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科技发展十一五计划及2020年远景规划纲要

科技发展十一五计划及2020年远景规划纲要

科技发展十一五计划及2020年远景规划纲要“十*五”期间,是举国上下着力实施“三步走”战略,奋力朝着小康目标阔步迈进的关键时期,也是我市“一接三新”、“争当四个排头兵” 、“融入一小时经济圈”的振奋时期。

为了大力推进全市科技进步的进程,打造好科技发展的对接平台,进一步为全市经济的快速持续增长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特制定本《纲要》。

一、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一)、指导思想:坚持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技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方针,全面贯彻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和“****”的重要思想。

按照市委、市政府“对接长珠闽、抢抓新机遇、增创新优势、建设新__”的要求,深入实施科教兴市和可持续发展两大战略。

以结构的优化和产业的升级,促进工业经济跨越式发展和农业产业化的调整为目标;以引进、消化、推广为主要途径;以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促进农业的科技成果推广为核心。

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导向相结合,利用两个市场,发挥两种资源。

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及效益优先原则,重点发展若干高新技术企业,培植一批实力强劲的民营科技企业,大力推广以良种良法为主的农业先进适用技术;着力实施专利、技术标准战略,大力增强科技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努力把全市科技进步提高到一个崭新的水平。

(二)、基本原则:1、可持续发展原则。

要以促资源、环保与经济协调发展为目标,加强科技进步在提高生产与资源利用率、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等方面的作用;要把促进经济的发展放在首位,将科技进步真正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第一生产力;要加强科技进步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科技进步的可持续发展。

2、目标导向原则。

既要突出我市自身的特色,又要与国家、省、赣州市科技、经济、社会的发展相协调。

3、有限目标原则。

要把有限的人、财、物力集中起来,优化组合,形成合力,集中力量发展那些一旦突破就能对本市经济发展产生重大带动作用的关键技术领域。

4、远近结合原则。

既要解决近期经济社会发展的热点、难点、重点问题,又要为下一步全市经济和社会持续发展提供动力。

5、市场与计划结合原则。

要把市场机制作为配置科技资源的基本手段。

以市场为导向,坚持效益优先,遵循市场经济与科技工作规律。

同时,充分发挥政府的组织协调、宏观指导作用,用好用活政策手段,动员全社会力量推进科技进步。

6、自主与引进相结合原则。

在培养、壮大现有四大支柱产业的基础上,对有色金属、稀土材料、甜柚、特种养殖、花卉等地方优势产业做好自主开发。

掌握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

广泛大力引进成熟的先进适用技术。

7、高低结合原则。

重视发展地方优势的高新技术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新兴产业。

注重科技研究,侧重成果推广。

二、发展目标:根据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一接三新”、“争当四个排头兵”的要求,结合我市科技和经济发展现状,力争到20__年实现全市科技进步的重要方面和科技综合实力在赣州市名列前茅,到2020年居全省县(市)级排位3名内的总体目标。

具体目标是:(一)、高新技术产业。

重点发展新材料、稀土、有色金属加工,环保产品、机电一体化等领域的新技术产业。

到20__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超过XX%,2020年超过XX%。

(二)、民营科技企业。

加大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力度,扩张数量,提高质量。

到20__年,全市新增工业支柱产业2个以上,每个支柱产业领域培育2-3家中型以上的民营科技企业。

民营科技企业总数达XXX户以上。

到2020年全市支柱产业领域形成3-5家大中型民营科技企业,总数达XXX家以上。

(三)、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

大力引进推广先进的农业科技成果和适用技术,促进农业产业化,不断提高综合效益。

到20__年,全市建立1-2个具有较高水平的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

果业、园艺与花卉、商品蔬菜、特色养殖等重点农业产业化领域,每个产业建1-3个中等规模的科技示范基地。

良种良法推广面达XX%以上。

(四)、信息化进程。

到20__年,全市城镇区域信息化水平达到赣南中上水平。

2020年达先进水平。

20__年,全市XX%以上的大中型企业实现信息化管理系统,2020年达XX%以上。

(五)、专利、技术标准。

大力引导企业尤其是高新技术企业、民营科技企业实施专利技术标准战略。

到20__年,全市建立1家专利试点企业,到2020年XX%以上的大中型企业建立专利工作机制、XX%以上的企业通过国际质量管理体系的认证。

(六)、技术创新体系。

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为两翼的区域技术创新体系。

到20__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和XX%以上的民营科技企业、XX%以上的大中型企业建有内部技术开发机构。

农业科技服务体系进一步加强,到2020年,以生产力促进中心、专利服务中心、科技评估中心、科技信息中心为主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科技企业孵化器——科技创业中心等陆续建成并投入使用。

三、扶持和发展重点(一)、工业科技:1、高新技术及其产业(1)、新材料:充分利用有色金属、稀有金属、非金属及化工矿产资源,开发、引进、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发展壮大矿产品加工业,重点研究、开发和支持低品位矿的冶炼,大力推广中矿(含钨细泥)直接生产钨化合物产品工艺技术。

有效提高钨资源利用率。

不断提高玻璃纤维、环保涂料、精铋纯银、钨酸钠等产品的品位,支持开发后续产品如超细(纳米)钨粉、硬质合金工具,特种钨丝等建设项目。

稀土材料方面,稀土灯用三基色荧光粉质量赶超国内先进水平。

(2)、食品工业:大力发展以卷烟、果业(甜柚)、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食品工业,使全市四大支柱产业之一的食品加工业久盛不衰。

扶持一批能形成产业链,带动一方产业经济发展的农业化龙头企业。

(3)、电子信息:推进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依托“数字赣州”,扶持可视电话、智能化广播等电子信息行业的发展。

(4)、机电一体化:应用现代化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促进机电一体化,提高产品质量和劳动生产效益。

在机电(各类机床设备)行业中大力推广数字控制、自动频率控制和自动频幅控制技术,扶持老旧设备的脱胎换骨,促进家具制造业的快速、稳步发展。

(5)、服装加工:不断引进新工艺、新设备、新技术,引导服装业向品牌、档次、集团、规模的方向发展,不断提升__服装在国内、国际市场的占有份额。

2、民营科技企业通过加强领导,完善扶持政策,加大人才激活力度,提高民营科技企业家素质,增加资金投入,加强产、学、研合作等各项措施,加快全市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

重点发展以有色金属和稀土产品为主的新材料产业和以齿轮、水力发电设备为主的机电一体化产业。

应用现代化技术改造木材加工、食品、服装等传统产业、劳动密集型加工产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产业等领域的民营科技企业。

融入一小时经济圈后,形成以企业、大集团为龙头,创新机构为支撑,广大科技型中小型企业为基础的民营科技企业群体,使我市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步入赣州市前列。

(二)、农业科技1、现代农业技术示范(1)、果业、商品蔬菜、瓜果、花卉等生产技术近年有较大发展。

①、甜柚:一是抓好无核柚新品种的选育,二是引进福建官溪密柚、梅州沙田柚等良种,三是继续大力发展龙回早熟柚、江坝柚、斋婆柚等传统品种,四是大力开发幼果。

②、脐橙:积极引进国外新品种,大力推广纽贺尔、朋娜、奈沃里等脐橙优良品种。

③、着力引进“寻乌特早熟密桔品种”,赣南野生南酸枣、于都大盒柿、石城牛心柿、日本甜柿、龙南板栗、无核桃李、脱毒丰香草莓、银杏等新品种。

④、抓好蔬菜优质、抗病虫、抗逆、适合设备栽培的新品种选育和引进推广,大力发展设施蔬菜,近几年以发展简易温室大棚为主。

通过发展绿色无公害蔬菜和高档珍稀蔬菜打入赣州市场。

⑤、开发出1-2个国家野生名贵花卉新品种。

抓好国家级野生名贵花卉铁凉伞的引进推广,逐步建立脱毒组培、离体快繁、质量监控、原种繁育基地。

2、粮食生产技术培育和引进适合我市种植的优质、高产、抗病虫害粮食优良品种。

重点推广“田两优66”、“全优436”、“全优402”、“株两优02”和“全优191”、“新香优207”、“d优527”、“k优金谷1号”等优质品种及抛秧、薄露灌溉新技术,建立全市粮食育种中心,引进和自主研制相结合的路子。

3、畜牧养殖技术重点进行肉牛、猪、鹅、鸭、野鸡等新品种的引进和杂交优势的利用。

扩大特种畜禽品种的引进与改良。

加快养殖业区域化、专业化的进程,建成各具特色的养殖业经济带。

制定与推广不同饲养规模及条件畜禽高效饲养技术规程。

重视特种动物养殖技术的引进和推广。

4、水产养殖技术大力发展水产良种繁育技术和特种水产产业。

重点抓好虾、鳗、蟹、鳖、龟,大湖新银鱼、大银鱼、三角帆蚌、建鲤、斑鳜、刺胸蛙、乌鳢、南方大口鲶等新品种的引进与推广。

5、农副产品的储藏、保鲜和加工适应技术(1)、注重加工设备及工艺的引进、消化和研制开发,扶持应用蔬菜、水果、食用菌、花卉,尤其是南瓜、甜柚等保鲜技术和高效、低毒保鲜制剂的研究与开发。

(2)、重点发展新型保藏技术(辐照、无菌包装、速冻、高压处理等)、综合利用、节粮、环保、分离、提纯、包埋、重组技术(超微、低温粉碎、超滤及渗透等)、营养功能强化技术等。

四、重大项目和重点战略(一)、信息网络建设。

主抓数字科技局项目建设。

由网上办公自动化、网上项目申报、项目智能评估科技信息发布四大系统组成。

系统网络架构采用内部管理与wab 相结合的模式,利用地理信息技术整合全市科技信息资源,逐步实现办公自动化。

(二)、产业基地建设。

1、基础设施。

“四大产业化园区”(即东山、龙岭、罗边和章惠渠工业园)规划更趋统一,布局更趋合理,按高标准、高起点、高质量的标准发展。

“十*五”期间,龙岭工业园中的科技园区建设初具规模。

到20__年,北部山区争取有1-2个工业园区建成。

2、产业化。

建设“四大产业”即优化重点发展有色金属加工、稀土磁性材料、玻纤和环保涂料等产业。

(三)、制造业信息化。

一是完善和健全制造业信息化协调指导和专家咨询体系;二是建立制造业信息化促进中心;三是在1-2家重点企业(如木工机械制造厂)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应用示范,新产品贡献率达到XX%以上。

(四)、专利战略。

1、采取有效措施,努力提高专利申请的数量和质量。

“十*五”期间,专利申请量年增长平均达到XX%。

2、对符合本市经济发展方向,具有良好产业基础和发展前景的发明创造,在引进、实施时,给予一定优惠政策,对专利技术实施资金扶持。

鼓励有条件的单位创办专利孵化器,如知识产权市场。

专利技术产业化的进程明显加快,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率明显提高。

到20__年,高新技术领域的重大专利技术XX%以上得到实施,XX%以上形成产业。

3、大力培育一些拥有自主产权、主业突出、核心能力强的专利示范企业。

4、强化执法工作管理和监督,依法查处假冒他人专利行为,及时处理侵权纠纷,维护专利权人合法权益和公共利益。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