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拳击运动员训练效果的运动生理学评定石建东(河南大学体育学院)摘要:各项运动机能评定的内容和方法均有所侧重,但都包含了该项目的特点、生理变化、形态要求和评定的方法。
客观了解运动员的身体机能状态是教练员制定合理训练计划的前提,因此,及时而准确地掌握运动员的身体机能状态,对提高成绩防止过度疲劳等有重大意义。
运动员主要器官系统应包括那些影响或决定他们整体工作能力和运动能力的系统。
这些系统机能的综合表现就是通常所说的"身体工作能力"和"专项能力"。
关键词:运动生理学训练效果机能评定引言:评定人体工作能力,对于随时掌握运动员机能状态及阶段训练效果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鉴于目前用于评定拳击运动员身体工作能力的方法都存在着某些不足,对该项目训练、比赛过程中各种机能指标变化情况还未系统研究,对该项目专项特点、疲劳恢复过程、机能评定手段认识不足,特进行该项目地研究。
拳击运动以能量代谢为基础,随着机能水平的提高,比赛强度后生理、生化指标发生变化、规律和方式,可以定量地了解拳击运动员机能水平的变化情况。
1.拳击运动员的形态及一般素质拳击运动能培养灵敏、速度、力量、爆发力、耐力等素质和迅速判断周围情况的能力。
具有对抗激烈、连续性强、用力突然等特点。
这就决定了对拳击运动的身体素质、运动能力及心理生理各方面的机能评定内容有较高的要求。
拳击需要身材高、体脂少、体重大及手臂粗的运动员。
运动员要动作灵活、速度快、突破能力强,身材可稍降低。
拳击运动员的上肢力量在完成进攻技术中最为重要。
拳击队员的腿部力量大小,与攻防应变能力有关,要求男队员伸膝绝对力量>240Nm;屈膝力量男队员应> 150Nm,肌肉的疲劳指数伸肌要在60%,屈膝在50%。
拳击场上需要运动员,灵活多变,平衡稳定,减少失误。
1.1.机能水平的横向比较横向比较是指将某一个体与其生物学年龄相同的群体进行机能指标比较。
对某一人体进行机能评定时,应考虑个体与其所在群体之间的因素。
人体出生后所经历的时间段落,称为生物学年龄(年序年龄)。
而由身体所表现出的生理机能水平状态叫做生理学年龄。
同样生物学年龄的人体由于其生理机能方面的差异,可能表现出不同的生理学年龄,使其生理学年龄可能大于或小于生物学年龄。
横向比较的主要依据就是生理学年龄,主要通过体现个体与所在群体之间生理机能状态差异来进行机能评定,这是一种对机能水平的绝对比较。
1.2.机能水平的纵向追踪机能水平的纵向追踪是指通过对同一个体在不同时间段的身体机能的相对比较来评价其机能水平。
纵向追踪以前后比较结果作为评定的依据,可能出现被测者的机能水平明显高于相同生物学年龄群体的机能水平,但自身比较前后测试结果,出现机能状态下降,则其评定结果将趋否定,反之,被测者机能水平可能低于同生物年龄群体,但后次测试结果明显优于前次,其机能评定结果仍趋肯定。
可见,机能评定须将横向比较和纵向追踪两者结合考虑方能得到较为客观的评价结果。
1.3不同机能状态的机能水平比较在人体机能评定中,还有一种评定方式,就是对同一个体或不同个体处于不同身体机能状态下各种机能指标变化情况进行分析比较,并据此做出评价。
有些机能指标如心输出量、摄氧量、无氧阈、血乳酸值等,在安静状态下机能水平高者与一般人相比,常常表现不出明显的差异,需要完成定量或最大运动负荷,才能显示出在运动中和恢复期间彼此的差别。
因此,运动实验是人体机能评定尤其是运动机能评定极为重要的部分,对于运动员的机能评定而言,运动负荷实验应是必做部分。
2.人体机能评定的常用指标与步骤2.1.身体形态学指标机体形态学指标的测定目的为了解身体的一般情况,主要有身高、体重、坐高、胸、腰、臀等部位相关围度及皮摺厚度等指标,通过人体形态学测量器械测得。
2.2生理学评定指标人体运动机能评定所采用生理指标主要表现在运动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方面。
2.2.1.运动系统运动系统的生理学指标主要是肌肉力量、肌电图和关节伸展度等。
肌力评定主要包括最大肌力、爆发力和肌肉耐力等,有等长测力、等张测力和等动测力三种测力形式。
肌电图(EMG)是通过肌电仪将肌纤维兴奋时所产生的动作电位进行放大记录所得到的图形。
通过计算机可对其进行振幅、频域和时域分析,从而对肌肉兴奋程度、机能状态进行评定。
关节的伸展度是通过测定相关关节的活动幅度评价被测者的柔韧性。
2.2.2循环系统指标循环系统指标主要表现在心脏的形态结构和心血管功能方面。
心脏的形态结构是机能评定的重要方面,主要有心脏体积、心肌重量、心腔容积、左心室后壁和心室间隔厚度等指标,心脏结构指标与心功能指标结合用于循环机能的评定。
采用的测定手段主要是超声心动图(UCG),UCG能直观准确地测量出心室肌厚度和心室腔内径,并据此推算出心肌重量和其他心功能指标,是目前较为理想的无创性心脏结构功能测试手段。
此外,核磁共振亦可用于心脏结构的测定。
心血管功能指标是机能评定中最重要部分之一,主要有心率、心电图(ECG)、心输出量、心指数、每搏输出量、心力贮备、射血分数、心肌收缩性、心肌舒张性和动脉血压等。
通过遥测心率计、心电图仪、多道生理记录仪、超声心动仪、核磁共振仪和血压计等仪器测得。
长年系统运动训练的运动员与一般人相比,其心脏结构和功能都表现出自身的特点,形成通常所说的“运动员心脏”。
2.2.3呼吸系统和能量代谢指标呼吸系统机能指标主要有肺活量、时间肺活量、肺通气量、最大肺通氧量、摄氧量、最大摄氧量、呼吸肌耐力等。
通过肺活量计、气体分析仪测得。
在测定上述指标过程中,通过气体分析仪还可测得反映机体能量代谢情况的呼吸商(RQ)、无氧阈(AT)等指标。
2.2.4神经感觉系统机能指标该方面的指标主要有简单视-动反应时、简单听-动反应时、综合反应时、视觉闪光融合阈值、肢体平衡机能、双手协调机能、前庭器官稳定机能、视深度(立体视觉)、肌肉本体感觉等。
通过反应时测定仪、闪光融合仪、平衡测力台、双手协调仪、一维或三维旋转仪、视深度仪及肌肉本体感觉仪等仪器测得。
2.3血液生化指标在机能评定中还常通过专门仪器测试运动医学和运动生物化学方面的指标,如血乳酸值、尿蛋白值、血红蛋白、血尿素、睾酮等相关激素水平及与代谢有关的酶类活性。
此外,尚有心理方面如注意分配实验等指标,与生理学指标共同对被试者做出较全面的机能评定。
2.3.1血红蛋白(Hb)血红蛋白数值的高低与拳击运动员的身体机能和运动能力有较密切的关系。
优秀拳击运动员Hb的数值在正常范围的上限,他们中虽然运动性贫血的发生率很低,但是由于训练和营养因素均会引起Hb的下降,如不及时采取有效的营养措施或调整训练负荷,严重者可引发运动性Hb低下,Hb的下降会直接影响氧的运输。
拳击运动员在大运动负荷训练阶段,Hb的变化较为敏感。
特别是大负荷训练的起始阶段,由于红细胞的破坏增多,导致Hb下降,随着对训练的适应性提高,Hb会逐渐恢复,一般认为这是对训练适应和机能状况良好的表现。
如果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Hb持续缓慢降低,提示对训练的适应性不良,机能状况下降,应及时调整训练负荷量,并加强营养恢复措施。
2.3.2血乳酸血乳酸指标在拳击训练中被广泛应用,在机能评定中主要是利用血乳酸指标观察运动员对负荷的反映以及身体恢复情况。
正常人血乳酸安静值范围在0.6~1.8mmol/L之间。
拳击运动员在一般状况下,血乳酸安静值与正常人无显著差别。
拳击运动员在专项训练中,由于多采取间歇训练和耐酸训练等使体内产生高乳酸的训练方法,在运动员机能状况下降时,体内乳酸的氧化能力下降,使乳酸消除速度减慢,不利于运动员连续承受高强度的训练。
运动后血乳酸的恢复速率还可以反映运动员的有氧代谢能力。
因此,对拳击运动员训练后血乳酸的连续测定,以及拳击运动员耐酸训练后观察身体机能的恢复、乳酸消除情况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在大强度训练或比赛后,血乳酸峰值一般出现较晚,且恢复较慢。
2.3.3血尿素血尿素是监测和评定拳击运动员训练负荷以及机能恢复的重要指标之一。
血尿素的测试一般安排在一次训练课的前后和次日晨安静状态,也可在一个训练周期的不同阶段(前、中、后)进行。
正常人和优秀拳击运动员安静时血尿素参考值。
同一名运动员在完成相同的运动负荷后,如果血尿素增加的幅度有所下降或次日晨血尿素恢复加快,是运动员对训练适应性提高的结果,也是运动员机能状况良好的表现。
当运动员出现对训练的适应性减弱,甚至不能适应时,会出现清晨安静状态下血尿素数值持续升高,恢复速度明显减慢的现象,提示运动员机能状况有待调整,以避免过度疲劳的发生。
2.3.4血清睾酮和皮质醇拳击运动员血清睾酣与正常人无明显差别。
当运动员增加训练量后血清睾酮值低于训练前,或当运动员血清睾酮持续出现明显下降时,并持练不回升,可能是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功能下降,需对训练进行调整,并加强恢复措施,促进机体功能的恢复。
当运动员血清睾酮升高时,可认为机体合成代谢旺盛,可继续大强度训练。
一般情况下,拳击运动员在不同训练期间血清睾酮在一定范围内波动,在冬训期或夏训期血清辜酣值会处在相对较低水平。
如果运动员出现一定程度的疲劳,血清睾酮会持续下降,皮质醇保持较高水平,此时,血清睾酮/皮质醇比值明显下降,需及时调整训练。
同时,加强营养恢复措施,避免过度疲劳的发生。
在调整期后,运动员机能状态转好,会伴随着血清睾酮/皮质醇比值的提高。
如果血清睾酮/皮质醇比值不变或升高,表明运动员机能状况正常。
2.3.5血清肌酸激酶(CK)拳击运动员安静值血清CK总活性约为150~450U/L(存在个体差异)。
在高强度的肌肉负荷后,肌肉酸痛与血清CK水平存在高度相关。
当训练强度增大到一定程度时,肌细胞膜受损使大量CK渗透至血液中。
因此,CK活性的变化可作为评定肌肉盏荠刺激和了解骨儒肌微细损伤及其适应与恢复的敏感指标。
另外,血清CK活性还是赛前机能评定的重要监测指标,常与血在蛋白结合使用。
运动员处在良好状态时。
血红蛋白数值应逐渐上升,血清CK活性逐渐下降。
一般在赛前1~2天血清CK活性应降至个人较低水平。
2.4能量代谢系统与运动能力的测试与评价2.4.1有氧代谢能力最大摄氧量(vo2max)和乳酸无氧阈(LT)是反映中长跑运动员有氧耐力水平的两个重要指标。
研究认为,是LT的基础,反映了V02max的利用率。
V02max与中长跑运动员的成绩密切相关Yanaka(田中,1980)对参加奥运会的中长跑运动员最好成绩与V02max和无氧阈(AT)关系进行测定,发现1500米、300米和5000米的运动成绩与AT的相关系数高于V02maxt。
中长跑运动员通常以跑速或心率制定有氧训练方案、评价训练效果和诊断身体机能状况。
不同专项的优秀中长跑运动员无氧阈数值有所不同,参考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