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七章 青少年品德发展与教育PPT课件
第七章 青少年品德发展与教育PPT课件
பைடு நூலகம்
2、柯尔伯格的品德发展理论
• 美国的教育心理学家柯尔伯格 (Lawrence Kohlberg,1927~1987) 系统地扩展了皮亚杰的理论和方法,并
创立了不断完善的科学研究手段,他和 他的同事经过20多年的实证研究(即从 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80年代),提出了 人类品德发展的顺序原则及数百种特征
总之,两者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关系。
二、品德的心理结构
(一)品德的心理成分 1、道德认识 道德认识是人们对社会道德现象、道德规范及
其履行意义的认识,也就是对客观存在的道德 关系及处理这些关系的原则、规范的认识。 2、道德情感 道德情感是伴随着道德认识而产生的一种内心 体验。这种情感既反映了人们的道德需要,又 表现出人们对客观现实是否符合自己的道德需 要而产生的一种态度体验。
皮亚杰对每个对偶故事都提了两个问题: 1、这两个孩子的过失是否相同?
2、这两个孩子中,哪一个更坏一些? 为什么?
皮亚杰概括出一条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总规 律:儿童的道德发展大致分为两个阶段:
在10岁之前,儿童对道德行为的思维判断主 要是依据他人设定的外在标准,称为他律道 德;
在10岁之后儿童对道德行为的思维判断则多 半能依据自己的内在标准,称为自律道德。
(3)可逆性阶段(8~10岁) • 又称自律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已不把
规则看成是不可改变的而把它看作是同 伴间的共同约定,是可以改变的。
(4)公正阶段(10~12岁)
• 儿童的公正观念或正义感是在可逆的道德 观念上发展起来的。10岁以后,儿童在人 与人的关系上,从权威性过渡到平等性。 在这一阶段,儿童的道德观念倾向于主持 公正、平等。
• 在皮亚杰看来:从可逆性关系转变到公正 关系的主要原因是利他主义因素增长的结 果。
皮亚杰认为,儿童品德发展阶段的顺序 是固定不变的,这些阶段不是绝对孤立的, 而是一个连续发展的统一体。在以他律到 自律发展的过程中,个体的认知能力和社 会关系具有重大的影响。根据皮亚杰的看 法,道德教育的目标就是使儿童达到自律 道德,使他们认识到道德规范是在相互尊 重和合作的基础上制定的,
B、一个小男孩亨利,一天趁妈妈不在家,想 吃柜子里的果酱,他爬上椅子伸手去拿,由于 果酱放得太高,手够不着,结果碰翻了一只杯 子,杯子掉在地上打碎了。
第二对:
A、有一个小女孩叫玛丽,她想使母亲高 兴,于是她替母亲裁衣。但是,因为她还 不会很好地使用剪子,结果将她自己的衣 服剪了一个大洞。
B、有一个叫玛格丽特小女孩,在她母亲 外出时拿剪子玩,因为她不会很好地使用 剪子,结果将她自己的衣服剪了一个小洞。
在品德结构中,品德的四种心理 成分是处在一个互动的、开放的 统一体中。它们的发展虽然是有 阶段性的,但严格地说,它们是 不能单独地割裂开来的,而是互 为前提、相互制约和相互促进的。
第二节 青少年品德的发展
一、国外关于品德发展的理论 (一)皮亚杰的品德发展阶段论
•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Jean Piaget, 1896-1980),在研究儿童品德发展方面 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他关于儿童及青少年 道德判断问题的研究,为品德发展的研究 提供了一个理论框架和一套研究方法,初 步奠定了品德心理研究的科学基础。
2、品德与道德所反映的内容不同
道德的内容是社会生活的总体要求,是 对一定经济基础的反映,它是调节社会关 系的行为规范的完整体系。
品德的内容则是社会道德规范局部的具体 体现,是社会道德要求的部分反映。可见, 从反映内容上看,道德反映的内容比品德 反映的内容广阔得多,概括得多。
3、品德与道德产生的力量源泉不同 道德产生的力量源泉是社会需要。 品德产生的力量源泉则是个人的需要
在1930年他出版的《儿童的道德判断》等著 作中,皮亚杰把这一过程划分为四个阶段。
(1)自我中心阶段(2~5岁) • 这一阶段的儿童开始接受外界的准则,
但不顾准则的规定,按照自己的想象在
执行规则。
(2)权威阶段(6~7、8岁) • 又称他律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对外
在权威表现出绝对尊敬和顺从的愿望。
研究方法:对偶故事法
设计了一些包含道德价值内容的对偶故 事,要求儿童判断是非对错,从儿童对 行为的判断中探明他们所依据的道德规 则。
第一对:
A、有一个小男孩叫约翰,听到有人喊他吃饭, 就去开饭厅的门,他不知道门外有一把椅子, 椅子上放着一只盘子,盘内有15只杯子,结 果撞翻了盘子,打碎了15只杯子。
3、道德意志
道德意志是人们自觉地确定道德行为目的,支 配自己的道德行为,克服各种困难,以实现既 定目的的心理过程。它体现在实现道德目标过 程中的支持与控制行为的力量。
4、道德行为
道德行为是指一个人遵照道德规范所采取的言 论和行动。它是品德的外显成分,是实现道德 动机达到道德目的的手段。
(二)品德心理成分的交互作用
道德是指由社会舆论力量和个人内在 信念系统驱使支持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一)品德与道德的区别
1、品德与道德所属的范畴不同 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是调整人们相互关
系的各种行为规范和准则。它属于社会意 识形态的范畴。
品德是一种个体现象,是社会道德在个体 头脑中的主观映象,其形成、发展和变化 既受社会规律制约,又受个体的生理、心 理活动规律制约。品德支配和调节着个体 的道德行为,属于个体意识形态范畴。
第七章 青少年品德发展与教育
主要内容 第一节 品德概述 第二节 青少年品德的发展 第三节 青少年学生品德的培养 第四节 学生不良品德的转化与矫正 关键词:品德、道德、品德不良
第一节 品德概述
一、品德的涵义
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在我国又称 为德性或品行、操行等等。它是指人 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和规范行动 时所表现出来稳定的心理特征或倾向。
(二)品德与道德的联系
1、品德是道德的具体化
品德是一定的社会道德规范在个体头脑 中的反映和在个体实践活动中的具体体 现。
2、社会道德风气影响着品德的形成与发 展
3、个体的品德对社会道德状况有一定 的反作用
即众多的个人品德能构成和影响着社会 的道德面貌和风气。从某种意义上说, 品德是道德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