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画的重点:聚煤作用(聚煤条件)煤化作用(煤变质作用)煤的孔隙系统煤岩组分煤层气、煤成气和瓦斯的关系煤成油理论等温吸附曲线煤的分类吸附能力的影响因素成煤的前提条件(泥炭的形成条件/聚煤盆地形成条件):1、大地构造条件(地壳运动):提供成煤作用缓慢而均匀的沉降运动和成煤构造凹陷。
2、古气候条件:植物生长所需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
3、古地理条件:提供成煤场所(成煤环境)。
4、古植物条件:成煤的物质来源。
沼泽:地表土壤充分湿润,季节性或长期积水,丛生着喜湿性沼泽植物的低洼地段。
泥炭沼泽:常年积水的洼地,其中有大量植物生长和堆积,植物死亡后遗体背沼泽水覆盖,与氧呈半隔绝状态,使植物遗体不被完全氧化分解,经过生物化学作用即可转变为泥炭。
泥炭沼泽形成条件:1、大量植物的持续繁殖;2、植物遗体不被完全氧化分解,能保存转化为泥炭。
泥炭堆积条件:1、温暖的气候;2、常润湿多水;3、氧供给受限;4、下沉(植物生长毕旭思均衡的);5、有限的沉积流入;6、埋藏充足的深度;7、时间(10000年以上)泥炭(煤)形成的主要因素:1、成煤植物群落;2、成煤气候;3、泥炭聚集环境;4、古构造条件。
聚煤作用发生的基本条件:1、均匀的温度和潮湿的气候:适宜于地上植物的繁殖生长;2、大面积的沼泽地带:有利于植物的群落发展;3、地壳的下降运动与植物遗体的堆积速度相适应:有利于植物遗体的保存并沉积形成煤层。
泥炭(腐泥)化作用:由植物残体转化为泥炭的作用。
煤化作用:由泥炭转化为煤的作用。
泥炭(腐泥)化作用:从植物在泥炭沼泽、湖泊或浅海中不断繁殖,其遗体在微生物参加下不断分解、化合、聚集的过程。
在这个阶段起主导作用的是生物地球化学作用,低等植物经过生物地球化学作用形成腐泥,高等植物形成泥炭。
泥炭化作用包括:1、生物化学分解作用2、生物化学合成作用3、凝胶化作用4、丝炭化作凝胶化作用——成煤植物的木质纤维组织在积水较深、气流闭塞的沼泽环境下,受厌氧微生物的作用,发生细胞结构的吸水、膨胀、变形、破裂以至形成以腐植酸和沥青质为主体的无结构的胶质物质(凝胶和溶胶)的过程。
丝炭化作用——成煤植物的木质纤维组织在积水较浅、湿度不定的条件下经脱水和缓慢氧化作用,氧化的植物组织转入缺氧的环境(如水层、泥煤层、上覆岩层的覆盖)而生成具有一定细胞结构的丝炭,或遭受“森林火灾”而炭化成木炭的过程。
凝胶化作用:腐殖组——生物化学凝胶化作用镜质组——地球化学凝胶化作用丝炭化作用:惰质组残植化作用:稳定组(壳质组)煤化作用:当已形成的泥炭或腐泥,由于地壳的下沉等原因而被上覆沉积物所掩埋时,成煤作用就转入第二阶段----煤化作用阶段,即泥炭、腐泥在以温度和压力为主的作用下变化为煤的过程。
这包括成岩作用和变质作用,起主导作用的是物理化学作用。
在温度和压力的影响下,泥炭进一步变为褐煤(成岩作用),再由褐煤变为烟煤和无烟煤(变质作用)。
煤的成岩作用:在沉积岩石学上是指沉积物的压实、脱水、胶结以及相应的化学变化过程。
煤的成岩作用:是由经生物化学变化形成的泥炭在以压力为主并包括温度因素在内的影响下,出现压实、脱水、增碳、孔隙度减少、游离纤维素消失、凝胶化组分开始形成并具微弱反射力等物理-化学变化,逐渐固结、煤化而转变成年青褐煤的过程。
变质作用:指岩石经受了高温、高压,其成分和结构、构造发生了质的变化,形成新的岩石----变质岩的过程。
煤的变质作用:煤作为有机质沉积物,对温度、压力增高的反应要比无机成因的沉积物敏感得多,快得多,也强烈得多。
因此,把从褐煤转变为烟煤、无烟煤(直至石墨)的过程叫煤的变质作用过程。
煤化作用原因(因素):温度——化学变化;压力——物理变化;时间——正比,等价关系煤化作用实质:腐殖复合物芳香族稠环体系在温度压力作用下不断增强其缩合程度,侧链逐渐减少缩短,官能团不断减少,结构单元不断增大,因而炭含量逐渐增高,挥发分、氧、水分等减少的过程。
思考:煤变质程度(R0大小)与油气生成有何指示意义?煤的显微组分的反射:光片中纤维组分的反射光强度与入射光强度的百分比。
镜煤的一般特点:质地纯净,结构均一,具贝壳状断口和内生裂隙。
2、镜煤性脆,易碎成棱角状小块。
3、在煤层中,镜煤常呈凸透镜状或条带状,条带厚几毫米至1~2cm,有时呈线理状存在于亮煤和暗煤之中。
丝炭的一般特点:1、在煤层中丝炭常呈扁平透镜体沿煤层的层理点,面分布,厚度多在1~2mm至几毫米之间,有时能形成不连续的薄层;个别地区,丝炭层的厚度可达几十厘米以上。
2、丝炭的孔隙度大,吸氧性强,丝炭多的煤层易发生自燃。
3、丝炭是植物的木质纤维组织在缺水的多氧环境中缓慢氧化或由于森林火灾所形成。
亮煤:亮煤是最常见的煤岩成分。
1、亮煤的光泽仅次于镜煤,一般呈黑色。
2、它是在覆水的还原条件下,由植物的木质纤维组织经凝胶化作用,并掺入一些由水或风带来的其它组分和矿物杂质转变而成。
3、较脆易碎,断面比较平坦。
4、比重较小。
5、亮煤的均一程度不如镜煤,表面隐约可见微细层理。
6、亮煤有时也有内生裂隙,但不如镜煤发育。
7、常呈较厚的分层,有时甚至组成整个煤层。
暗煤:暗煤的特点是光泽黯淡,一般呈灰黑色,致密,比重大,内生裂隙不发育,坚硬而具韧性。
透光色:把煤磨成薄片(厚约0.03mm),用显微镜在普通透射光下观察,煤薄片显示出的颜色为透光色,又称体色。
反光色:把煤的表面磨光,用显微镜在普通反射光下观察,煤光面上显示出的颜色称为反光色。
反射荧光色:煤的磨光面用蓝光或紫外光激发而呈现的颜色,称为反射荧光色。
煤的光泽是指煤新鲜断面的反光能力。
光泽与煤的成因类型、煤岩成分、煤化程度和风化程度有关。
腐泥煤的光泽一般都比较暗淡。
腐植煤的四种宏观煤岩成分中,镜煤的光泽最强、亮煤次之,暗煤和丝炭的光泽暗淡。
随着煤化程度的增高,各种宏观煤岩成分的光泽有不同程度的增强。
丝炭和暗煤的光泽变化小,而镜煤和较纯净的亮煤变化明显。
无结构镜质体显微镜下观察不到植物的细胞结构,电子显微镜下可见粒状结构。
据形态、产状和成因的不同,又可分为以下四个亚组分:1)均质镜质体:植物木质纤维组织经凝胶化作用变成均一状的凝胶。
在煤中以透镜状或条带状产出。
均质镜质体轮廓清楚,成分均一,不含任何其它杂质。
2)胶质镜质体:指胶体腐植溶液充填到植物胞腔或其它空腔中沉淀成凝胶而形成。
结构镜质体保存有植物的细胞结构,在煤中往往呈透镜体状产出。
把细胞壁称为结构镜质体;细胞腔往往被无结构镜质体、树脂体、微粒体或粘土矿物所充填,胞腔充填物不属于结构镜质体。
1)结构镜质体1:细胞结构保存完好,胸腔排列整齐.胞壁不膨胀或稍有膨胀。
2)结构镜质体2:胞壁膨胀,胞腔变小,胞腔大小不一,排列不整齐。
惰质组:概念:又称丝质组,是煤中常见的显微组分组。
惰性组在透射光下为黑色不透明,反射光下为亮白色至黄白色;碳含量最高、氢含量最低、氧含量中等;比重为1.5,磨蚀硬度和显微硬度高。
突起高,挥发分低,没有任何粘结性。
壳质组:又称稳定组、类脂组。
壳质组包括孢子体、角质体、木栓质体、树脂体、渗出沥青体、蜡质体、荧光质体、藻类体、碎屑壳质体、沥青质体和叶绿素体等。
是由比较富氢的植物物质。
壳质组含有大量的脂肪族成分。
壳质组组分的氢含量高,加热时能产出大量的焦油和气体。
用煤岩特征进行煤层对比:1. 标志煤层:具有煤核的煤层或利用煤中的高岭石夹矸,可以对比煤层。
烛煤或藻煤一般不能用于对比,因其分布范围小。
2. 宏观煤层剖面和煤层形成曲线:利用煤层形成曲线对比煤层比用宏观煤岩类型对比效果更好。
这是因为同一时间不同地点的煤岩类型不同。
但不同地点地下水位变化的趋势比较一致,煤层形成曲线的变化趋势相似。
3. 用煤岩特征对比煤层:同一煤层不同地点的显微组成特征通常相似。
如镜质组含量、孢子,或惰性组含量,或黄铁矿,都可用于对比。
利用煤级判断地层、构造和侵入体等地质问题1. 根据岩石中的分散有机质的煤化程度,确定地区内岩石的新老关系。
2. 利用煤级资料可以解释地质构造。
3. 用煤级研究地热和侵入体。
4. 分析构造形变,恢复构造应力场。
镜质组的反射率及其各向异性是对温度和压力极其敏感的参数。
随着煤层埋藏深度的增加,煤受到的温度和覆盖层的压力逐渐增加,煤的芳香核缩聚程度增强,芳香层片的排列也逐渐规则化,煤的反射率增高光学各向异性增强。
早古生代:石煤,成煤原始植物为菌类低等植物。
成因类型为腐泥煤,由于热演化时间长,煤类皆为高阶无烟煤。
石炭二叠纪华北重要聚煤期:以腐植煤为主,经历聚煤作用南迁的过程。
对比腐植煤与腐泥煤区和联系?1、成因2、化学成分3、油气意义煤系:含煤岩系是一套在成因上有共生关系并含有煤层(或煤线)的沉积岩系,简称煤系。
煤地质核心问题:生——演——质——赋结论(1):在泻湖海湾三角洲地区决口扇下面存在低硫煤!结论(2):影响煤质的主要因素是沉积环境!煤层的结构:煤层包含煤分层和岩石夹层,不含夹石层者称为简单结构煤层,反之,含有夹石层者则称为复杂结构煤层。
煤层中的岩石夹层俗称夹矸。
夹矸一般为粘土岩、炭质泥岩或粉砂岩,有时为石灰岩、硅质岩、油页岩、细砂岩或砾岩。
厚煤层的形成条件:1、稳定的构造沉降:沉降速率既不能太快,也不能太慢(与泥炭堆积速率的平衡关系)2、有利的古地理背景:离物源区较远,湖泊、三角洲3、有利的气候条件:温暖、潮湿煤的成烃演化机制——煤中的碳元素主要集中在芳香稠环当中,因其键能较高表现出强固的键合力和较高的热稳定性。
侧链和官能团之间及其与稠环之间的结合力相对较弱,热稳定性较差。
因此在成烃演化(煤化作用)过程中,官能团和脂族结构的不断减少,侧链断裂变短,伴随着桥链的破裂,芳香核的进一步缩合增长,在元素组成上表现为碳的相对增加和氢氧等杂原子的相对减少。
原生生物成因煤层气:早期(原生)生物成因,形成于泥炭—褐煤的早期成煤作用阶段(Ro < 0.5%),由于埋藏浅(< 400 m),温度低,热力作用尚不足以使有机质结构变化产生烃类气体。
该阶段以CH 4为主要成分的生物成因气,在泥炭沼泽环境中通过微生物对有机质的分解作用而形成(形成的途径有两种:CO2还原生成CH4;醋酸、甲醇和甲胺等发酵转化成CH4),并由于地层的快速沉降而保存于煤层中。
较早的研究认为原生生物成因气不能被保存下来,但近期的勘探实践和研究证明了该类气藏的存在。
热成因煤层气:•随着有机质的沉积、埋藏,伴随地层温度升高,煤化作用程度的增加,煤的基本结构单元的芳香核苯环数增加,侧链和官能团逐渐分解、断裂,在核缩聚、侧链分解引起的分子结构的改造和重建过程中,伴随有气、液态产物不断形成。
根据煤的主要元素组成(C—H--O)的变化,可估算出主要热成因气的产率。
热成因CH4形成的初始煤阶为高挥发分烟煤(Ro=0.74?),其生气量随煤阶升高而增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