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与可持续发展城市化,又称城镇化,是指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引起的城镇数量增加及其规模扩大,变农村人口为城市人口以及人口向城镇集中的过程。
广义的城市化也包括城市用地的扩展,城市建设水平的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的演变和传播。
城市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和技术进步的产物。
人类进人工业文明以来,城市作为非农产业的集聚地,作为先进生产力的组织形式得到迅猛发展,逐渐成为社会生产和生活的主导力量。
世界各国城市化发展进程表明,城市化是人类不断进步的标志,是当代世界的历史性潮流。
18 世纪中叶开始的工业革命实现了从工场手工业到大机器生产的飞跃,从此世界开始从农业社会迈入工业社会,从乡村化时代进人城市化时代。
到1995 年,世界城市化水平已达到45%。
二战以后,继发达国家城市化以后,世界城市化的主流正在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尤其南美、亚洲、非洲的城市化进程尤为迅速。
目前发展中国家已集中了世界城市人口的60%。
世界城市化趋势不仅表现为城市数量和城市人口显著增加,而且大城市的规模也急剧扩大。
在1800 年,世界上人口达到100 万的城市只有一个,而到1990年人口达到200 万的城市就有94个。
从本世纪50 年代起,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城市发展模式与发展速度迅速变化。
一方面,城市工业和科学技术高速发展,使人口、资本、技术以最快的速度向大城市和大城市周围地区集聚;另一方面,城郊之间的交通高度发达,城市由长期的向心集聚向相对分散的郊区化发展,城市高收人阶层从中心区外迁,随之工业、服务业也出现郊区化倾向,造成郊区急剧扩张,大城市边缘新城镇大量涌现。
这种城市集聚和扩散的双向运动推动大城市地域迅速扩张,与周围新市镇连成一体,形成以大城市为核心,与周边地区保持密切社会经济联系的城市化地区,使中心城市与周边地区共同构成内部相互关联、有一定空间层次、地域分工和景观特征的巨型城市地域综合体,即大都市区。
与此同时,在世界若干经济核心区,城市地域空间和影响范围发生了根本变化,大城市逐步被城市化区域所取代,形成规模庞大的大城市连绵带。
它已经成为一个国家产业、资本、技术、人口等社会经济要素的集中分布区,是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一种新的城市地域空间组织形式,标志着城市化进人更高级阶段。
自70 年代开始,在许多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达、工业化和城市化程度高的地区也出现了向大城市连绵带发展的趋势。
20 年来,社会经济领域的变革,尤其是信息经济化和经济全球化倾向再一次推动和调整了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首先,信息经济化,又称后工业化。
二战中孕育的一系列科学和技术创新在战后逐渐铸造了一个高技术的王国。
这个王国的科技核心在于微电子技术。
计算机在硬件和软件两方面变革了信息处理。
电讯成为处理单元间全面利用新技术和新技术扩散的关键媒体。
这些建立在信息系统基础上的微电子技术的应用使得工厂生产过程计算机辅助设计化(CAD、计算机辅助管理化(CMD、弹性集成制造业以及先进的办公自动化成为可能。
围绕信息技术的核心,一系列新的其它基本创新产生,特别是新材料(陶瓷、合金、光纤、、超导、激光、可再生能源等。
与此相对应,储存和分析信息的能力得到加强。
最近信息技术在生命体的应用又促进了生物技术的发展。
有迹象显示,信息技术在海洋科学中的应用将可能使海洋科学成为下世纪的热门科学之一。
总之,尽管这个新的技术王国形成不久,但它已经对社会和经济产生巨大的影响。
概括起来,具有两方面的基本特征: ( 1、核心的高技术集中在信息处理,集成电路加快了信息处理的过程。
( 2、高技术创新的主要影响在生产过程,而不是最终产品。
这样大大促进了信息经济部门的增长。
很显然,这两个特征会对现代城市产生巨大的影响,即:城市的生产、消费和管理组织中的弹性加强。
由于所有生产过程的弹性增长,信息技术大大缩短了经济与社会间距离,正在铸造一个新型的高技术工业空间,新城市间劳动地域分工便应运而生。
今天,对于城市本身而言,谁在高技术领域占有一席之地,谁就能在新一轮城市间劳动分工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否则,就会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被淘汰出局。
其次,经济全球化。
西方发达国家,由于战后快速的郊区化和70 年代中期的反工业化倾向,使得成熟型公司开始扩散标准化的产品到发达国家内其它不发达地区,最后发展到在发展中国家建设分厂并扩展市场。
80 年代出现的弹性要素(通讯、计算机、自动化等、成为形成信息经济的基本条件。
弹性生产使中心与端点间按等级体系的空间型式重新组织空间形式成为可能,原有的“核心一边缘”结构被打破,并逐渐融合到一个不平衡的发达区域、城市和地方的全球网络之中。
尤其80 年代末世界两极格局的冷战时代结束,代之而起的是经济全球化格局的形成。
信息经济化和经济全球化推动了管理、金融和服务业的国际化过程,使城市成为世界经济的重要节点。
80 年代以来世界某些城市的迅速发展与两个主要全球过程交叉相关。
第一过程是经济活动全球化的迅速增长;第二过程是产业结构中服务业的快速增长。
城市作为主要的国际商务中心体现了一些新城市经济现象正在形成。
首先,战后服务业已经成为许多大都市区巩固新工业空间综合体以及带动收人和总就业增长的主导产业部门,其中生产性服务业的扩展成为发达国家城市最近增长的主要特征。
生产性服务业包括金融、法律、管理、创新、开发、设计、行政、个人服务、生产技术、保存、交通、通讯、批发、广告、情报、保密和储藏等,其中心内容是商务和消费市场的结合。
在最近10 年,生产性服务业已经成为大多数城市最动态的、增长最快的部门。
其次,由于生产性服务业的快速增长促进了跨国公司的发展。
这主要在于多地点制造业、服务业和银行的发展为组织和控制全球的工厂网络、服务业和分支办公机构的专门服务活动产生出更多的需求,高度的专门化、生产性服务业的扩展和大小公司增长的需求都促进了跨国公司向中心城市的集聚,因为中心城市能够提供集聚经济和有关创新环境,服务业的专门化和综合体更有利于跨国公司自身的发展。
第三,伴随生产性服务业的快速增长,主要城市的商务和金融服务的就业专门化的水平迅速增长。
最近10〜15年间,有关生产性服务综合体和跨国公司总部的区位型式呈现两个明显的变化,其一是经济组织中服务密度日益增长,其二是国际金融中心向特大城市迁移。
几乎所有发达国家的经济空间都显示了一个类似的现象,即:金融活动和生产性服务业在一些中心城市迅速集聚,促进了国际金融和商务中心的形成。
最近全世界的主要城市都出现了金融和某些生产性服务业向闹市区高度集中的趋势,原有的中央商务区(CBD正在演化为国际交易中心(ITC),从美国的纽约、法国的巴黎、意大利的米兰、瑞士的苏黎士、德国的法兰克福、加拿大的多伦多、日本的东京、荷兰的阿姆斯特丹以及澳大利亚的悉尼都能看到专门金融区的增长。
最近20 年来,世界城市体系发展的趋势是明显的特大城市发展而不是一般城市的均衡发展。
在发展中国家,首位城市和超大城市明显促进了城市人口的增长。
加勒比地区就是这种类型的典型。
在80年代,出口加工业和旅游业的发展促进了加勒比地区新的增长极成长,致使人口和公司向首位城市的迁移和集聚。
墨西哥城、布宜诺斯艾利斯和圣保罗等城市已经出现类似西方发达国家城市特征,即非常动态的金融市场和专门的服务部门过分繁荣,而其它经济系统则相对衰退,其空间过程表现为大范围(国家)的集聚和小范围(大都市区)的扩散。
在发达国家,60〜70 年代的大城市都曾经历了人口和经济活动的停滞,而较小的城市则经历了人口和经济的增长。
然而,在80年代,尤其在近10年,欧洲的主要大城市人口开始增加,而小城市的人口和经济增长率都开始下降。
巴黎、伦敦、法兰克福、阿姆斯特丹和苏黎士在一个广泛的全球城市体系中扮演重要角色,而曾一度兴旺的马赛、里尔、格拉斯哥则陷入一蹶不振的境地。
世界城市化发展趋势表明大城市、尤其是世界城市(全球城市)发展迅速,这反映了世界经济社会发展对发展大城市的客观要求。
四城市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
本世纪以来,城市几乎已经成为一个国家的缩影。
从现在起到下世纪中叶,在中国实施现代化的征程中,城市是先锋,是中心,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
“随着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农村经济的繁荣,城市化程度的提高和新城市的出现,将是必然趋势” 。
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实现农业人口占大多数向非农业人口占大多数的转变,这是艰难而伟大的使命,也是人类文明史的宏伟篇章之一。
中国城市化的焦点可归结到两点;(1)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化;(2)大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从我国现实出发,城市化首先要安排好广大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路。
中国农村改革的成功和农村经济繁荣,农民价值观的更新,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形成了庞大的流动人口大军。
农民要进城,这就是中国城市化面临的严峻现实。
据预测,到2010 年,中国农村将有3 亿剩余劳动力,如何引导这些剩余劳动力的流动就是未来10 年中国城市化所要解决的紧迫问题。
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要出路,不在大、中城市,而在小城市和小城镇。
必须通过农业综合开发,发展乡镇企业、小城市、小城镇,就地就近消化和吸纳大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
中国城市化的这一基本原则是由中国国情所决定的。
中国大城市的持续增长既是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和改革开放的具体体现,也是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城市参与世界经济体系的客观需要。
中国大城市在今后十年和下世纪中叶将呈现继续增长的趋势。
现有大城市的人口规模不仅还将有适当增长,同时,还将增加一批新的大城市,而且在沿海地区和经济发展快、区域基础设施比较完善的地区,大城市的单体发展将逐渐演变为以大城市为中心的大城市连绵带的发展。
在发达国家,大城市连绵带由于人口与产业在地域的高度集聚,境问题。
对于发展中国家,大城市连绵带的发展仅处于雏形和起步阶段,而大城市问题也开始日益突出。
引发了一系列社会和环对于经济迅速发展的中国而言,城市化已经成为走向现代化的不可阻挡的潮流。
那么,能否由于国外城市化中的城市问题而使我们举步不前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因为只有中国的城市化,才会有中国的现代化。
根据世界城市发展趋势,中国城市发展应以可持续发展为标准,而不是强求以城市规模为某一特定的界限来加以鼓励或控制。
控制“大城市规模” 主要是控制大城市的中心区,“积极发展中小城市” 并不意味着放任土地资源的浪费和规模经济效益的轻视,其最主要的目的是为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和生活质量,走城市可持续发展道路。
传统的发展观强调经济的增长,因而造成对资源的要求利用急剧膨胀,对环境的影响日趋严重,尤其对人口密集的城市更是造成很大的压力。
只有依靠调整产业结构、协调城市与区域关系、提高经济效益和人口素质、走集约型发展大城市经济发展的道路,才能避免大城市市区人口规模盲目膨胀,中小城市生活质量下降的局面,从而实现国家和地区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