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农村小学班级管理策略研究

农村小学班级管理策略研究

农村小学班级管理策略研究研究报告(四川省仁寿县增新九年制学校张荣华)一、课题的提出1、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村外出务工的人员越来越多,导致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所占比例越来越大;甚至,有的班级出现了90%以上的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的增多,给现今的班级管理带来了许多新问题。

未来世界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有效的教育。

教育部长袁贵仁用“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终身学习,人人成才”为教育人勾画了一幅美丽的中国教育梦。

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应为每一个孩子播种希望、点燃梦想,并引领他们实现梦想。

如何在新形式下做好一个与时俱进、具有开拓精神的农村小学教师特别是班主任教师,就显得尤为重要。

2、家长的需要。

现在的农村小学,其学生家长大多不在孩子的身边,80%以上的学生,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看顾;即便在孩子身边的,基本上都是文化水平偏低的家长。

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看顾的孩子,除了能给予他们生活上照顾、物质上的满足外,长辈们在孩子的思想教育、心理发展、学习行为习惯等方面几乎不能给予正确引导。

有的家长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想要给孩子好的教育方式却不得其法,想要关注孩子的心理发展却找不到路,想要给孩子辅导却看不懂、做不起、讲不来,想要正确引导孩子向好的方向发展却自己也不知道什么样子才算是好。

有一些家长认为:读书无啥用,只要能写得起自己的名字、认得到路、算得来账,出去打工一样能挣钱。

然而,还有一些家长认为:读书是孩子的事情,教育是老师的事情,与自己无关。

这些观念的转变,需要新一代的农村小学教师身体力行地对农村孩子们的家长进行思想教育、观念引导,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孩子的教育管理问题。

3、学生的需要。

现今的农村小学生,多为留守儿童。

在长辈们的隔代教育下,使得越来越多的孩子要么以自我为中心,既霸道又强势;要么唯唯诺诺、没有主见。

但他们之中都有一个共性:自私自利、心胸狭窄,人情冷漠、自觉性差,心理偏激、容易走极端等。

在近年来的班主任工作中,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问题,已成了各位班主任头痛的问题。

如何改变孩子人情冷漠、不喜与人交往,自觉性差、作业不按时完成,心理偏激、容易走极端,意志力薄弱、一遇困难就退缩,行为习惯差、做事我行我素,被迫学习、为他人学习的扭曲学习意识等问题,就成了现阶段班级管理中必须要探究并解决的问题。

4、教师的需要。

现今的班级管理策略与研究资料有很多,但专门针对农村小学生进行的调查研究却少之又少。

特别是近年来新形式下的农村小学班级管理,又出现了许多普遍性的新问题。

如何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以便在以后的班级管理中少走弯路,如何形成系统的、有效的管理策略就成了当今农村小学班主任教师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因此,重新审视现今的农村小学班级管理,探究出适应现阶段管理的策略就迫在眉睫。

鉴于此,我们展开了对《农村小学班级管理策略研究》这一课题的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1、完成素质教育赋予的使命。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实现科教兴国的重大战略举措,是基础教育领域里的一场深刻变革。

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要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是要教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生活。

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必须从应试教育的桎梏中走出来,从关注学生分数,转移到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上,转移到关心学生身心健康上。

此课题的研究,有助于教师转变教育观念,改进工作方法,提升教学水平,提高教学质量,以更好地完成教育教学赋予教师的历史使命。

2、发现新时期出现的新问题,找到问题的结症所在。

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多数教师都会或多或少地发现一些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有些教师采取放任不管的态度,有些教师运用自己平时工作中所积累的教学经验进行自我处理,只有少之又少的教师会将出现的问题罗列出来,研究它出现的原因,寻求更科学、更有效的处理方法。

在现今这个留守儿童满地的农村小学,新出现的问题越来越多。

此课题的开展,将有目的、有计划、有方法地系统研究其问题出现的原因,从而寻求出结症所在。

3、针对问题,研究出与之相适应的管理方法。

结合学生实际,针对相关问题,研究出与之相适应的管理策略,使今后的工作有例可鉴、有据可依、在法可解。

4、推广研究成果,给后续工作予以指导,减少走弯路的可能。

此课题的研究,有助于打破常规班级管理的定势思维、开拓创新,有助于指导今后农村小学班级管理工作以少走弯路,有利于教师班级管理工作能力的提高。

研究成果的推广,可以给更多农村小学班级管理工作者以借鉴的机会,对提高学生学习成绩、养成良好道德行为习惯、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有着重要的意义三、研究的内容及目标1、规范性教育行为在班级管理中的影响。

摸索出一种高效的班级常规教育管理工作模式,通过规范性教育让学生能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做到自制、自律。

2、学风建设。

通过学风建设的研究,找到行之有效的学风建设方法,培养学生养成自主学习、自觉学习、合作探究学习、赶超学习等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树立起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在浓厚而快乐的学习氛围中提高学习效率。

3、班级自建,民主管理。

打破教师包办代替的班级建设模式,采取班级自建的方式,实行民主管理,增强班级凝聚力,增强个人的集体荣誉感,从而建设出一个团结一致、向心力强的班集体。

4、荣誉感对学生的影响。

在荣誉感对学生的感召和影响下,激起学生的“赶超”之心,让每一个孩子展现自己的优点,从而做到自尊、自强、自信。

5、爱的教育。

在爱的教育中,使孩子们自发地成为一个有责任心、有爱心、有宽容心的人,使孩子们走出自私自利的牢笼,拒绝冷漠,阳光向上。

6、家庭教育对学生的影响。

通过电话勾通、召开家长会等形式,建立良好的家校联系机制,引导家长对孩子进行正确的教育、监管。

7、教师自身对学生的影响。

通过教师自身的魅力对学生言传身教,使之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学习行为习惯等,做到不骄不躁、宽容待人。

四、主要的研究方法及对象在课题的研究中,我们主要采取了文献研究法、调查分析法、对比研究法、个案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等方法。

1、文献研究法。

课题组成员认真学习教育法规、教育学、心理学、班级管理工作理论经验等,从中汲取营养、开拓视野,提升理论知识水平。

2、调查分析法。

在每个研究内容展开之前,我们都要通过问卷、座谈、家访等形式对学生进行调查,根据所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分析,从而制定策略、调整方向。

3、对比研究法。

我们将研究对照对象确定在一到四年级,一、三年级为研究班级,二、四年级为对照班级。

通过不同年级的对比研究,可以更好地发现班级所发生的变化,找到问题的结症所在。

4、个案研究法。

在课题的研究过程中,我们选择了一些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学生进行个案研究。

给他们建立个人档案,进行跟踪研究。

5、经验总结法。

在研究实验中,我们定期对前一阶段的研究效果进行总结、反思、改进、验证、提炼、升华,使之不断完善。

五、课题的实施过程(一)成立课题研究小组课题组负责人:张荣华,负责课题组全面工作,协调各成员有效地开展研究工作,收集、整理、保存资料,总结经验,做好结题工作。

课题组成员:杨秀群、姚明君,负责课题研究的具体实施工作,根据研究计划,积极参与课题研究活动,收集个案,定期汇报。

(二)研究时间及实验对象时间:本课题研究时间为2013年9月至2015年4月。

对象:一、三年级为研究班级,二、四年级为对照班级(三)具体实施阶段第一阶段:课题研究准备阶段(2013年9月——2013年11月)学习理论知识,夯实研究基础。

课题申请立项后,课题组成员系统地学习了《教育改革发展纲要》、《新时期班主任工作条例》、《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法律法规,提高了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意识,认识到要运用法律的准则保护学生、保护自己,为课题的研究保驾护航。

另外,我们采用了集中学习、自学、讨论交流等形式阅读了国内外现代教育理论、国内优秀农村小学班级管理方法的研究成果,如:窦桂梅的《中国著名班主任德育思想录》,李镇西的《爱的教育》、《走进心灵》,张万祥的《班主任工作创新艺术100招》,万玮的《班主任兵法》,郑学志的《班主任工作招招鲜》,张玲的《心理健康研究与指导》,罗恩.克拉克的《教育的55个细节》,德.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100个建议》,内尔.诺丁斯的《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等。

同时还阅读了大量的《人民教育》、《四川教育》等刊物。

我们边读书籍边做笔记,读完后将心得体会写下来进行交流,从中汲取适合自己的理论、经验、方法。

这一系列的理论学习,开阔了我们的视野,提高了我们的理论水平,为将要进行的实践研究明确了方向,以使我们的研究做到胸中有书、目中有人、手中有尺。

第二阶段:课题研究的实施阶段(2013年12月——2015年3月)1、规范性教育行为在班级管理中的影响。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要建设好一个班集体,首先必须要建立起与之相应的教育教学管理规范。

管理规范是班主任在实施班级管理过程中,对学生具体行为的操作性规定和要求。

管理规范总是相对于管理目标而存在的,为管理目标而服务,是对管理目标的分解和具体化。

根据学校的工作安排,结合班级实际情况,拟定班集体目标时,尽量让每位学生参与,广泛听取意见,经全体同学同意,明确班集体的奋斗目标,避免盲目、低效地学习、生活。

只有目标明确,才能凝神聚气,形成合力。

制定班级公约和班级规章制度,为学生提供自我管理的依据。

我们的具体做法是:(1)、制定规范性细则。

根据《小学生守则》与《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结合本校、本班实际情况,制定出相应的规范性细则,张贴在墙上。

(2)、学习班级管理规范的细则。

组织一年级学生系统、分散地学习本班的班规细则,采取抽答、赛答、有奖问答等方式促使学生记在心里。

(3)、自觉遵守行为规范性细则,相互监督,共同提高。

制定了管理制度,就要组织力量进行有效地检查督促,否则,制度就会失去实际意义,成为一纸空文。

在检查督促的过程中,最有效的方法,是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正确指导学生进行自我检查、自我督促。

班主任主要是当好“参谋”,抓住并解决主要问题,日常工作可以大胆地让学生去管理,改变既当“保姆”又当“警察”的旧做法。

魏书生老师就很有办法,班级中各项检查督促工作都被学生争着“承包”了下来。

班主任外出几十天也没事,学生能正常学习,就连教室里的螺丝钉掉了也有学生过问,学生真正成了管理自己的主人。

这确实是值得学习的成功经验。

规范性教育实施以后,对一年级学生循序渐进地要求,要求学生严于律己的同时相互监督,促使班级规范性细则深入人心,人人遵守。

用制度规范学生的行为,是一个复杂艰难的过程,是一个从不自觉到自觉的认识过程。

这其间学生的思想教育事关重大,不可忽视。

所谓严格要求学生就是对学生的缺点和错误丝毫不能放松教育。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