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佛教“人生皆苦”理念

论佛教“人生皆苦”理念

论佛教“人生皆苦”理念
于恒
(11级汉语言111420119)
摘要:佛教宣扬“人生皆苦”,认为众生只有皈依佛教潜心修行才能摆脱苦海,达到涅槃之境。

那么“人生皆苦”是否有现实依据呢?我们又该如何看待人世之苦呢?就让我们结合佛教思想与梁武帝皈依佛教的史实,谈一谈佛教“人生皆苦”的理念及如何看待人生之苦吧。

关键词:佛教“人生皆苦”现实依据正确对待
佛教宣扬“人生皆苦”,认为只有遁入空门放弃一切杂念才能摆脱苦海,赢的人生的救赎。

但在许多人看来,“人生皆苦”非但不符合现实反而还带有一种悲观厌世的态度,会使人变得消极颓废,不思进取。

但佛教“人生皆苦”理念就真的不符合现实吗?接受“人生皆苦”的理念就真的会使人颓废吗?答案是否定的,“人生皆苦”是有其现实依据的,而接受“人生皆苦”理念也不会使人变的颓废。

让我们看一下佛教对苦的阐释:
佛教无上的四圣谛:苦谛、集谛、灭谛、道谛,是佛教不可动摇的基础。

这苦谛便放在了第一位。

它是佛法存在的原因。

佛教为什么把苦作为人生意义的判断呢?因为它是生活的真相。

不论我们承认与否,苦确确实实是人生的主题。

[1]
佛教讲苦是人生的主题是有其现实依据的,佛教认为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求不得,爱别离,怨憎会,五蕴盛。

生,老,病,死,是生理上的痛苦,求不得,爱别离,怨憎会,五蕴盛,是精神上的痛苦,这样一来八苦思想便概括了人生的一切痛苦,同时它又很现实,每个人都能在现实中找到八苦的依据,生老病死自不用说,求不得,爱别离,怨憎会,五蕴盛也能在每个人所经历的痛苦中找到其现实依据,而八苦又会伴随人的一生,[1]一种人生观:人生皆苦,中国佛网,/fxdg/HTML/fxdg_51090.html,2012年7月1日下载
所以说佛教“人生皆苦”思想也是具有一定现实意义的。

如果以八苦观点来看待人生,那么苦就是人生的主题,谁都不想经历痛苦,那怎样才能摆脱人生“苦”的主题呢?佛教讲要通过戒除五毒,潜心修行来实现。

五毒贪嗔痴慢疑几乎是所有的“苦”的来源,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有五毒中的几项缺陷,以此来劝导人们摆脱欲望潜心修行是比较能得到人们信服的。

每个人都会面临这样或那样的痛苦,即使是皇帝也不例外,南朝梁武帝因为两件事情认识到了人世“苦”的主题,从而皈依佛教,甚至还曾几次舍身入佛寺。

第一件是由他六弟萧宏引发的:梁武帝对皇室亲属格外照顾,萧宏曾经窝藏过杀人凶手,梁武帝发现后非但没有怪罪他反而给他加官进爵,但即使是这样,萧宏也没有对梁武帝感到感激。

后来,萧宏竟然和自己的侄女也就是梁武帝的女儿私通,并图谋篡夺梁武帝的皇位,但因事情败露,没有成功。

虽然梁武帝没有怪罪萧宏,但是他的心中却多了一份深深的痛苦。

另一件事是由他的次子萧综引发的:萧综的母亲吴淑媛原来是东昏侯的妃子,跟了萧衍后仅七个月就生下了萧综,因此萧综很可能是东昏侯的儿子,即使这样,萧衍仍然封萧综为王,还让他做将军。

但是肖淑媛失宠后,就把七个月生萧综的事告诉了萧综,萧综就觉得自己是东昏侯的儿子,之后就与萧衍疏远了。

后来梁和北魏打仗,萧综在领兵督战的过程中投降了北魏,北魏非常高兴,授予了萧综高官,萧综不仅坦然接受还改名为萧攒,并为东昏侯服丧。

这使梁武帝非常生气,撤消了萧综的封号,
并把吴淑媛贬为庶人。

后来梁武帝听说萧综有回来的意思,就派吴淑媛送去了萧综小时候的衣服,但萧综仍然不愿回来。

后来吴淑媛病逝,梁武帝又动了恻隐之心,恢复了萧综的名号,给吴淑媛加封谥号“敬”,但萧综至死也没回来,这也使梁武帝非常痛苦。

因为这两件事,梁武帝认识到佛教“人生皆苦”的理念是极具现实意义的,那么佛教宣扬的摆脱苦海方法也一定是正确的,所以梁武帝决心遁入空门,通过潜心修行来摆脱苦海。

梁武帝皈依佛教后曾三次舍身入佛寺,与此同时还在全国大力推行佛教,因而南朝佛教发展到梁武帝时达到全盛。

以上事例表明佛教“人生皆苦”的理念具有强烈的现实依据性,易于得到人们的接受与认可。

佛教以八苦观点来阐释“人生皆苦”的理念,使“人生皆苦”理念与实际非常符合,易于得到人们的接受与认可。

但即使它与实际非常符合,它也只是一种宗教的观点,宗教的观点不可避免的会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它也是不正确的。

即使是抛弃宗教问题不谈,人生皆苦的观点也是不对的。

任何事物都有它的对立面,有苦必有乐,以苦来看待人生的一切是片面的,是不正确的。

宗教无论宣扬何种观点都是为了传教,佛教作为宗教中的一种,它的终极目的也是为了传教。

因为“人生皆苦”比较容易得到广大人民认同,所以佛教通过它拉近自己与人民的关系。

佛教通过对人生皆苦的概念的阐释,使人们认识到自己的生活中充满了痛苦,人们既然已经认识到生活中充满了痛苦,便会寻求摆脱
痛苦的方法,佛教在此时便将自己的价值观念传授给人民,教导人民潜心向佛,从而摆脱痛苦,而人们为了摆脱痛苦,自然虔诚的相信佛教,这样一来佛教便达到了传教的目的。

所以说佛教宣扬“人生皆苦”的观点只是作为传教的一种途径,而不是为了传授他人正确的哲理。

虽然我对佛教人生皆苦的观点不赞同,但是我比较欣赏佛教对待人生皆苦的态度。

佛教的出世解脱思想虽然是基于“人生皆苦”的价值判断,但却表达了对永超苦海之极乐世界的向往,透露出了对人生永恒幸福的一种追求。

这种强调通过自身的努力来实现美好人生的理论,其中蕴含着劝人向善、积极进取的精神,这对现实的社会人生显然也是有意义的。

[1]
佛教宣扬“人生皆苦”,但它并不是让人们逆来顺受,消极的对待人生的一切痛苦,而是劝导人们向善,以宽容之心对待他人与社会,同时积极进取,实现人生的价值。

这种向善精神与积极进取精神是任何时代都需要和推崇的,所以我比较赞成这种对待人世之苦的精神。

谁都不想经历痛苦,因为痛苦的滋味非常难熬,可是谁又能够摆脱人世之苦呢?既然人世之苦是摆脱不了的,那为什么不以正确的心态去对待它呢?以悲观的心态对待痛苦,痛苦不仅不会减少反而会使你痛得更深,若是以积极的心态对待痛苦,痛苦便会很快的过去。

以积极的心态对待人世之苦吧,要相信“不经历风雨怎能看得到彩虹,不经历痛苦怎能体会到快乐的珍贵”这句
[1]佛教文化与现代社会人生,香港宝莲禅寺佛教文化传播网,/gnews/2008131/200813187186.html,2012年6月28日下载
话,只有苦过了,你才能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快乐。

痛苦是一种经历同时也是一种人生的宝贵财富,只有经历过痛苦的磨砺你才能走向成功的彼岸,古往今来,有多少人是经过痛苦的磨砺之后才走向成功的!在古代有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在当代有身残志坚的盲人歌手杨光,经历过多次高考失败的新东方总裁俞敏洪,从跑堂工到世界华人首富的李嘉诚……把痛苦看成是你成功的垫脚石,以积极的心态去看待他们,你会发现它们带给你的不仅仅是痛,他们还给你带来了一种不一样的经历,一种精神上的财富,一种别有滋味的快乐。

佛教“人生皆苦”的观点虽不正确,但他对待苦的精神是非常有借鉴意义的,学会这种对待苦的精神可以帮助我们积极向善,不断进取。

人世之苦其实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不能正确的对待它,那样才是真正的痛苦。

所以学会以正确的心态对待人世之苦吧,只有这样你才能读懂苦的含义,享受苦后的快乐。

参考文献:
1.一种人生观:人生皆苦,中国佛网,
/fxdg/HTML/fxdg_51090.html,2012年7月1日下载
2.佛教文化与现代社会人生,香港宝莲禅寺佛教文化传播网,/gnews/2008131/200813187186.html,2012年6月28日下载
3.萧衍,百度百科,
/s?tn=site888_pg&bs=%C1%BA%CE%E4%
B5%DBsheshenrufosi&f=8&rsv_bp=1&wd=%C1%BA%CE%E4%
B5%DB%C9%E1%C9%ED%C8%EB%B7%F0%CB%C2&inputT= 9765,2012年7月3日下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