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长江生态环境现状和原因

长江生态环境现状和原因

长江生态
长江,是一个生态系统。

《后赤壁赋》里,苏子的客人“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

”这里说到的松江之鲈,学名叫“四鳃鲈”。

它生活在长江流域,以松江出产的最为有名。

这种鱼位列中国四大淡水名鱼之首,被乾隆帝称为“江南第一名鱼”。

向来不受馈赠的曾国藩,有一次对于李鸿章送来的四腮鲈却爽快地收下,足见四鳃鲈的珍贵。

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来沪期间,周恩来总理亲批菜单,以松江四鳃鲈作为最高礼遇款待他,受到尼克松的高度赞扬。

尼克松回国后,还发表文章大赞中国鲈鱼之美。

到了1986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来到上海,点名要品尝松江四鳃鲈,一时之间忘鱼的名,就说要吃尼克松鱼。

市政府派遣专人到松江调拨四鳃鲈,用来招待英国贵宾,但松江政府一时无法提供。

市政府退而求其次,派出300多艘渔船到长江中捕捞,结果还是一无所获。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英国女王抱憾而归。

四鳃鲈在长江中绝迹不是个例,随着长江流域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加,长江水生生物资源及水域生态环境面临诸多方面的威胁,水生生物资源严重衰减,水域生态不断恶化并呈荒漠化趋势。

不仅珍稀鱼类渐渐绝迹,一些常见鱼种也大幅减少。

比如大家非常熟悉的四大家鱼青鱼、草鱼、鲢鱼和鳙鱼,上世纪50年代,长江里约有300亿条,而现在已不足1亿条。

鱼类的减少有很多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
第一点是环境污染。

对于某些人来说,长江就像一个大垃圾箱,剧毒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不经处理就直接往长江里排放,这使得鱼类死亡率大大增加,生命活力大大减弱。

第二点,也是最主要的一点,是竭泽而渔。

渔民打鱼时不考虑可持续发展。

按理渔民应该使用大眼渔网捕鱼,大鱼留下,小鱼则穿网而过。

可是现在很多渔民为了增加渔获,用起了“绝户网”,指头粗细的小鱼也在劫难逃。

大鱼是小鱼长成的,小鱼被捞走了,大鱼也就销声匿迹了。

盗捕者更是使用各种惨绝鱼寰的高科技武器捕鱼:滚沟、迷魂阵、高压电、机动底拖网……盗捕者走到哪,哪边的鱼就被消灭光。

这个国庆,我回老家时曾亲眼看见有人在长江的一条支流上电鱼,特别神奇,开关一按,无声无息之间,方圆十几米之内的鱼就全漂了起来。

人们做出种种为了自身利益而不惜损害生态劣迹,实质上是对自然的漠视:觉得长江是“无穷”的,是“取之无禁,用之不竭”的,殊不知长江已如一个病入膏肓的人,全凭一口“老参汤”吊着命。

这里的老参汤,指的是每年4-6月的春季禁渔,已经实施了11个年头,确实起到了保护长江生态的作用。

可是鱼苗长成大鱼平均要4-5年,三个月远不足以让小鱼长成大鱼,再加上盗猎现象屡禁不止,禁渔期收效不大,长江生态仍在加速恶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