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知识点测试:海-气相互作用

知识点测试:海-气相互作用

11.B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厄尔尼诺现象的影响,试题难度较易。
【详解】
厄尔尼诺现象主要指太平洋东部和中部热带海洋的海水温度异常地持续变暖,使整个世界气候模式发生变化,造成一些地区干旱而另一些地区又降雨量过多。厄尔尼诺现象出现时,太平洋东部和中部的热带海洋的海水温度异常地持续变暖,西部地区的水温相对变低,气压升高,导致东南信风减弱,故A错误;厄尔尼诺现象出现时,太平洋东部和中部的热带海洋的海水温度异常地持续变暖,水温偏高,故B正确;东太平洋海域的海水温度异常地持续变暖,西太平洋地区温度比正常年份偏低,热带风暴(台风)的产生次数及在我国沿海登陆次数均较正常年份少,故C错误;厄尔尼诺发生时,海水水温异常变暖,秘鲁渔场减产,故D错误;综上可知,选B。
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数据表明,赤道东太平洋沿岸表层海水温度较常年均温偏_____(高或低)这种异常现象称为_____现象,图乙中表示该现象的海水运动情况是_________图。
(2)正常年份,图甲中A、B、C三处的盐度由高到低排序是_____,影响A、B、C 三处盐度高低的主要因素有_____、_____、_____。
A.赤道B.回归线
C.副热带D.北极圈
3.丰富的海洋资源,多变的海洋环境,对人类生产生活产生巨大影响。“拉尼娜”现象发生时,往往引发
A.热带太平洋东部暴雨频繁B.南美太平洋沿岸鱼类大量死亡
C.东南亚地区持续干旱D.亚洲东部沿海台风次数增加
4.厄尔尼诺是大气与洋流相互作用的产物。厄尔尼诺发生时,热带太平洋东部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点睛】
厄尔尼诺现象与拉尼娜现象相反,当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主要有以下影响:①赤道太平洋西部气温降低,气压升高,降水量减少;②赤道太平洋东岸地区降水量会明显增多;③秘鲁渔场渔业资源减少。
4.B
【解析】
【详解】
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东南信风减弱,南赤道暖流会减弱,A错误;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上升,大气对流活动加强、降雨增多,暴雨频繁,洪涝成灾,B正确;厄尔尼诺现象的爆发,会导致东南信风减弱,使该渔场涌升流削弱,C错误。厄尔尼诺现象是有些年份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的海面温度异常升高的现象,D错误。故选B。
7.厄尔尼诺现象是赤道太平洋中东部海水大范围持续异常增温现象,现象发生时,该区域和澳大利亚东部降水少,易发生森林大火;该区域位于赤道附近,热带气旋主要发生在副热带地区,由于东南信风减弱,使得洋流流动被扰乱,故选C。
8.D
9.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8.盛行风是海洋水体运动的主要动力,海水在盛行风的吹拂下,形成规模很大的洋流,因此洋流的流向和分布与地面风带模式及其分布有着密切关系。除了盛行风以外,还有海陆分布、地转偏向力等因素,它们共同作用,形成了实际的大洋洋流分布。盛行风是形成洋流的主要动力,图中实线所示洋流为北大西洋暖流,地处西风带,故D正确,B错误。北大西洋暖流为风海流,不是补偿流。故AC错误。故选D。
A.南赤道暖流会增强B.会出现暴雨天气
C.秘鲁沿岸涌升流增强D.水温比往年低
5.据联合国世界气象组织(WMO)最新数据,全球新一轮厄尔尼诺可能即将到来,厄尔尼诺现象出现时会发生
A.亚洲东部沿海台风次数增加B.南美太平洋沿岸涌升流减弱
C.东太平洋海域表层水温偏低D.西太平洋沿岸出现暴雨洪涝
2013年6月19日因森林大火导致一场罕见烟雾袭击新加坡。有人认为“厄尔尼诺”现象加剧了这场森林火灾的延续。回答6~7题。
(2)盐度自副热带海区向两侧的高纬度和低纬度递减。C、B位于副热带,气温高,降水少,蒸发量远远大于降水量,A位于赤道附近,降水量大,则盐度CB大于A;CB纬度接近,但C为暖流,蒸发量大,盐度高,B为寒流,盐度较低,即C盐度大于B,据此A、B、C三处的盐度由高到低排序是C、B、A,影响A、B、C三处盐度高低的主要因素有降水量、蒸发量、洋流等。
B,厄尔尼诺扰乱洋流模式及大气环流,赤道以南东南信风减弱或消失,南美太平洋沿岸涌升流减弱,故B项正确。
C,厄尔尼诺扰乱洋流模式及大气环流,使东太平洋海域表层水温异常升高,故C项错误。
D,厄尔尼诺扰乱洋流模式及大气环流,赤道以南东南信风减弱或消失,南赤道暖流减弱或消失,赤道逆流加强。西太平洋沿岸变得干旱少雨,东亚、东南亚等地降水减少,故D项错误。
【点睛】
厄尔尼诺现象,这是太平洋赤道带大范围内海洋和大气相互作用后失去平衡而产生的一种气候现象。该现象发生时,影响南美洲西海岸的秘鲁寒流势力减弱,秘鲁沿岸水温升高,降水增多,渔场受损;澳大利亚东海岸会降水减少而发生旱灾。
9.厄尔尼诺现象是发生在热带太平洋海水温度异常增温的一种气候现象。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温暖海水从赤道向南流动,迫使秘鲁寒流向西流动,该海区水温升高,营养物质减少,浮游生物和鱼类、鸟类死亡,形成增强型对流,赤道太平洋东部气流上升,西岸气流下沉,西岸的澳大利亚以及印度、非洲等地出现严重旱灾,东部荒漠地带暴雨成灾。A.若某些年份,图示海洋的低纬度海区东部海水持续增温,北赤道暖流势力减弱,那么墨西哥湾暖流与北大西洋暖流的势力都会减弱,故A错误;B.受低纬度海区东部海水持续增温的影响,空气受热上升湿润,故B错误;C.由于墨西哥湾暖流减弱,输送到美国东南部的热量会减少,所以美国东南部沿海的水温会较常年偏低,气流下沉,降水减少,故C正确;D.由于日本暖流减弱,输送到中国东南部的热量会减少,夏季风带来的增温作用减弱,青藏高原的气温会下降,故D错误。故C。
12.高厄尔尼诺AC、B、A洋流降水量蒸发量多海水温度偏高,气流上升,降水增多少上升流受抑制甚至消失,营养盐类减少;浮游生物减少,鱼类的饵料减少
【解析】
【详解】
(1)根据图中数据,赤道东太平洋沿岸表层海水温度距平值为正值,说明水温较常年均温偏高,这种异常现象称为厄尔尼诺现象,发生该现象时,秘鲁沿岸寒流减弱,沿岸气温升高,甚至会出现上升气流,导致秘鲁沿岸降水增多,据此,与之相符的是图乙中的A图。
10.B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厄尔尼诺现象的影响,试题难度较易。
【详解】
厄尔尼诺是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异常增暖的现象,持续的西风把温暖海水从西太平洋带到东太平洋,形成厄尔尼诺。一般情况下,厄尔尼诺发生后,我国夏季风减弱,南方雨季时间偏长,易出现涝灾;厄尔尼诺发生时,秘鲁海域表层海水温度偏高,秘鲁渔场鱼类大量死亡,出现减产;综上分析可知,选B。
(3)与正常年份相比,图示年份南美洲秘鲁沿岸地区距平值为正值,说明海水温度偏高,沿岸气流上升,大气中水汽量大,可能会导致沿岸地区降水增多。
(4)南美洲秘鲁渔场的渔获量与秘鲁寒流这一沿岸上升流的强弱有关,秘鲁寒流为冷性洋流,与正常年份相比,图示年份水温高,该上升流受较高水温抑制变弱甚至消失,由该洋流上泛到海洋表层的营养盐类减少;浮游生物减少,鱼类的饵料减少,导致渔获量偏少。
2.纬度越高,表层海水温度越低,北极圈处海域表层水温与1000米以下海水的温度接近,故其海水温度垂直变化幅度最小,D对。。
3.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拉尼娜现象。
【详解】
拉尼娜现象发生年份,赤道太平洋东部海表温度大范围持续异常变冷,热带太平洋东部干旱加剧,A错;南美太平洋沿岸上升补偿流加剧,营养物质上翻加剧,不会导致沿岸鱼类大量死亡,B错;东南亚地区降水增多,C错;亚洲东部沿海台风次数增加,D正确。
故选B。
6.A
7.C
【解析】
6.烟雾高浓度区应该距离雾霾源地近,而且雾霾随风的吹拂飘向下风向,根据图中的雾霾的污染线可以判断出该地风向为偏西风,因此此次雾霾主要来自印尼的苏门答腊岛,故A正确;加里曼丹岛在新加坡的东侧,而东侧的污染线稀疏,所以不是从此岛飘来的烟尘,故B不符合题意;爪哇岛在新加坡的南侧,且雾霾的污染线距离爪哇岛较远,故C不符合题意;马来半岛在新加坡的北侧,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A。
(3)与正常年份相比,图示年份南美洲秘鲁沿岸地区的降水量偏_____(多或少),其原因是_____。
(4)与正常年份相比,图示年份南美洲秘鲁渔场的渔获量偏_____(多或少),其原因是_____。
参考答案
1.A题组考查海水温度垂直变化规律以及表层海水温度随纬度变化规律
1.依据已学知识,海水温度深度在1000米以上的海水温度随深度增加而递减,1000米以下的深海中,海水温度变化不大,常年保持低温状态,曲线①符合,A对。
A.夏季风增强,我国梅雨季节提前
B.夏季风减弱,南方雨季时间偏长
C.秘鲁海域表层海水,水温偏低
D.秘鲁渔场涌升流增强,渔业增产
11.厄尔尼诺现象出现时会发生以下哪种情况
A.东南信风增强B.太平洋东部表层水温偏高
C.我国台风数量增多D.秘鲁渔场增产
二、填空题
12.海洋表层温度距平是指海洋表层温度与常年总平均温度的差值,图甲为某年热带太平洋海洋表层温度距平图。
知识点测试:海-气相互作用
一、单选题
4月15日,我国科考功勋船“大洋一号”驶离厦门现代码头,开始执行2018年综合海试B航段任务。其中,4500米级“潜龙三号”潜水器首次亮相。据此回答1~2题。
1.上图表示海水温度垂直变化的曲线中,该潜水器下潜过程中经历的温度变化最可能是
A.①B.②C.③D.④
2.根据上题的结论,推测下列海域海水温度垂直变化最小的是
6.这场袭击新加坡的烟雾可能来自
A.苏门答腊岛B.加里曼丹岛C.爪哇岛D.马来半岛
7.“厄尔尼诺”现象对该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是
A.水温高于多年平均值B.热带气旋增加
C.扰乱了洋流常规运动D.降水量增加
下图为“世界局部海区洋流分布示意图”。据此回答8~9题。
8.对图中实线所示洋流的主要形成原因的表述,正确的是
【点睛】
厄尔尼诺对环太平洋热带地区气候的影响: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上升,大气对流活动加强、降雨增多,暴雨频繁,洪涝成灾;西太平洋和印度洋一带,由于海温下降,大气对流活动减弱、降水减少,旱灾严重;太平洋和大西洋地区发生的热带风暴都比常年偏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