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病毒防范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网络通信安全与计算机病毒防护研究
【关键词】网络通信;安全;计算机病毒
1造成通信不安全的因素分析
1.1自然因素
1.2人为因素
2病毒出现造成的网络危害
计算机病毒的出现会危及到个人信息的泄漏问题,财产安全问题,公司机密文件泄漏的问题等,下面将从几个方面对病毒造成的危害
程度进行具体分析:
2.1计算机病毒造成的危害
2.2电脑ip的被盗用
现在新型的通信攻击———ip盗用攻击,是不容忽视的。
电脑
高手通过将某些公司或者个人的ip盗用,用来传送一些虚假的知识,诱导用户在打开网页时点击,间接在用户电脑上植入木马。
亦或者
通过盗用ip,冒用他人信息,将一些虚假知识发送到用户电脑上,
对用户进行误导。
而且这些被盗用的ip,和原始真实的网站具有很
大的相似之处,一般人很难进行分辨。
2.3黑客的攻击
任何不法现象的出现,都会有新的解决措施的出现,来应对这些问题。
如何解决网络通信安全的问题,被越来越多的人关注,本文
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措施建议:
3.1提升个人的网络安全意识
不断提高个人的网络安全意识,增强自己对于个人信息的保护程度,对于存在安全隐患的网站坚决不打开,平时在浏览网页时,注意由各大网站的官网进入,切不可随意选取网站进入。
同时,对电脑设置锁屏功能,这样可以减少恶意病毒的入侵。
用户在下载软件时,一定要下载正规安全的软件的,并且不断提高个人网络通信的安全意识。
3.2关注网络软件性能的提升
3.3规范网络操作
有一些电脑携带的木马病毒是由于操作失误,误下载下来的,这就需要我们对于网络操作的流程进行规范,避免由于人为失误对电脑及个人财产造成危害。
当然,我国现有的法律在这方面的规定并不健全,但是我们应该从自身出发,高举保护网络安全的大旗,从我做起,从规范的操作开始做起,尽量避免操作失误带来的不良影响。
4总结
总之,网络通信安全关系到每个人的财产、信息安全,只有将通信安全不断落实到实处,才能尽量避免恶性事件的发生。
当然,做好网络通信安全问题,一定要有有效的组织管理,对于恶性盗取他人信息的黑客进行处罚。
我们只有不断提高自我保护意识,才能不断避免网络不安全事件的发生。
网络环境下计算机病毒防治
关键词:网络环境;计算机病毒;防治
一、网络环境下常见的计算机病毒类型
1.木马病毒。
木马病毒是一种计算机病毒程序,例如,密码窃取病毒,这种病毒经常伪装为计算机网络界面用户登陆框,一旦用户输入用户名、密码等信息,密码窃取病毒就会通过计算机网络泄露用户信息。
随着现代化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木马病毒的种类越来越多,当前木马病毒通过计算机网络系统漏洞暴露用户信息,严重影响用户个人信息安全。
2.蠕虫病毒。
蠕虫病毒是一种常见的病毒程序,其主要通过计算机网络系统缺陷来不断繁殖,其可以独立将运行,并且自我传播和自我复制。
蠕虫病毒为网络黑客入侵计算机网络系统提供便利,通过蠕虫病毒利用计算机网络系统漏洞,获取相应权限,搜集和扩散网络系统的隐私和敏感信息[1],为计算机网络系统埋下安全隐患。
二、网络环境下计算机病毒防治措施
2.加强网络安全控制。
计算机网络系统具有属性、文件服务器、权限和注册安全防护措施,加强网络安全控制。
首先,基于网络管理角度,加强依法制毒,强化计算机病毒防护意识,充分认识到计算机病毒对网络系统的危害性和损失,自觉进行计算机病毒防护,构建完善的计算机网络使用制度,规范工作人员的操作行为,严禁随意上传、下载资料或者插接硬盘。
其次,建立计算机病毒预警机制,一旦网络系统感染了计算机病毒,要及时中断网络系统,快速隔离计算机病毒,防止计算机病毒机扩散感染其它计算机,采取科学合理的病毒查杀措施,结合计算机病毒传播扩散特点,建立完善的预警机制,在最短时间内快速捕获和扫描计算机病毒[2],发出计算机病毒警报,并且提供科学合理的防治方案。
最后,编制计算机病毒防范规范,在日常工作中严格实行,强化工作人员的安全防护意识,严格把关计算机病毒防治的各个环节。
3.工作站病毒防范。
工作站是计算机网络病毒入侵网络系统的一个突破口,首先,安装设置计算机防毒软件,将杀毒软件的病毒监控功能打开,如网页监控、邮件监控等,实行全面监控,经常性地对杀毒防毒软件进行升级,定期清查计算机病毒。
其次,采用专业的杀毒、防毒软件,如,KV300、瑞星等,这些软件使用方便快捷、性比价较高,可以实时监测计算机病毒,及时清除病毒。
再次,安装设置防毒芯片或者防毒卡,在芯片上集成防毒程序,在工作站安装这种防毒芯片,有效防止计算机的入侵。
如果工作站没有设置Boot卡,可以单独安装设置防毒卡;如果工作站通过Boot卡来连通计算机网络,可以在Boot卡剩余空间中存放防毒程序,不用再插卡[3]。
三、结束语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计算机病毒数量和种类越来越多,对于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安全性和稳定性产生严重影响,通过分析网络环境下存在的各种计算机病毒,高度重视计算机病毒对网络系统的安全威胁,采取科学有效的计算机病毒防治措施,更好地保护网络系统环境,推动计算机网络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春红.网络环境下计算机病毒的防治方法[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4,09:143-144.
[2]王智贤.现代网络环境下的计算机病毒及其防治[J].计算机与网络,2015,Z1:114-115.
计算机病毒及防范思考
随着计算机的发展,其在人们生活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人们的生活及工作都已经离不开计算机,然而在网络环境下,计算机不断地受到病毒的影响,而且影响越来越大,已经严重的影响到人们的生活及工作,同时计算机系统也受到了破坏。
为有效保护计算机的安全,就需要采取相应防范策略。
笔者对计算机病毒及其防范策略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计算机病毒种类
2网络环境下计算机病毒特点
2.1破坏性大
在计算机病毒中,往往融合着多项技术,具有极强的破坏性,一旦计算机感染病毒,不仅用户私人信息会被窃取,还会给计算机系统带来很严重的破坏,轻则网络出现拥堵、掉线的情况,重则计算机直接瘫痪,甚至有些计算机被侵入者控制,成为攻击别人的“网络僵尸”。
基于此,在网络环境下,计算机系统及网络都受到计算机病毒的严重破坏。
2.2难于控制
2.3蠕虫和黑客程序功能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病毒的编程技术也得到了提高,由此,使得计算机病毒具有更多特点。
在过去计算机病毒在侵入计算
机之后,可以进行自身复制,从而感染其他程序,然而编程技术提
高之后,计算机病毒具备了新特点——蠕虫,基于这一特点,计算
机病毒可以利用网络进行传播,加大了计算机病毒的传播速度和传
播途径。
另外,计算机病毒还具有黑客程序功能,也就是说当计算
机病毒侵入计算机之后,病毒控制者可以利用病毒对计算机系统进
行控制,获取用户私人信息,给用户带来严重影响。
2.4网页挂马式传播
所谓网页挂马,是指将各种病毒植入网站中,将网页中内容更改,当用户浏览网站时,计算机就会病毒感染。
现阶段,网页挂马已经
成为计算机病毒主要的传播渠道之一,一旦计算机通过网页挂马式
传播途径感染病毒,那么将会造成比较严重的损失,甚至会出现网
络财产损失。
2.5传染途径广且隐蔽性高
现今,随着网络的发展,计算机病毒的传播途径也变得越来越广,用户的浏览网页、发送电子邮件、下载文件等操作都可能感染计算
机病毒,同时,计算机病毒的隐蔽性非常高,用户很难发觉,很容
易在无意中促进了计算机病毒的传播,进而使用户自身的合作伙伴
也受到计算机病毒的感染。
3网络环境下计算机病毒的防范策略
3.1管理方面的防范策略
3.2技术方面的防范策略
第一,建立多层次的、立体的网络病毒防护体系。
在网络环境下,计算机病毒的防范不能是只针对单台电脑,必须要在整个网络中进行,将网络看成一个整体,进行有效地病毒防治。
因此,要针对网
络的特点,建立起有效的病毒防护体系,真正的实现保证计算机的
安全。
不过,在建立病毒防护体系时,需要进行全面的考虑,比如
病毒查杀能力、智能管理、病毒实时监测能力、软件商的实力等,
这样才能保障病毒防护体系的完善性。
第二,建立完善的数据备份系统。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病毒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新病毒种类不断地产生,这样一来,原有的防毒、杀毒软件就会无法进行全面的计算机防护,因此,必须要建立完善的数据备份系统,以便于受到病毒攻击时,将产生的损失降低。
4结语
网络技术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伴随而来的计算机病毒种类越来越多,而且传播途径越来越广。
计算机病毒对计算机及网络具有极强的破坏性,也会给用户带来严重的损失,因此,必须要从管理和技术两个方面来加强对计算机病毒的防范,保证计算机的安全运行,保护用户的隐私信息不被窃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