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山东统计信息网2008-03-13山东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山东调查总队2008年2月29日2007年,全省人民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和省第九次党代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执行中央各项宏观调控政策,加快实现工作指导转变,坚持稳中求进、好字优先、又好又快发展,积极推进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国民经济保持了平稳较快增长,社会事业取得全面进步,民生状况不断改善。
一、综合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初步核算,全省实现生产总值(GDP)25887.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4.3%。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509.1亿元,增长4.0%;第二产业增加值14773.4亿元,增长15.8%,其中,工业增加值13411.2亿元,增长16.7%;第三产业增加值8605.2亿元,增长14.5%。
三次产业比例由9.7:57.7:32.6调整为9.7:57.1:33.2。
人均生产总值27723元(按年均汇率折算为3646美元),增长13.5%。
就业再就业保持稳定增长。
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10.1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155.6万人,已连续4年实现城乡就业双过百万。
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52.1万人,其中,困难群体再就业10.9万人,分别比上年增长1.4%和4.8%。
组织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23.1万人,再就业率达80.1%;组织创业培训4.5万人,新创造就业岗位8.6万个;培训农村转移劳动力77.8万人。
城乡“双零”家庭就业援助扎实推进,分别帮扶城镇、农村零就业家庭18663户和10879户,实现了城镇零就业家庭存量消零。
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21%,比上年末降低0.09个百分点。
价格总水平明显上涨。
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4.4%,涨幅比上年提高3.4个百分点。
其中,城市上涨3.8%、农村上涨5.3%;服务项目价格上涨1.9%,消费品价格上涨5.1%。
居民消费价格呈结构性上涨特征,食品价格上涨13.6%,拉动价格总水平上涨4.0个百分点,是推动居民消费价格上涨的主动力。
扣除食品和能源价格影响后,核心消费价格上涨0.5%。
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7.1%,提高4.1个百分点;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3.3%,提高1.0个百分点;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4.8%,提高0.5个百分点;房屋销售价格上涨5.8%,提高0.8个百分点。
表1 2007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年为100)区域经济加快发展。
“一体两翼”发展战略启动实施。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北翼)、鲁南经济带(南翼)区域经济建设相继展开。
由半岛城市群和省会城市群经济圈构成的“一体”实现生产总值18601.4亿元,占全省的71.9%,比上年增长16.0%;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实现生产总值3826.4亿元,增长16.6%;鲁南经济带实现生产总值5612.9亿元,增长16.4%。
继续实施“双30工程”,县域经济实力进一步壮大,县级地方财政收入平均增幅达到28.2%,37个县(市、区)地方财政收入超过10亿元。
海洋经济全方位发展。
主要海洋产业实现总产出3675.2亿元,比上年增长22.4%。
海洋渔业、滨海旅游等产业稳定增长,实现产出1428.3亿元和923.5亿元,分别增长13.3%和15.8%。
海洋船舶和海水利用等产业快速发展,分别增长84.7%和89.7%。
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成效显著,海洋石油、原盐和烧碱产量分别达到226.1万吨、2071.3万吨和334.3万吨,分别增长4.7%、20.0%和9.8%。
海洋生态环境保护进一步加强,建成了首个国家级海洋生态保护区,新建渔业种质资源保护区9个,各类海洋与渔业保护区面积18.2万公顷。
各项改革继续深化。
国有企业改制面达到90%以上,省管企业分离办社会职能任务基本完成。
非公有经济实现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升至54.1%,比上年提高2.1个百分点。
省以下财政体制不断完善,部门预算编制规范化程度提高,政府采购日趋规范,完成额增长21.9%,收支两条线改革稳步推进。
城市信用社改组为城市商业银行工作全部完成,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向“股份制”、“银行化”方向推进,邮政储蓄银行成立。
事业单位改革稳步推进,89%的单位实行了聘用制度。
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经济结构性矛盾依然比较突出,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资源环境负荷过高,节能降耗、环境保护的任务依然艰巨;就业再就业压力比较大;城乡区域发展还不平衡,社会保障能力不强,等等。
二、农林牧渔业农林牧渔业全面发展。
农业增加值1441.2亿元,比上年增长3.6%;林业增加值57.8亿元,增长7.7%;牧业增加值599.6亿元,增长4.2%;渔业增加值361.1亿元,增长3.6%;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49.4亿元,增长10.8%。
农牧产品产量稳定增长。
粮食生产连续五年实现增产,总产量达到4105.7万吨,比上年增长1.4%;棉花在上年大幅度增产基础上略有下降,仍保持在100万吨以上;油料在连续两年减产的情况下出现回升。
肉类产量614.7万吨,增长3.6%;奶类242.2万吨,增长14.0%。
农作物品种品质结构不断优化,优质专用小麦、玉米面积分别达到3800万亩和1200万亩,优质化率分别达到76.3%和28.9%。
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基地面积分别达到850万亩和670万亩。
表2 2007年主要农牧产品产量及增长速度林业生态建设取得积极成效。
新增造林面积235.1万亩,其中,荒山造林87.2万亩,是近年来荒山造林最多的一年;新育苗44.0万亩;新增和完善农田林网754.6万亩。
森林资源得到有效保护,森林火灾受害率控制在0.5‰以内。
湿地和自然保护区建设步伐加快,新建10个省级湿地和自然保护区,林业自然保护区达到56个,总面积1463.7万亩。
现代渔业建设取得新进展。
水产品总产量778.2万吨,比上年增长2.8%。
其中,海水产品产量653.1万吨,增长1.7%;淡水产品产量125.1万吨,增长8.8%。
优质水产品稳定增长,海参、对虾、梭子蟹产量分别达到5.4万吨、10.8万吨和7.0万吨,分别增长1.9%、9.3%和27.3%。
水产品出口创汇34.1亿美元,增长5.3%。
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稳步提升,新发布实施18项地方渔业标准,新认定无公害水产品产地192处、无公害产品267个。
渔业资源修复力度加大,放流各类增殖苗种25亿尾(粒),投放人工鱼礁礁体50多万方。
实施标准化池塘整理,建成高标准生态池塘20多万亩。
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
农业机械化装备及服务能力提高。
农机总值达到555.0亿元,比上年增长6.5%;农机总动力9917.8万千瓦,增长3.8%;农机服务产出362.2亿元,增长3.5%。
农田水利建设得到加强,有效灌溉面积7255.2万亩,增长0.4%,其中,节水灌溉面积3034.7万亩,增长3.3%。
农村“路水电气医学”工程成效显著,已全部实现村村通电、通电话,通柏油路率为94.3%,通汽车率为99.6%,通自来水率为80.8%,沼气用户达到100万户,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杂费全部免除,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全部有农村人口的134个县(市、区),农民参合率90.3%。
三、工业和建筑业工业生产较快增长。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年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及以上的工业法人企业)35292家,比上年增加3961家,增长12.6%。
实现增加值13212.2亿元,增长20.8%,其中,非公有工业增加值8556.7亿元,增长25.6%。
表3 2007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及增长速度工业经济效益稳步提高。
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9565.3亿元,比上年增长30.5%;实现利润3389.0亿元,增长30.4%;实现利税5448.1亿元,增长28.8%。
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242.7,比上年提高23.0点。
企业亏损面为6.5%,缩小0.1个百分点,亏损企业亏损额下降8.7%。
制造业主导作用继续增强。
规模以上制造业实现增加值11407.1亿元,比上年增长22.6%,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86.3%,比上年提高3.3个百分点;对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为93.9%,提高2.9个百分点。
实现利润2697.9亿元,增长42.9%,高于规模以上工业利润增幅12.5个百分点。
制造业结构进一步优化,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由上年的23.9%提升到25.0%,实现利润709.3亿元,增长41.7%。
工业产品结构优化。
装备制造产品产量增长较快,光通信设备、手机、内燃机、金属成型机床、汽车产量分别比上年增长77.3%、72.3%、61.6%、52.9%、31.0%。
部分高耗能高污染产品产量增幅回落,生铁增长13.7%,比上年回落21.1个百分点;钢材增长20.1%,回落15.8个百分点;水泥下降1.9%,回落20.4个百分点;纯碱增长3.7%,回落2.3个百分点;合成氨增长2.7%,回落12.5个百分点;焦炭增长17.9%,回落2.7个百分点。
表4 2007年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及增长速度建筑业生产效益稳步增长。
全省资质三级及以上建筑企业完成建筑业总产值3301.6亿元,比上年增长18.3%;实现利税238.4亿元,增长23.7%。
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完成建筑业总产值1024.1亿元,增长28.1%;实现利税63.3亿元,增长15.1%;非国有企业完成建筑业总产值2277.5亿元,增长14.3%;实现利税175.2亿元,增长27.1%。
四、固定资产投资固定资产投资稳定增长。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2537.0亿元,比上年增长24.2%,比上年提高4.6个百分点。
其中,城镇投资完成10153.4亿元,增长23.9%;农村投资完成2383.6亿元,增长25.5%。
建设资金充足,到位资金12820.5亿元,增长22.5%;其中,自筹资金增长25.2%,占到位资金的72.6%。
投资结构渐趋优化。
第一、二、三产业投资结构由上年2.4:61.8:35.8调整为2.9:59.9:37.2。
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投资继续加强,高新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投资分别增长38.5%和31.0%,水利管理业投资增长83.0%,城市公共交通业投资增长45.6%,金融业投资增长39.5%。
民生领域投入明显增大,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投资增长52.6%,环境管理业投资增长102.0%。
国家重点调控领域投资明显减弱, 电力、冶金、煤炭、纺织工业投资分别下降25.1%、24.5%、22.2%和1.5%。
房地产开发和销售稳步发展。
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1519.1亿元,比上年增长28.2%,增幅比上年提高7.6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