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孟子见梁惠王课件

孟子见梁惠王课件


观孟 子 的 义 利

•首先,孟子积极肯定了人皆有物利需求,认为这种物利 需求从根本上说是必然的,合理的。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林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 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梁惠王上》)
•其次,孟子认为,物利和道德是相关相联的、相生相长 的。 “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 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 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梁惠王上》)
孟子义利观的现实意义
说说孟子的义利观在今天的现实意义 ?
设问置疑
1.孟子是哪国人?到梁惠王那儿做什么? 2.想让国君愿意听你的话,你得做到什么?
设问置疑
1.回顾孟子是哪国人?他到梁惠王那儿做什么? 2.想让国君给你推行的机会,你得做到什么?
3.回归文本,当时梁惠王好什么?你如何看出的?
4.梁惠王关心什么对自己的国家有利难道不对 吗?那他为什么又用一系列排比句加强语势, 又反复说“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孟子》比喻准确形象,语言犀利酣畅,感情洋 溢饱满,说理深刻透彻。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
览背 景 纵

战国中期,诸侯纷纷以征伐经营天下, 往往追名逐利、惟利是图。世风蜕变,江河 日下;兄弟反目成仇、儿子遗弃父母、臣子 不顾国君,社会尔虞我诈、弱肉强食、混乱 动荡。为了改变社会现实,孟子在世人面前 高高地扬起了仁义的大旗。
1. 齐读课文,了解内容。
2. 分小组讨论,把握重点 字、词、句式并翻译文章 。
•孟 子 见 梁 惠 王
•面对梁惠王关于利的问题,首先亮出自己的观
点: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正
•国危矣 •通过反面分析“利”的坏处 •举例论
证:不夺
•通过正面阐述“义”的好 不• 举餍例论 处:推行仁义才是大利所在。 证
作家作品
孟子其人其作 其推行的治国理念
突破重难点
翻译下列句子 1.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2.“士、庶人曰:‘何以利无身?’上下交征 利,而国危矣。”
3.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
4.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紫贵甚,一国百姓好服紫不已,寡人奈何?”管仲
曰:“君欲止之,何不试勿衣紫也?谓左右曰:‘吾甚
恶紫之臭。’于是左右适有衣紫而进者,公必
曰:‘少却,吾恶紫臭。’”公曰:“诺。”于是日,
郎中莫衣紫;其明日,国中莫衣紫;三日,境内莫衣
紫也。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当今社会,利用“名人效应”,请名人作 广告已成为一种时尚。请结合短文内容,联 系社会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 《孟子》一书中“利”字共出现38次,主要 有三种意思。其一是指利益,作名词。其二是有 利于、利用、以……为利的意思,作动词。其三 是锐利或利害的意思,作形容词。
•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公孙丑下》)
•“利”在孟子的思想学说中主要指实实在 在的利益、好处,可以说相当于我们现在 通用的“利益” 。
精讲点拨
孟子给梁惠王的建议是什么? (也就是孟子的观点是什么?) 他具体如何证明自己的观点的?
延伸拓展
合作探究孟子观点的历史和现实意 义。请大家结合导学案的第3题进行 把握一下“先义后利”的必要性和 重要意义。 交流整合后投屏展示 !
当堂巩固
齐桓公好服紫,一国尽服紫。当是时也,五
素不得一紫。桓公患之,谓管仲曰:“寡人好服紫,
•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 负戴于道路矣。”(《梁惠王上》)
观孟 子 的 义 利

• “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 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告子上》)
• 孟子主要把“义”看作是人在生活中应 遵循的,应内化于心的一种行为标准,一种 道德规定。
观孟 子 的 义 利
天天 下下 攘熙 攘熙 ,, 皆皆 为为 利利 往来 。,
孟 子 见 梁 惠 王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了解回顾孟子其人其思想观点。 2. 积累文中重点实虚词、词类活用以 及宾语前置等知识。
3. 掌握孟子的说理艺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4.感知孟子的义利观,体会其对现代 社会、对自身为人处世的借鉴意义。
句孟
• 君子不怨天,不尤人。 •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名 • 尽信《书》,不如无《书》。
• 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
孟子的思想
性善学说:“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 不下”。
理想人格:“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 丈夫”。
“仁政”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得道者多助 ,失道者寡助。”
• 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姬 姓,孟氏,名轲,字子舆,战国 时期邹国(今山东邹城市)人。伟大 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 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 “孔孟”。宣扬“仁政”,最早 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
《孟子》——乱世的哲思
《孟子》是先秦诸子杰出的散文著作,是孟子及其 弟子编辑而成的一部语录体著作,共7篇,内容包括 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及哲学、伦理、教育思 想。与《论语》相比,初具论说文的特征。
总结提升 关于义利观,谈谈收获!
作业
1.课下以孟子“义利观”感知儒家“仁 政”思想。 2.阅读导学案上的论文,加深对儒家义 利观的理解,形成自己的 义利观。
谢谢聆听
愿: 从此以后懂仁政 先义后利记心间
本课件所用素材来自网络
反 对 比 论的立场:
义先于利 •义不后其

孟子的义利观
• 《孟子》一书中“义”字共出现108次, 有两种基本意思。
• 其一是合乎某种道或理谓之“义”,作名 词或动词。
•“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 正。”(《离娄上》)
• 其二是道理、正理,作名词。
•孟子义利观的局限性
• 从理论上说,孟子的学说是很有道理的,也 是能够自圆其说的。但是从历史和现实的实践来 看,无论是战争还是和平,既然有军事行动发生, 就不可能没有利害关系在内,也不可能有纯粹为 抽象的仁义道德而战的战争和纯粹为抽象的仁义 道德而罢兵停战的和平出现,在孟子所处的战国 时代,尤其没有这种可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