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自然地理学》综合实习教学大纲

《自然地理学》综合实习教学大纲

兰州大学地理学基地课程教学大纲
《自然地理学》综合实习教学大纲
一、说明
(一)课程性质
野外实习是自然地理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是课堂学习的有效补充。

传统的自然地理野外实习都是分课程进行的,不利于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观察、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内容上,表现出简单、重复,主要是一些所谓的验证实习,即实习的目的是为了验证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

这样的实习不能真正达到自然地理基本技能训练的目的。

为加强实践教学,增强对学生观察事物、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加强对学生创造思维的训练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将过去单一的验证性实习改为野外综合实习,优化重组,形成新的实习教学模式。

(二)教学目的
通过野外考察,加深对自然地理学基本原理和实际问题的理解和认识,培养地理学的空间观点和综合分析能力,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达到理论联系实际、巩固基础知识和提高专业素质的目标。

同时,野外实习也是进行国土资源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的基本途径,达到提高综合素质的目的。

(三)教学内容
认识三大自然区过渡带地域分异规律,包括水平地带性、垂直地带性和非地带性规律;环青海湖考察,掌握通过湖泊地貌、湖泊沉积分析湖泊变化、气候变迁的基本方法;石羊河流域环境变迁与沙漠化过程考察,观察人类活动干扰下的地理环境演变趋势,资源利用与环境整治模式。

(四)教学时数
本实习计划安排3至4周时间,在三年级第二学期末安排。

(五)教学方式
野外实习计划介绍;实地调查和观测,采集标本和样品,室内测试分析;野外实习总结。

二、本文
第一部分三大自然区过渡带地域分异规律
教学要点
掌握水平地带性、垂直地带性和非地带性规律,了解自然保护区的基本知识和作用。

教学时数
一周时间。

教学内容
1、西秦岭-陇中黄土高原-河西走廊水平地带性野外观察:主要考察暖温带南部落叶阔叶林-褐土、暖温带森林草原-黑垆土、温带干草原-荒漠草原-灰钙土、温带荒漠-灰棕漠土等水平地带性规律;
2、兴隆山-马寒山垂直地带性野外观察:主要考察兴隆山-马寒山附近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及综合自然地理特征;
3、祁连山东段垂直地带性野外观察:山地植被、土壤等的分布规律;
4、掌握黄土地貌、丹霞地貌、秦川盆地古沙丘的时代和成因,喀斯特地貌的类型与成因,认识黄河阶地的形态与特点及其形成过程,了解黄土地层古土壤序列与气候记录等;
5、考察从陇南山地到河西走廊沿线土地利用的变化规律,了解自然保护区的基本知识,实地考察兴隆山自然保护区的作用。

第二部分青海湖流域系统与环境
教学要点
认识高寒区主要自然地理过程,了解青海湖的形成历史和现代环境,掌握湖相沉积、湖泊地貌、冰川地貌的特征。

教学时数
一周时间。

教学内容
1、倒淌河水系变迁及其地貌学、沉积学证据,古夷平面的形成及其与青藏高原隆升的关系,早-中更新世黄土成因;
2、海晏湾金字塔型沙丘和新月型沙丘观察与测量,沙砾质岸堤(分近代湖堤和古湖堤两种)观察与实测;
3、橡皮山现代冻融地貌、高山草甸野外观察,鸟岛形成过程与布哈河水系变迁。

第三部分人类活动干扰下的地理环境——以石羊河流域为例
教学要点
认识干旱区主要自然地理过程,了解人类活动强度对自然环境产生的影响,提高对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重要性的认识。

教学时数
一周时间。

教学内容
1、了解蒸发岩层的沉积特征、盐湖沉积模式、湖泊地貌、古冻土地貌等,掌握确定其形成时代和气候背景的野外工作方法,了解沙丘分布及其与沙源地(多为古湖泊、古河道)的关系;
2、参观民勤治沙站动植物标本陈列室和沙生植物园,重点进行荒漠植物认知实习;
3、黑鄂博掌、冬青顶夷平面观察,黄羊河河流阶地与全新世气候地层剖面采样,考察红水河阶地及二十里大沙沙漠化问题;
4、认识地理环境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性及影响,古代人类对环境的利用,掌握农业起源、环境考古野外工作方法,了解“引大入秦”、“引硫入金”、“景电二期工程”等跨流域调水工程;
5、石羊河流域中下游地区沙漠化、湖泊干涸现象与人类定居、生活方式、生产方式的关系,掌握自然原因与人类活动对环境变化影响贡献率的定量方法;
6、实地调查城市人工地貌与城市本底自然地貌的差异,了解城市化过程的气候环境效应、城市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等。

考核要求
实习结束要求学生写出实习报告。

对于实习成绩,把完成实习的过程和实习报告质量作为评定成绩的因素给予综合评判。

注:本教学大纲由王乃昂教授于2004年4月编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