早实践尝试,受到了国内图书情报界的好评,对我国的核心期刊研究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同时,中国的期刊出版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从70年代初的不足百种,到70年代末的1400余种,再到80年代末的6000余种,期刊数量剧增,加上期刊价格大幅增加,内容质量良莠不齐,这使得国内核心期刊评价研究的对象由国外科技期刊逐步扩展到国内科技期刊。
同时,引文数据库的建设也开始提上日程,为核心期刊的研究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中国的核心期刊研究开始进入理论和实践并重的阶段。
001文献计量学①S.C.Bradford.Sources of Information on Specific Sub-jects.Engineering.v.137,no.3550,1934。
云投稿:yuntougao.com 张编辑QQ:11056656612012年第3期1.3 繁荣(20世纪90年代以来)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我国的核心期刊研究在广度和深度上都有了更大发展,被一些学者认为是“突进期”[3]。
进入21世纪之后,有关核心期刊的研究更是兴盛不衰,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
在这个时期,关于核心期刊研究的著译渐多,理论研究成果大量发表,尤其是实践应用,开始大规模地开展起来。
1991年,世界图书出版公司编辑出版《国外科技核心期刊手册》,在其“序言”中阐明了研究和编制的基本出发点是为文献机构选购提供参考,“从优中选优”[4],旨在向读者推荐刊载最新理论、知识和信息的优秀期刊,在核心期刊研究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方面,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1992年,北京大学图书馆和北京高等院校图书馆期刊工作研究会共同发起研究、编制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以下简称《要目总览》)问世,对我国近万种在版中文期刊用统一的标准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统计和分析,这是我国第一次大规模地利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中文期刊进行研究,在图书情报界、学术界、出版界和科研管理部门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成为我国核心期刊理论和实践结合应用研究发展历程中重要的标志性学术成果。
此后,我国的核心期刊研究一直持续稳定地向前发展,进入了全面繁荣的阶段。
2 我国核心期刊评价研究情况回顾2.1 核心期刊评价研究(1)兰州大学的研究1988年,兰州大学图书馆仿照美国《科学引文索引》(SCI)的《期刊引证报告》(JCR),选用了其认为代表当时中国出版学术水平最高的10种自然科学期刊作为来源期刊,统计1980-1986年期间各刊所载论文的参考文献,编制引文索引卡片,并分阶段编印成册,名为《中文自然科学引文索引》,同时按照被引用期刊被引量的多少排序,筛选出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104种,结果发表在同年《世界图书》杂志的“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一文中[5]。
1992年,“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课题组在此前研究的基础上,选择了1980-1986年核心期刊表中排名前20位的期刊作为来源刊,对其在1990-1991期间的引用情况进行了引文统计、排序,并截取排序结果中的前100种期刊,公布了“1990-1991年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百种表”[6]。
这是对自然科学领域的学术期刊较早进行核心期刊筛选的研究。
(2)北京大学图书馆等的研究1991年11月至1992年12月,由北京大学图书馆和北京高校图书馆期刊工作研究会共同编制《要目总览》1992年版。
共有41所高等院校图书馆的200余名工作人员参与研究和编制工作,聘请了400多位专家进行了书面鉴定,共筛选出核心期刊表131个,核心期刊2174种。
专家鉴定委员会认为:《要目总览》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使用价值,为各类型图书情报部门的中文期刊采购和读者服务提供了较重要的参考工具。
有关学者认为,此次研究有几点值得注意:1.研究主题集团化、2.筛选领域空前扩大、3.评价体系相对完备,是国内“核心期刊”研究史上由“个人学术研究”转向“集体联合攻关”的标志。
尽管今天看来尚有许多不尽完善的地方,但此项研究成果能够代表当时国内“核心期刊”研究的最高水平[7]。
《要目总览》第一版问世后,在社会上引起一定反响。
出版界和图书情报界给予了充分肯定和较高评价,认为该项成果适应了社会需要,填补了国内空白,促进了中文期刊编辑和出版质量的提高,为国内外图书情报部门采集中文期刊提供了依据,成为大型检索刊物确定收录范围的参考工具。
此后,《要目总览》分别于1996年、2000年、2004年、2008年每四年编制和出版一次,每一版都在研制方法上不断优化和改进。
《要目总览》第三版同时也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九五”规划项目“核心期刊的文献计量学研究”的三个子课题之一,称为“中文核心期刊评价研究”。
按照研究课题的基本要求,第三版的“前言”以“中文核心期刊的文献计量学研究报告”的形式刊出,研究报告全面展示了研制过程,并对“核心期刊”概念、性质和用途做了进一步的界定。
此后,公布研究报告即成为惯例。
第四版同时也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学术期刊评价及文献计量学研究”的子课题之一,于2001年开始研究。
课题组对核心期刊评价的基础理论、评价方法,评价软件的设计与使用,核心期刊的作用与影响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对核心期刊评价理论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和理解。
第五版于2007年初开始研究,26个单位的102位专家和工作人员参与,全国5529位学科专家参加1012012年第3期了核心期刊表的评审工作,共选出核心期刊1983种。
第五版继续采用以定量评价为依据,以定性评审为补充的评价方法。
在上版基础上增加了基金论文比、Web下载量两个统计指标,同时增加了反映期刊论文质量的评价因素。
此外,还修正了影响因子和被摘率的计算方法,解决了前几版因学科影响因子评价效果不好而权重较低的问题[8]。
(3)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的研究1996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创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于2001年1月编制出蓝皮书《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①。
第一版从全国3000余种人文社会科学期刊中选出506种核心期刊,筛选原则是:国家正式批准的出版物,有较高的学术性和理论性,全国检索类期刊收录频率和引用频率较高,全国省市自治区及各专业学会评比中获奖的学术期刊。
2004年1月,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文献计量学研究室编《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2004年版正式出版。
第二版对核心期刊的概念做出新的界定,认为某学科(或某领域)的“核心期刊”,是指那些“发表该学科(或该领域)论文较多、使用率(含被引率、摘转率和流通率)较高、学术影响较大的期刊”,“适用于读者和作者据此选用期刊,以及馆藏和文献数据库的选刊。
”这一版全面采用了引文分析的方法,分学科的人文社会科学采用指标:学科总被引、学科影响因子、期刊总被引;综合性的人文社会科学期刊采用指标:总被引、影响因子、即年影响因子,入选核心期刊344种。
作为连续性成果,《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了调整和修改,出版了2008年版。
该版在2004年版的基础上进行了修订和调整,确定分学科统计指标为:分学科影响因子及被引、影响因子、转摘频次;综合性学术期刊统计指标为:影响因子、转摘频次、在分学科的位次。
最后确定的核心期刊数量为386种。
(4)中国人文社科学报学会的研究2002年6月,中国人文社科学报学会依据《中国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质量标准及评估办法》评出“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共154种,是在第二届全国社科学报评优活动的基础上筛选出来的,用较大篇幅对27家学报的特色栏目进行评介,这是其他核心期刊评价所没有做到的。
主要参照“中国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质量标准及评估办法”,全面考虑政治标准、业务标准、编辑标准、出版标准,结合一般评价核心期刊的“被索量”、“被摘量”、“被引量”等定量指标,对期刊进行全面评估和鉴定。
这样评选的“核心期刊”实际上是“优秀期刊”,重点在于考察期刊的出版质量,是对期刊办刊质量的整体评价。
(5)《中国学术期刊评价研究报告》由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武汉大学图书馆等单位研制,共选择了6170种学术期刊进行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