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第二中医院专业介绍及导师简介(修订)来源:广州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作者:研究生院发表日期: 2010-12-17 17:55:07 阅读次数: 595 查看权限:普通文章广东省第二中医院中医内科学10050601心血管内科:本学科是广东省重点中医专科,十二五国家重点学科中医心病学建设单位。
近期主要以心血管疾病的中医药治疗、高血压病的中医证型分布规律、中药对靶器官的保护作用、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评价为主要研究方向;远期将对冠心病围手术期的中药治疗,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中药的作用机理,高血压辨证规律,心律失常的作用机理进行进一步探讨研究。
本学科以中医药基础理论为指导,结合现代高新科技技术,重点培养临床能力和创新意识强的实用型现代中医研究生为目标,注重经典理论的学习,临床技能的锻炼、科研能力的培养。
科研成果:本学科在高血压病、冠心病、心力衰竭、缓慢性心律失常方面均取得一定科研成果。
参与国家级课题多项,主持省部级课题多项,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4项。
临床上采用中医药治疗高血压病、冠心病、心力衰竭、缓慢性心律失常、心肌炎等疾病,积累丰富临床经验,尤其是益气化痰法治疗气虚痰阻型、清肝泻火法治疗肝火上炎型高血压病,温阳益气活血逐水法治疗心力衰竭、通阳宣痹法治疗冠心病、温阳益气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取得一定成果。
研究生主要专业课程:伤寒论、金匮要略、内经、各家学说、DME、医学统计学、内科学、专业英语。
研究生招收情况:本学科招收硕士生18人,已毕业15人;招收博士生4人,均在读。
导师组成员:博士导师:王清海硕士导师:李爱华、黄琳、靳利利。
王清海主任中医师王清海,男,汉族,1957年7月出生,河南省唐河县人,医学硕士,主任中医师。
1983年毕业于河南中医学院中医系,1988年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内科心血管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师从国医大师邓铁涛教授和张学文教授。
现任广东省第二中医院副院长,博士研究生导师,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全国第四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继承指导老师,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国家重点学科——“心病学科”学术带头人,广东省中医药学会理事、广东省中医药学会心血管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西医结合虚证与老年病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广东省中医疑难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王清海教授主要从事中医药防治心血管疾病的临床研究工作。
主攻高血压、心力衰竭的中医临床研究,年专家门诊量6000余人次,创制中药复方制剂4种(其中治疗高血压病中药制剂2种),承担省部级重点攻关项目多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4项,举办国家级中医药继续教育项目<高血压中医药防治研究进展学习班>2期,发表相关科研论文30篇,副主编《中西医结合高血压治疗学》一部。
李爱华主任中医师李爱华,女,从事内科临床、教学、科研工作二十余年。
擅长中西结合诊治内科疾病,专长于高血压、心血管疾病临床研究,运用中医药治疗内科疑难疾病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在国家与省级医学刊物发表论文20余篇,并获国际学术交流和优秀论文奖。
主编与参编《实用内科诊疗常规》、《古今临证秘诀》、《中西医结合高血压治疗学》等医学著作5部,主持与参与省部级和厅局级科研课题5项,获教育项目2项。
19 98年《中药血压健胶囊治疗高血压临床及实验研究》获省科委科技成果《主要完成人之一》。
2004年《高血压血管活性物质与中医辩证论治相关关系的临床研究》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黄琳主任中医师黄琳,女,籍贯湖北,1962年4月。
现任广东省中医学会心血管分会常务委员,工作二十余年,一直致力于心血管疾病的临床研究,为我院省级重点心血管病专科建设单位的主要成员。
主持省级课题1项,主要参加国家、省级课题多项。
在全国及省级杂志上发表论文10余篇。
主要用中西医结合的办法治疗心血管疾病,如高血压、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冠心病等,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生存质量。
靳利利副主任中医师靳利利,女,内蒙古人,1973年3月出生,副主任医师,中医内科学专业硕士导师,参加多种国内学术团体,为中医心病学学会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心血管专业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疑难病专业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中医诊断学专业委员。
主要从事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疾病的临床与实验研究。
擅长高血压的中医辨证分型规律、辨证论治,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的实验与临床治疗,心力衰竭的临床与实验研究,积累一定临床经验与实验基础。
协助培养硕士研究生已毕业15人,在读3人,在读博士研究生4人。
参与国家级课题2项,主持厅局级课题3项,2007年获得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发表论文30余篇,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10余篇。
大部分为核心期刊。
论文内容主要为:高血压、冠心病、心力衰竭的中医治疗及辨证规律。
参加国家级、省级学术交流多次,国外交流1次,主要关于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疾病的基础、临床与实验研究的最新进展及经验交流。
02消化科内科:主要研究方向是胃肠道疾病和肝病的中医和中西医结合诊疗及预防。
主攻上消化道胃病的研究。
本学科主要培养临床型研究生,在临床实践中,培养学生熟练运用中医理论,行之有效地辨证施治本学科常见病、多发病,培养学生清晰、正确的临床思路,锻炼临床操作实践技能,强调科研意识,掌握科研方法,树立良好医德医风和敬业精神,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适应未来临床需求的优秀中医临床人才。
我科主持的科研课题有:1“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邱健行教授临床经验及学术思想传承研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资助课题,项目编号:2007BAI10B01-067,课题进展顺利。
2、完成“健胃舒颗粒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胃虚寒兼肝郁气滞证)的临床与实验研究”,通过专家鉴定,达到该研究领域国内领先水平。
3、研制的“便携式智能灌肠器”,获国家级专利,专利号ZL01255886.9。
4、在国家级药物临床试验研究中,近5年圆满完成(1)、佛手胃安颗粒II期治疗慢性胃炎52例;(2)、佛手胃安颗粒III期治疗慢性胃炎84例;(3)、艽龙胶囊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41例;(4)、牵头组织完成三黄分散片治疗便秘Ⅱ期临床验证48例;(5)、复方芦荟胶囊治疗功能性便秘32例;(6)、目前即将完成降脂宁肝胶囊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36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30例。
临床诊治特色:1、全国第二、三、第四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继承指导老师邱健行教授临证指导、传承学术,科室中医氛围浓厚,中医诊疗特色鲜明,临床疗效确切。
2、采用系列化辨证施治中药,内外兼治,身心并调,药食并重。
擅长治疗慢性胃炎,尤其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或轻、中度不典型增生等胃癌前病变,以及难治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功能性消化不良,食管炎,食管溃疡等。
3、治疗各种上消化道出血,采用从优化内服中西药比较治疗,经胃镜下喷洒、注射、套扎、钛夹、氩气刀介入止血,到血止后辨证施治中药将息调养等,中西医结合止血治疗一系列整体服务,提高了患者抢救成功率,减少了远期病情复发及再出血率。
4、发挥中医特色,尤其在难治性慢性肝炎、慢性酒精性肝病、脂肪肝、肝硬化及腹水、以及重症肝炎等疑难重症的处理上十分重视辨证施治的中医精髓,特别在防治慢性肝炎、肝纤维化,以及延缓或阻断慢性肝炎向肝硬化、肝癌发展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
5、对功能性肠病,炎症性肠病,肠息肉、肠腺瘤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特色治疗。
研究生主要专业课程:自然辩证法,科学社会主义,医学英语,医学统计学,中西医结合临床科研方法学,中医临床基础,中西医结合消化病学,脾胃论招收研究生情况已招收硕士研究生9名,其中毕业4名,在读5名。
导师组成员:硕士导师:杨思华、戈焰、饶梅冰、钟毅杨思华主任中医师杨思华,女,籍贯广东,1957年出生, 1980年毕业于广州中医药大学,从事临床、科研、教学工作30余年。
主攻专业为中西医结合诊治消化系统疾病,对胃肠功能紊乱、肝胆疾病如肝炎、胆囊炎、胆结石等疾病的临床诊治;以滋补脾胃法治疗慢性疲劳综合症、内分泌失调;以健脾活血法治疗慢性胃炎;以调和肝脾益气活血法治疗乙肝、肝纤维化等疾病。
熟悉现代医学的腹部、妇产科、心脏的超声诊断,并较好地运用于临床诊治。
主持及参与临床科研工作,2009年获得广东省科学技术二等奖;参与了广东省中医药局科研基金资助的“健胃舒颗粒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虚肝郁证临床及实验研究”和“心力衰竭患者神经内分泌因子变化及中药干预的临床研究”等课题的研究。
任硕士研究生导师,先后培养7名硕士研究生,6名已获得硕士研究生学位。
兼职担任:广东省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医师分会副主委,广东省优生优育协会副会长,广东省女医师协会常务理事,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肝病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戈焰主任中医师戈焰,女,上海人,1963年10月出生,脾胃病科科主任,主任中医师,中医内科学专业硕士导师,广东省中西医结合脾胃消化专业学会副主任委员,华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常委,东省中医基础学会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肝病学会委员,国第三批名中医专家学术继承人,荣获2005-2006年南粤建功立业女能手称号,2009年获中国医师奖,2010年获全国卫生系统先进个人,所领导的脾胃病科被评为“广东省十一五中医重点专科”及“广东省中医名科”称号。
主要从事中医胃肠肝疾病的防治研究。
从事中西医结合消化内科临床工作25年,主攻慢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以及消化性溃疡的辩证施治,尤其对慢性萎缩性胃炎,在逆转萎缩病灶,消除肠上皮化生以及轻、中度不典型增生等癌前病变方面具有独特的临床经验。
擅长上消化道出血的分期辩证施治,,将中药、西药以及胃肠镜介入治疗有机结合,有效地提高内科止血成功率,缩短止血时间,降低再出血率及病情复发。
注重对因辩证治疗,治病求本,主张“通下、疏肝、健脾”治疗胃肠病。
并精于肝炎,脂肪肝,肝硬化的中医药防治,在保护肝功能,改善肝脏病理,阻断乙肝慢性进展,防治肝纤维化、肝硬化方面,具有丰富临床经验。
教书育人,注重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德及正确为人处世方法,善于启发引导学生的临床思维及科研思路;亲身示范,努力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自被遴选为硕士研究生导师以来,培养硕士研究生9名,其中已毕业4名,在读5名。
现正负责主持“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邱健行教授临床经验及学术思想传承研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资助课题;负责主持完成“健胃舒颗粒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胃虚寒兼肝郁气滞证)的临床与实验研究”,通过专家鉴定,达到该研究领域国内领先水平;该药于2003年获广东省药监局批准的首批医院制剂注册批号,用于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虚肝郁型患者疗效显著。
研制的“便携式智能灌肠器”,获国家级专利;在国家级药物临床试验研究中,近5年圆满完成(1)、佛手胃安颗粒II期治疗慢性胃炎52例;(2)、佛手胃安颗粒III期治疗慢性胃炎84例;(3)、艽龙胶囊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41例;(4)、牵头组织完成三黄分散片治疗便秘Ⅱ期临床验证48例;(5)、复方芦荟胶囊治疗功能性便秘32例;(6)、目前即将完成降脂宁肝胶囊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36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3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