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股骨头坏死治疗指南

股骨头坏死治疗指南

股骨头坏死的治疗指南概述外伤导致股骨头坏死的原因在于供应股骨头的血管受损所致,如侧方骨骺血管受损。

这些血管受损后,股骨头全部或部分失去血运,伤后血运阻断8小时后即可造成缺血坏死。

由此可见,在有移位的股骨颈骨折中,骨坏死很早即可发生。

股骨头缺血坏死占股骨颈移位骨折的85%和无移位骨折的15%—25%。

有报告称,在粗隆间骨折穿针后也有股骨头缺血坏死发生,这是由于股骨头穿针所致,因为在穿针过程中可能伤及外侧骨骺血管(穿针由股骨头侧上方或后方进入股骨头)。

这个血管的损伤可造成股骨头局部缺血坏死,最后在股骨头上部负重部位发生塌陷。

另外,有时对髋部的直接打击也会造成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急性髋关节脱位也可以造成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股骨头坏死的原因:(1)药物导致是发生股骨头坏死的原因。

(2)酒精刺激导致:由于长期大量的饮酒而造成体内的蓄积,导致血脂增高和肝功能的损害。

(3)创伤导致。

如外力撞击引起股骨颈骨折、髋关节脱位、髋关节扭挫伤等。

(4)风、寒、湿导致。

临床表现为髋关节疼痛、寒湿为甚、下蹲困难。

(5)肝肾亏虚导致股骨头坏死。

(6)骨质疏松导致。

临床表现为下肢酸软无力、困疼、不能负重、易骨折。

(7)扁平髋导致。

临床表现为行走鸭子步、下肢短、肌肉萎缩,行50米左右疼痛逐渐加重,功能受限等。

(8)骨髓异常增生导致骨坏死。

表现为患肢寒冷、酸痛、不能负重、易骨折等。

(9)骨结核合并骨坏死。

表现为结核试验阳性,午后低烧、疼有定处、消瘦、盗汗、乏力等。

(10)手术后导致。

在临床中骨移植、血管移植三年后、骨血供应不足而发生骨坏死。

症状①疼痛。

疼痛可为间歇性或持续性,行走活动后加重,有时为休息痛。

疼痛多为针刺样、钝痛或酸痛不适等,常向腹股沟区,大腿内侧,臀后侧和膝内侧放射,并有该区麻木感。

②关节僵硬与活动受限。

患髋关节屈伸不利、下蹲困难、不能久站、行走鸭子步。

早期症状为外展、外旋活动受限明显。

③跛行。

为进行性短缩性跛行,由于髋痛及股骨头塌陷,或晚期出现髋关节半脱位所致。

早期往往出现间歇性跛行,儿童患者则更为明显。

④体征。

局部深压痛,内收肌止点压痛,4字试验阳性,伽咖s征阳性,A11is征阳性TKdele叻uq试验阳性。

外展、外旋或内旋活动受限,患肢可缩短,肌肉萎缩,甚至有半脱位体征。

有时轴冲痛阳性。

⑤X线表现。

骨纹理细小或中断,股骨头囊肿、硬化、扁平或塌陷。

类型股骨头坏死的分型根据坏死部位的范围大小和形状分为六类,具体如下:①股骨头全部坏死。

较少见,是指股骨头从关节边缘起全部坏死。

头下型股骨颈骨折常常可以引起全头坏死。

②股骨头锥(楔)形坏死。

最多见。

正常股骨头分为中心持重区和内、外无压区。

头中心锥形坏死即为持重区骨坏死。

③股骨头顶半月状坏死。

发生率很高,骨坏死发生于股骨头的前上方,死骨呈半月状,髋关节蛙式外展位X线照片显示最为清楚。

④股骨头灶性骨坏死,是最轻的。

这一类型一般不发生股骨头塌陷。

⑤股骨头核心性坏死。

⑥非血管性骨坏死。

骨坏死的发生,演变和结局,有其规律性病理过程,即坏死发生一死骨被吸收一新骨形成。

X线表现不管坏死范围大小,单发或多发,都是这一过程的缩影。

股骨头坏死的X线分期方法很多,但我们一般采用Arlet,Ficat和Hageffard的5期分法:Ⅰ期(前放射线期)此期约有50%的患者可出现轻微髋痛,负重时加重。

查体:髋关节活动受限,以内旋活动受限最早出现,强力内旋时髋关节疼痛加重。

X线显示:可为阴性,也可见散在性骨质疏松或骨小梁界限模糊。

Ⅱ期{坏死形成,头变扁前期)临床症状明显,且较I期加重。

X光片显示:股骨头广泛骨质疏松,散在性硬化或囊性变,骨小梁紊乱、中断,部分坏死区,关节间隙正常。

Ⅲ期(移行期)临床症状继续加重。

X光片显示:股骨头轻度变扁,塌陷在2mm以内,关节间隙轻度变窄。

Ⅳ期(塌陷期)临床症状较重。

下肢功能明显受限,疼痛多缓解或消失,患肢肌肉萎缩。

X 光片显示:股骨头外轮廓和骨小梁紊乱、中断,有半月征,塌陷大于2mm,有死骨形成,头变扁,关节间隙变窄。

Ⅴ期(骨关节炎期)临床症状类似骨性关节炎表现,疼痛明显,关节活动范围严重受限。

X 光片显示:股骨头塌陷,边缘增生,关节间隙融合或消失,髋关节半脱位。

正确的诊断和分期,对决定治疗方法和治疗效果有密切的关系。

早期治疗可防止骨坏死的股骨头塌陷。

如果在X线上发现或怀疑有骨坏死,可继续做磁共振(MRI)或CT扫描。

但以上两种检查费用较高,故一般建议患者拍骨盆正位X线片即可,或加拍双侧髓部X线片,屈髋至90°外展位髋关节片。

诊断标准一、主要标准1、临床症状、体征和病史:以腹股沟和臀部、大腿部位为主关节痛,髋关节内旋活动受限,有髋部外伤史、皮质类固醇应用史、酗酒史。

2、X线片改变:股骨头塌陷,不伴关节间隙变窄;股骨头内有分界的硬化带;软骨下骨有透X 线带(新月征,软骨下骨折)。

3、核素扫描示股骨头内热区中有冷区。

4、股骨头MRI的T1加权相呈带状低信号(带状类型)或T2加权相有双线征。

5、骨活检显示骨小梁的骨细胞空陷窝多于50%,且累及邻近多根骨小梁,有骨髓坏死。

二、次要标准1、X线片示股骨头塌陷伴关节间隙变窄,股骨头内有囊性变或斑点状硬化,股骨头外上部变扁。

2、核素骨扫描示冷区或热区。

3、MRI示等质或异质低信号强度而无T1相的带状类型。

符合两条或两条以上主要标准可确诊。

符合一条主要标准,或次要标准阳性数≥4(至少包括一种X线片阳性改变),则可能诊断。

各诊断方法要点可通过询问病史、临床查体、X线摄片、(公立医院检查费用腰椎是70元左右);私立医院检查费用在80元左右。

磁共振成像(MRI)、(公立医院1200元左右,私立目前没有),核素扫描、计算机体层成像(CT)(公立医院CT检查费用152-180元左右),私立医院CT检查费用在170元左右),等方法对股骨头坏死进行诊断。

一、临床诊断应仔细询问病史,包括髋部外伤、应用皮质类固醇、饮酒或贫血史等。

对临床症状要明确疼痛部位、性质、与负重的关系等。

查体应包括髋关节旋转活动情况。

股骨头坏死早期临床症状并不典型,内旋髋关节引疼痛是最常见的症状。

股骨头塌陷后,可出现髋关节活动范围受限。

体征:局部深压痛,内收肌止点压痛,部分病人轴叩痛可呈阳性。

早期由于髋关节疼痛、Thomas征、4字试验阳性;晚期由于股骨头塌陷、髋关节脱位、Allis 征及单腿独立试验征可呈阳性。

其他体征还有外展、外旋受限或内旋活动受限,患肢可以缩短,肌肉萎缩,甚至有半脱位体征。

伴有髋关节脱位者还可有Nelaton线上移,Bryant 三角底边小于5cm,Shenton线不连续。

二、X线摄片X线片对早期(0、I期)ONFH诊断困难,对II期以上的病变则可显示阳性改变,如硬化带、透X线的囊性变、斑点状硬化、软骨下骨折及股骨头塌陷等。

推荐取双髋后前位(正位)和蛙式侧位进行X线摄片,后者能更清楚显示股骨头坏死区的改变。

三、MRI 典型ONFH的T1加权相改变为股骨头残存骨骺线,临近或穿越骨骺线的蜿蜒带状低信号区,以及低信号带包绕高信号区或混合信号区。

T2加权相可出现双线征(double line sign)。

专家建议的扫描序列为T1及T2加权,对可疑病灶可另加T2抑脂或短T1反转恢复(STIR)序列。

一般采用冠状位与横断面扫描,为了更精确估计坏死体积,以及更清楚显示病灶,可另加矢状位扫描。

轧增强MRI对早期ONFH检测特别有效。

四、核素扫描核素扫描诊断早期ONFH敏感性高而特异性低。

采用99锝二磷酸盐扫描若出现热区中有冷区即可确诊。

但单纯核素浓度(热区)则应与其他髋关节疾病鉴别。

此检查可用于筛查病变及寻找多部位坏死灶。

单光子发射体层成像(SPECT)可增强敏感性,但特异性仍不高。

五、CT 对于II、III期病变,CT检查可清楚显示坏死灶的边界、面积、硬化带、病灶自行修复及软骨下骨等情况。

CT显示软骨下骨折的清晰度与阳性率优于MRI及X线片,加用二维重建可显示股骨头冠状位整体情况。

CT扫描有助于确定病灶及选择治疗方法。

鉴别诊断对具有类似的X线改变或MRI改变的病变,应注意鉴别。

一、具有类似X线改变疾病的鉴别诊断1、中、晚期骨关节炎:当关节间隙变窄,出现软骨下囊性变时可能会混淆,但其CT表现为硬化并有囊形变,MRI改变以低信号为主,可据此鉴别。

2、髋臼发育不良继发骨关节炎:股骨头包裹不全,髋臼线在股骨头外上部,关节间隙变窄、消失,骨硬化、囊变,髋臼对应区出现类似改变,与ONFH容易鉴别。

3、强直性脊柱炎累及髋关节:常见于青少年男性,多为双侧骶髂关节受累,其特点为HLA-B27阳性,股骨头保持圆形,但关节间隙变窄、消失甚至融合,故不难鉴别。

部分患者长期应用皮质类固醇可合并ONFH,股骨头可出现塌陷但往往不严重。

4、类风湿关节炎:多见于女性,股骨头保持圆形,但关节间隙变窄、消失。

常见股骨头关节面及髋臼骨侵蚀,鉴别不难。

二、具有类似MRI改变疾病的鉴别诊断1、暂时性骨质疏松征(ITOH):可见于中年男女性患者,属暂时性疼痛性骨髓水肿。

X线片示股骨头、颈甚至转子部骨量减少。

MRI可见T1加权相均匀低信号,T2加权相高信号,范围可至股骨颈及转子部,无带状低信号,可与ONFH鉴别。

此病可在3-6个月内痊愈。

2、软骨下不全骨折:多见于60岁以上老年患者,无明显外伤史,表现突然发作的髋部疼痛,不能行走,关节活动受限。

X线片示股骨头外上部稍变扁,MRI的T1及T2加权相显示软骨下低信号线,周围骨髓水肿,T2抑脂相显示片状高信号。

3、色素沉着绒毛结节性滑膜炎:多发于膝关节,髋关节受累少见。

累及髋关节的特点为:青少年发病,髋部轻中度痛伴有跛行,早、中期关节活动轻度受限。

CT及X线摄片可显示股骨头、颈或髋臼皮质骨侵蚀,关节间隙轻、中度变窄。

MRI示广泛滑膜肥厚,低或中度信号均匀分布。

4、股骨头挫伤:多见于中年有髋关节外伤史患者,表现为髋部痛及跛行。

MRI位于股骨头内的T1加权相中等强度信号、T2加权相高信号,内侧较多。

5、滑膜疝洼(synovial herniation pit):此为滑膜组织增生侵入股骨颈部皮质的良性病变,MRI示T1加权相低信号、T2加权相高信号的小型圆形病灶,多侵蚀股骨颈上部皮质,通常无症状。

疾病治疗目前尚无一种方法能治愈不同类型、不同分期及不同坏死体积的ONFH。

制订合理的治疗方案应综合考虑分期、坏死体积、关节功能以及患者年龄、职业等。

股骨头坏死的非手术治疗要注意非手术治疗ONFH的疗效尚难预料。

一、保护性负重学术界对于该方法能否减少股骨头塌陷仍有争论。

使用双拐可有效减少疼痛,但不提倡使用轮椅。

二、药物治疗适用于早期(0、I、II期)ONFH,可采用非类固醇消炎止痛剂,针对高凝低纤溶状态可用低分子肝素及相应中药治疗,阿仑磷酸钠等可防止股骨头塌陷,扩血管药物也有一定疗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