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纸艺术答案
特定的文化背景与生活环境。家中
匠所作一诸如象牙雕刻、鼻烟壶之类,都可归
有白事,窗户上不能贴得
类于民间艺术的范畴,这是应予纠正的。包括
红红火火;娃娃不生病,老奶奶也不肯剪一
民间剪纸在内的民间美术,其创作、审美、应
串吊魂的小人人;用于摆衬礼品的,要看是
用与劳动者生活的土壤不可分离,使之和与其
并存的其他艺术品类清楚地区别开来。
1、依附性与独立性
认为凡是用纸剪出来的都是民间剪纸,而忽视了是否为民众自己
的统一
的 精神生活所必须,是否被群众普遍理解和接受,是否在
民间剪纸是附合民间习俗
民间广泛流传这些民间艺术的基本条件。当下民 间文化基础理论的薄弱,造成认识上的混乱,
的必不可少一种艺术活动。它 的存在,就必定依附于民间
使得不少人认为,凡是生活在民间的艺人或工
关于剪纸的
间艺术检阅大会上获奖,有20幅丰宁剪纸载入《热河省窗
起源,在史书上
花选》丰宁是满族聚居的地方,因而在民间剪纸中,也
没有确切的记载,
必然会深深地烙有满族文化的印迹。清代的人物剪纸, 多采用满族发型、服饰,既有达官贵人,也有平民百姓。 由于满族服装的特殊性,随之而成的剪纸也就出现了挽 袖花、胸襟花、帽花、鞋花等。满族人喜欢把周围环境 装扮得繁花似锦,因而在他们屋内的各个部位,都能充
……………….2 ……………….3 ……………….4 ……………….5
丰宁剪纸的历史渊源
丰宁民间剪纸起源于清朝乾隆年间,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它是
满族文化与中原文化相结合的一种民间工艺美术品,主要发祥地在当时 的丰宁政治和文化中心———凤山、大阁两地。有记载的丰宁著名剪纸 艺人当首推县衙(凤山)书吏秦敏卿(1869—1958),他除书画作品驰
办喜事、丧事还是做寿;一对老夫老妻的屋里如
果贴上一对坐帐喜花,那肯定是年轻人的戏耍;
久旱无雨,如果剪的不是求雨的“独女捣棒槌”,而是求晴
的“扫天婆”,那不知要遭多少人的咒骂。这种受存在目的
作用制约的依附性特征,表现在具体作品的构图处理上,也
。
就是作品的装饰性特征
诸多的限制,也形成了艺术上的独特语言。民间剪纸在完成一定的民俗作用之外, 又极力显示着自身存在过程中的独立性----即美的特性。一张剪纸,不论它用于 何种场合,作者在创作的过程中必然贯注自己的审美感情
丰宁剪纸的发展与地位
新中国成立后,又为丰宁民间剪纸带来了生机和活力。1956年,凤山艺人剪出2000 多套《喜鹊登梅》,送北京工艺美术服务部销售。1957年,县文化馆派员在民间搜集剪 纸作品1500余件,1961年整理出《丰宁民间剪纸资料集》一册。1976年以后,县文化馆 又对民间剪纸艺术进行了紧急抢救,到1981年搜集整理剪纸作品2000余种,近万件,并 分类造册存档。同时还为30多名剪纸艺人建立了分户档案。为使丰宁民间剪纸艺术后继 有人,县文化馆还先后聘请老艺人王德、郝焕书为师,多次举办剪纸艺术培训班,培训 剪纸新秀20余名。
技巧己相当成熟。据此推断,它们还不是剪纸艺术的源头,真正的源头还在 其先,也有人认为自从诞生了纸和剪子,两者结合便诞生了剪纸。真正的源 头在哪里?至今还是个谜。
丰宁民间剪纸与当地民风民俗密切相关,每年都有两次大规模的、固定性的
全民剪贴活动。第一次是迎春贴窗花。窗花多以纸刻成,蒸染上色,贴在新糊的 窗纸上,以此装饰新年,烘托喜悦气氛。窗花的图案多为四季鲜花、民间传说人 物、吉祥动物、十二生肖等。每逢腊月,丰宁的坝里坝外农户不分贫富,春节时 家家都要贴上鲜艳的窗花。早年一进腊月门,剪纸艺人就携带窗花串村叫卖。随 着时间的推移,现在一进腊月,把串村改为赶集了,集市上的窗花五彩缤纷,琳 琅满目,简直就成为窗花一趟街啦。第二次是端午节贴葫芦。剪纸葫芦是农历端 午节(五月初五)贴的一种特殊装饰品
此后,丰宁剪纸一鸣惊人,它犹如一只金色的凤凰,开始飞出深山,飞出国门,飞 向了世界各地
剪纸的制作步骤
对于初学的人来说,了解一下剪纸的制作步骤是非常有益的。 1、起稿: 构思确定后,起稿布局,对画面进行具体的描绘,画出黑白效果。修改部分可 用白粉。对初学者来说,稿子越细,刻起来越省事。若刻对称的稿子,画一半即可。 2、剪、刻:如用刀子刻.须将画面和纸用订书机订好,将四角固定在蜡盘上,为了保证 形象的准确,人物先刻五官部分,花鸟先刻细部或紧要处,再由中心慢慢向四周刻,刀的 顺序如同写字一样由上到下,由左到右,由小到大,由细到粗,由局部到整体。尽量避免 重复刀,不要的部位必须刻断,不能用手来撕,否则,剪纸会带毛边而影响美观。 3、揭离:剪刻完毕后需要把剪纸一张张揭开,电光纸、绒面纸,因纸面光滑,比较容易 揭开,单宣纸和粉连纸,因纸质轻薄,又经闷潮和上色,容易互相粘连,较难揭开,所以 在揭离之前,必须先将刻好的纸板轻轻揉动,使纸张互相脱离,然后先将第一张纸角轻轻 揭起,一边揭一边用嘴吹,帮助揭开。 4、粘贴:揭离完毕后还需把成品粘贴起来,便于保存。方法有两种,第一是把剪纸平放 在托纸上,用毛笔或细木条蘸浆糊由里向外一点点粘住,这种方法不能使剪纸全部粘平, 速度也比较慢,优点是比较简便;第二是把剪纸反过来平放在纸上,然后用排笔蘸调稀了 的浆糊,轻轻地平刷在要托的纸上,注意不要把纸刷皱起来,刷子上的浆糊一定要少,然 后很快地把刷好浆糊的这一面扣合在剪纸的背面,用手轻轻压平,使剪纸全部平粘在托纸 上。轻轻揭起晾干夹平保存。粘剂除浆糊外,白乳胶也可以。 5、成品修改:在剪刻时有时会走刀剪坏,特别是刻纸。如果属大面积刻坏,就不易修好, 如小面积刻坏,可把局部刻去,补上一块重新刻。彩色剪纸染错了是不能覆盖的,所以也 只好将染坏部位刻去,重新补上一块再染。修改时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数后再下刀。 6、复制——薰样——晒样 复制的方法有两种,一是将剪纸样放在白纸上,一起平放在水中,待水浸透纸面,而又不 含水珠时,将刻纸和白纸同时拉出水面,贴在木版上,然后将纸朝下放在油灯上蒸,但不 要离灯头太近以免烧焦。如果需要多量制作,可采取晒蓝图的方法:把原槁和刷好一层药 液(赤血盐和水的溶液)的白纸,粘合在一起,用两块玻璃夹紧,放在阳光下晒3一4个 小时,待显影后用清水洗净纸上的药液,即可复制。
并非凡是用纸剪刻的作品都可谓之“民间剪纸”。历史上不乏有应贵族市民阶层节日
习俗需求而专营剪纸的艺人,也不乏文人画家为艺人绘稿、或专业艺术家运用剪纸技
法创作的例证。这类作品与劳动群众为自己而创作的作品有着质的区别,多已脱离劳
动者的审美本色,也不可能为大众所普遍接受有的作品虽也在某些地区流传,但最终
必将因为并非民众自己的创造而在变异中面目全非。即使在今天,许多地区的群众
性美术创作活动中出现的剪纸作品,也不能与民间剪纸混为一谈。群众性创作活动 也可以采用民间剪纸的形式,创作出群众喜闻乐见的好作品,继而在民间流传,但 其创作目的往往已脱离自身生活的需要,甚至是表达导辅者的意图。二者之间虽有
剪纸 基本特
密切联系,但不是一个概念。
性
因此,在研究民间剪纸的范围时,切不可只从表面形式去看,
1981年以后,丰宁剪纸逐渐步入鼎盛时期,当年就有200多幅剪纸作品在省会石家庄 参加了全国10省市剪纸展览。1982年2月,又在中国美术馆展出其中有百余幅作品被日本、 西德美术家收藏。同时,中国《美术》杂志载文专题介绍了丰宁剪纸艺术。1983年,丰 宁剪纸首次销往香港,同年9月,有200件作品作为河北民间艺术品送往日本展出。1984 年,老艺人王德和满族女青年石俊凤,随河北民间艺术团赴美国佛罗里达洲澳伦多市 “迪斯尼乐园”做了为期30天的剪纸表演,深受行家好评,为祖国为丰宁赢得了荣誉。
丰宁剪纸的风格及特点
丰宁民间剪纸的初期为阴刻,作品粗犷豪放。后来经过不断发展、变化、提高,至清 朝光绪年间,开始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即以阳刻为主,阴刻为辅,阴阳相衬,写实创新, 劈毛细密,线条流畅,构图多变,古朴独特,生活气息浓郁,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剪 纸作品既可彩色点染,又可单色展示。
那么,丰宁剪纸都有哪些特点呢?概括起来主要有四:一是吉祥观念。丰宁的剪纸作 品经常出现龙和凤的身影,经常出现福、吉、寿等吉祥字样,这充分说明丰宁人民历来就 向往着吉祥如意的生活。二是题材多样。作品内容有历史人物、花卉鸟兽、山水虫鱼、树 木草果、戏曲典故、亭台楼阁、五谷杂粮、民间传说等。三是寓意深刻。每幅剪纸都包含 一定的寓意,明喻隐喻兼而有之,造型生动,通俗易懂。如剪纸作品《庄稼忙》中,每幅 画面都有一个儿童和几株麦穗,使人联想到万顷麦浪及农家收割的生动场面。四是流传广 泛。丰宁剪纸没有固定作坊,工序也不复杂,全凭手工操作,许多村姑巧妇不用画稿和底 样,只靠一把剪刀和一张纸,就能随手剪出令人叫绝的大千世界。
剪纸基本概念
民间剪纸在劳动人民中应用和流传的一种艺术样式。
从技法上讲,剪纸实际也就是在纸上镂空剪刻,使其呈显出所要表现的形象。在人类的
童年时期,艺术本没有“民间”与“非民间”之分的。随着文明的不断发展,社会阶层、职
能的分出工现,形成了相对于“宫廷艺术”和“文人艺术”而言的审美标准,应是相互间分界的根本。就剪纸而言,
令人高兴的是1959— 1966年,在新疆
吐鲁番的阿斯塔那地 区出土了5幅南北朝
分体现出非常浓郁的满族风味剪纸特色。如门帘走水花、
时期的
飘带花、桌围花、炕围花、气眼花、顶棚花(村姑巧妇 为装扮新房屋顶,用彩纸折叠剪对称形的卷莲、云彩钩 等图 案,贴在棚顶四角及棚中排气孔处)。
剪纸作品,这些作品采用折纸 的方法剪成,其中《对马》 《对猴》《团花》三幅作品的
名塞外,还潜心搜集、研究、绘制了大量民间剪纸,他的代表作《端阳葫 剪纸的历史
芦》等系列剪纸作品,至今仍在民间广泛流传,成为不可多得的剪纸珍品。 满族艺人丁春娥(1901—1966)擅长戏曲人物;李蔼然、辛孟氏则侧重
寻踪
于通过作品反映现实生活,他们的剪纸《斗地主分田 地》、《送子参军》、《夫妻识字》等,在原热河省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