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沙俄侵占对大连城市发展建设方向的影响
刘嘉锐车辆工程(汽车)5班学号 1252216
一、沙俄介入大连的城市建设
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割让辽东半岛给日本,引起了俄国的不满,这与沙俄侵占中国东北的远东计划发生冲突,于是沙俄纠集德、法两国出面干涉,迫于压力的日本准许清政府以3000万两白银为代价赎回辽东半岛,但清政府接收旅大不到半个月,俄国铁甲舰就迫不及待地就闯入旅顺口外下碇。
1897年,德国占胶东湾,而沙皇则以“保卫中国不受德国人侵犯” 为借口,强迫清政府签《旅大租地条约》及续订条约,将旅顺口、大连湾租与俄国25年,沙俄东省铁路支线修筑至大连和旅顺,其野心是以此为军事扩张的桥头堡,划东三省为“黄俄罗斯”,即沙皇俄国的一部分。
从此旅大地区成了沙俄的“关东州”,一座崭新的、初具规模的近代化城市随之出现。
这一时期(1889-1905年),俄国将政治统治机构设在旅顺,同时开始对大连市内的发展做出规划。
大连的城市经济进入到初步发展的阶段。
俄国政府从军事上和经济上采取双管齐下的策略,大力经营大连地区,既迅速地建筑了旅顺军港,又很快地建起大连市区和商港。
沙俄还进一步宣称,建设中的大连港将是自由港,以此吸引世界各国航运事业来到大连发展国际贸易,扩大俄国在远东的国际贸易竞争中的地位。
总之,沙俄统治影响下,大连的城市建设向港口与工业倾斜,使这座新兴的城市成为东三省重要的港口城市并同时具备了运输、通信、商业、贸易、金融、公用事业、工业等功能。
而大连商港的形成,使大连发展成为近代港口城市,刺激了大连地区乃至东北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
二、由沙俄所确立的城市建设方向
1、沙俄市制的设置
1899年8月28日,俄国沙皇擅自颁布了《暂行关东州通知规则》,单方面将旅大“租借地”命名为Квантунскаяобласть,即关东州。
“关东州”设关东州厅于旅顺,地方行政设民政部、财政部、外务部以及其他各部、局。
“关东州”被划分为四个市、五个行政区,四个市为旅顺市、达里尼市、金州市、貔子窝市,五个行政区为旅顺、金州、貔子窝、亮甲店和岛屿行政区。
后来为了加强统治,
又把旅顺市和大连市定为特别市。
1900年7月,沙俄非法武装侵占金州市,但同时殖民统治者深感要将金州这个辽南政治、军事、文化重镇俄罗斯化是难以实现的,才有了重新规划建设一个市区的计划。
旅顺市初期的行政机构是市委员会,后来随着人口的逐年增加,市区的不断扩大,经济生活日益活跃和复杂,原有市委只能已不适应,于是于1901年实施《旅顺市暂行管理规则》,设两个机关,市参议院和旅顺市政府,作为市政的执行机关的市政府负责掌管租税;设慈善机构;管理学校,发展俄国市民教育;兴建公共图书馆、剧院等文化设施,发展工商业、设金融机关等。
达里尼市的设立,是随着东省铁路公司组织工程技术专家勘测而决定的,原勘测的大连湾被认为不适合兴建国际大商港,而选定了青泥洼东海岸作为未来商港的港址,按照俄沙皇的指令,以东省铁路的名义,正式发布建自由港的命令,同时在商港附近兴建一个都市,命该市名为“达里尼”(Дальний,俄文为远方之意,是想表明这里是一个远离莫斯科和圣彼得堡的地方)。
1902年5月之前,大连从来没有市政机构,因为当时大连居民很少,绝大部分是建港、建筑铁路和城建的东省铁路职员和劳工。
随着城市的建成,人口逐渐增加,商贸开始发展,沙皇敕令大连市实施由财政部直辖的特别市制。
大连市的管辖区当时分为市区、市郊两大部分:市内分为欧罗巴、行政、中国人3个区;郊区分为老虎滩区和沙河口区。
沙俄在旅顺规划的是种族隔离的市街。
在旅顺口北岸西部一带平原营建成欧式新市街(旅顺新市区位于今旅顺口区太阳沟一带,俗称新旅顺,旧市区为今旅顺口区下沟一带,俗称老旅顺,如图2.1所示),因土地多未被开垦和靠海而被认为是建立远东俄罗斯化城市的好地方,近海岸的一部分加以填埋建成可停泊商船使用的码头,南满铁路支路的终点站——旅顺站即在这里,实现轮船、火车联运。
沙俄在营造新市区的同时,也进行了旧市街的改造,先后在旧市街建成了沃尔科夫少校官邸、东省铁路公司船舶事务所、“新边疆报社”、最初的俄华银行、旅顺邮电局以及沙俄海军将校俱乐部、旅顺要塞司令部(斯特赛尔的官邸)、旅顺大狱、红十字医院(战后日本改为日本旅顺医院)等。
2.大连自由港的建设——城市中心的转移
关于海港、城市、水路工程的筹备和规划的任务,是由俄财政大臣维特指定毕业于尼古拉耶夫工程学院的时任东省铁路公司总工程师的维﹒维﹒萨哈罗夫担任。
沙俄为在远东海运、国际贸易竞争中争得一席之地,进而获得更大利益,首先要压制当时中国北方最大的海港——营口港。
为此,在新港尚未正式动工之前,1899年8月11日,尼古拉二世就迫不及待的向世界宣布即将兴建的海港实施自由港制,进出口货物一律不征收关税,以吸引世界各国航运业来港发展国际贸易,提升沙俄在远东国际贸易竞争中的地位。
海港名定为“达里尼港”。
萨哈罗夫的建港方案是构筑四座深入海中突堤式码头,建成后,可同时停泊25艘千吨级船舶,年吞吐量为3.2亿普特(约500万吨),与之配套工程,预计在码头西侧构筑船坞及若干陆上工厂车间。
工程计划分两期:第一期自1899年9月至1902年末,目标是可同时泊千吨级船舶25艘,货物吞吐量达8000万普特(约130万吨),加上船坞和船厂,共计划投资1396.6万卢布,港建规模占总体规划的 1/4。
第二期计划是将海港工程扩大4倍。
而后,1904年2月爆发的日俄战争,使计划投资3000万卢布的大连商港二期工程随之终止。
建港工程于1899年9月28日正式动工,到1902年底,第一期工程基本完工。
建成一码头、二码头和甲码头,岸壁延长合计为1986米。
其中水深28英尺(合8.5米)处为959米长,水深18英尺(合5.5米)处长1027米,可同时供11艘5千吨级船舶停泊,货物吞吐量百万吨以上。
因沙皇已宣布大连开港时,商港建设未完成,所以暂以旅顺军港为商港,接纳各国商船,贸易基本上是以进口建筑材料为主。
1902 年大连商港开始投入使
用,贸易港口逐渐转移到大连港。
1903年7月14日,东清铁路全线通车,大连港通过港区铁路与东清铁路链接,使大连成为沟通欧亚两洲的海陆交通枢纽。
而大连港在开埠后,用了不到10年的光景,其海运贸易额就仅次于上海、天津、广州,成为全国的第四大国际商港,成为事实上东北的经济中心。
沙俄侵占旅大地区不是作为租借人而是作为所有者和征服者的姿态出现的,是要变中国的土地为沙俄的新边疆。
所以执意把大连地区俄罗斯化,锐意把旅顺建成俄帝国称霸东方的军事要塞和政治中心,将达里尼建成沙俄“东方第一商港”。
因此沙俄不惜一切代价,全力以赴的大规模建设旅大,由此而导致大连的城市中心向港口转移。
3.大连的城市工业建设
大连地区的民族工业在俄国占领前,就有一个较好的基础。
出现了窑业、纺织印染业、铁工业、油坊业和酿造业等。
这些工业大都分布在金州、旅顺、貌子窝一带。
在俄国占领时期,殖民统治下的大规模工业的积聚和发展,也有力地推动着企业效率的提高和城市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也带来了城市经济的高效率。
大连城市经济在随着港口开埠,内外商品贸易的发展,带动了整体交通运输、电信通讯、金融和工业等部门的发展,而贸易、金融、交通运输、电信通讯、工业等各部门在发展中又相互储存、相互促进,以其巨大的经济聚集力量,使大连成为东北亚地区重要的多功能经济区域之一。
同样,对于殖民统治者来讲,城市的工业化是他们获取利益最重要、最直接的动力。
因此,大连地区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完全是在殖民统治政策的操控下,同步进行,同步发展的,在帝国主义列强的统治下,大连的城市工业表现出一种强烈的垄断和独占的特征。
俄国占领时期,大连的城市工业中占有垄断地位的是俄国的资本。
构成大连工业主体的是铸铁厂、修造火车车辆的机车制造所和修造船舶的利斯工厂。
三、总结
帝国主义列强的殖民统治,直接影响到城市的建设方向,正是由于旅顺军事重镇和大连商港的开发建设,使大连地区的城市建设向港口与工业大幅度倾斜,在带有掠夺性质的城市建设中,追求城市的经济投入与产出达到最大的效益比,从而导致大连城市以自身作为中枢周转,联动东北地区的经济贸易发展。
而这种目的,推动和支撑同时又依赖于大连地区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
正是从道路交通到通讯邮政,从上下水道到电力瓦斯等条件的不断改善,从而有效地优化了建设
环境,更重要的是港口泊位、码头吞吐能力的扩大等措施的保障,使大连地区的工业、商业、金融业等部门得到了快速发展。
但也不可否认,大连地区城市建设特点,也是与本地区地理环境与自然条件的状况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我们今天分析和展示大连近代城市发生发展的历史轨迹,根本的目的是要掌握自己身边城市的历史,探讨在其发展过程中的特点,达到有助于我们提高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能力,正像城市中坚固雄伟的近代历史建筑,表明了它是近代化的城市中一种驻足伫立的历史文化遗产一样,让我们时时的对它作为一种深情的凝望和审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