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外包研究国外银行业务外包肇始于上世纪70年代,至今已经过了五十多年的发展。
随着金融外包在我国的蓬勃发展让我们国家的商业银行充分享受到外包带来的便利。
西方金融业非常重视金融业务外包,业务外包在西方银行界迅猛的发展,外包规模庞大且涉及业务的各个层面。
在我国,商业银行业务外包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很快。
无论是国有独资银行还是股份制银行,都己把业务外包当作降低成本、扩展业务规模、提高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就我们公司现在对商业银行外包的业务划分,可以将商业银行外包业务划分为三类业务外包。
一,按业务划分第一类业务外包第一类业务具有操作简单、流程化作业的特点,而且对银行业务的利润贡献较少。
由于该类业务不属于银行的核心业务,对银行核心竞争力的构成没有重要影响,并且所需资源可以从外部市场获得。
所以该类业务采取外包会比内部处理更实惠。
具体来看,此类业务包括后勤服务与保障。
后勤服务具有通用化、技术含量低的特点,所以在银行业务外包中是首选。
员工食宿、卫生保洁、保安看护、水暖维护、邮件收发、通勤服务等都属于后勤服务与保障的范围。
账单打印、邮寄、普通业务数据录入、客服呼叫等。
这些业务的特点类似于后勤服务,虽然具有一定的技术性,但专业性不强、比较琐碎,而且没有附加值。
这类业务也非常适合外包。
现金押运。
社会环境的复杂化,决定了现金在运输途中的危险性。
将现金押运外包给保安公司目前基本为公安机构垄断,可以有效防止犯罪行为的发生,保证现金安全转移。
信用分析与调查。
个人贷款、公司贷款等业务的开展,都需要以银行掌握客户充分的信用信息为前提。
以北京银行为例,该行在个人信贷业务、二手房交易、耐用品购买等业务中采取了个人征信外包。
其中个人住房按揭业务的征信调查外包给了惠泽信安顾问有限公司,耐用品信贷外包给了泛亚投资咨询公司。
第二类业务外包第二类业务采用标准化操作,与客户接触程度较低,如账务会计、信息分析与处理、票据处理、IT系统运作与维护。
目前已经有很多公司可以提供上述项目的服务,而且在效率和成本上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与IT有关的业务。
该类业务中数据业务、硬件维护、终端设备管理、软件开发等最为常见。
随着外包的发展,外包会逐渐渗入到银行再造的过程中,呼叫服务与银行卡外包便是例证。
凡是对银行的核心业务不产生重要影响,在风险可控的情况下,皆可考虑采取外包。
业务外包在国际银行业中十分普便,最著名的例子是公司由硬件制造商转型为系统综合服务商一目前银行外包业务在其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银行信息系统部门的建设有些滞后,难以同步发展。
国内大型商业银行的工系统己经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实力较强,甚至拥有自己的附属公司进行软件开发和系统服务。
但是一些股份制银行、城商行等区域性中小银行,由于起步较晚、经验不足、资金实力较弱,因此对于外包的需求十分迫切。
另外,即使大银行拥有自己的工服务公司,业务的日趋复杂及繁重,也迫使其寻找外部资源来消化这部分业务。
所以说,外包是银行业的客观需求、对塑造银行的核心竞争力有巨大帮助。
人力资源。
将人力资源外包给劳务服务公司也是国际银行业普遍流行的外包形式。
由于目前国内商业银行的人力资源部门还不是十分健全、成本高、效率低,当然这不是银行部门特有的问题,毕竟这不是银行的专长。
银行要变革原来的管理模式,可以通过人力资源外包来实现,不但可以获得专业化的优势,而且给银行的人力资源系统注入了新的血液。
结合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商业银行人力资源的外包范围应该控制在操作层面的人力资源外包,因为把高级管理人才的外包也划入外包范围,会使员工产生不安全感,不利于企业员工形成凝聚力,造成人才流失。
相应的,员工培训和工资发放也可以外包出去。
市场调查与营销。
这是我国商业银行的一个弱项。
由于对市场缺少研究,没有对市场需求进行有效的数据分析,推出新产品的时候经常是为了抢占市场的跟风行为,造成了产品不成功。
一方面对银行造成了经济上的损失,同时也损害了自己的形象,不利于发展品牌战略。
如果聘请专业咨询公司对市场需求进行分析,进而对产品加以完善,那么该产品的成功率便会大大增加,扩展了银行的利润来源。
内部审计。
把内部审计外包出去就是把银行把内部的审计业务整体或部分外包给会计师事务所。
随着银行业竞争日趋激烈、市场环境更加复杂,迫使商业银行在业务经营中更加重视内控的有效性、不断提高风险管理水平,因此银行对内部审计部门的要求越来越高。
把某些项目的内部审计进行外包,一方面降低了成本费用,更重要的是避免了内部审计人员技术水平不高、审计制度不完善而带来的风险,可谓是“一箭双雕”。
第三类业务外包第三类业务的特点是与客户高度接触,此类业务的开展经常需要后台提供技术支持,属于银行业务的“最前线”,这类业务竞争往往非常激烈。
信用卡。
经过近些年的“跳马圈地”,我国信用卡市场已经十分庞大,成为众多商业银行的重要业务,纷纷把信用卡当成扩展利润的主要渠道。
因为信用卡业务的发展,不但有利于存款量的增长,而且可以作为其他业务的平台从而扩大信贷等资产业务。
所以,信用卡业务被银行作为争夺高端优质客户的一大法宝。
信用卡管理系统期初投资规模巨大从而形成沉淀成本,信用卡业务可以实现规模经济,发卡数量越多,边际成本越小边际成本递减。
因此受自身实力限制,一些中小银行在信用卡领域缺乏竞争优势,从而减少了利润来源。
有关数据显示,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基本都是由第三方非银行机构来完成的。
所以,中小银行可以利用外包来弥补自己在信用卡领域的“短板”,不但可以切入信用卡领域分得一杯羹,而且可以在外包过程中学习这些新业务,提高自身竞争力。
不良贷款处理。
长城、华融、信达、东方作为国内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可以看作是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外包商,因为前者接收并处理了后者的不良资产,这一过程类与外包十分相似。
如果商业银行自己处理不良贷款,即使成本费用可以接受,可是最后的效果一般。
商业银行通过将不良资产“打包”,采用招标方式等外包给资产管理公司等专业机构,可以最大程度的回收本金,获得满意的效果。
资产业务外包。
把一些贷款项目进行标准化处理然后外包出去,这也是目前国际银行业的主要外包形式之一,如常见的按揭贷款业务。
美国银行业中,的按揭贷款业务由外包商完成,极大的促进了按揭贷款市场的繁荣。
而国内商业银行在该类业务方面还很少涉及,但也有部分实力雄厚的银行开始了尝试。
例如,重庆融众担保公司就承接了中信银行重庆分行的一些个人贷款业务,并且发展迅速。
我国银行可以自己开发出适合我国市场环境的标准化贷款业务,然后外包出去。
二,商业银行业务外包的必然性商业银行开展业务外包,是其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
而国内商业银行开展外包,是为了加快发展速度、塑造核心竞争力,使自身立于不败之地的客观需要。
IT技术的发展、金融市场放开、混业经营的趋势、衍生品的产生、利率与汇率市场化改革、客户需求的多样性与复杂化等诸多因素,对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与风险管理能力、创新能力、应变能力、满足客户需求的服务水平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我国商业银行必须转变经营理念、专注重点、寻求变革以应对环境的变化。
在寻求发展与面对竞争的双重压力下,我国商业银行改革不断推进、银行市场逐渐成熟,综合经营、抗风险能力普遍增强。
然而,我国商业银行仍然存在不少需改革与完善的地方,与建成“资本充足、内控严密、运营安全、服务和效益良好”的“具有国际竞争力、公司治理完善、组织架构合理的现代化股份制银行”还有较大的差距。
商业银行改变“金字塔”式的组织架构,向扁平、高效化的架构转变依然任重道远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和独立性、风险控制能力、盈利水平都需要提高满足客户需求进行创新的能力和机制需要进行变革系统的建设步伐较慢,还不能很好的支持整个银行系统经营管理的需要。
上述几个问题的解决,需要商业银行依靠自身努力不断提高经营管理水平,还可以通过借助外部力量来加以完善一外包就是这一外部力量的最佳选择。
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国内商业银行采取外包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降低经营成本、提高盈利能力的需要。
这是国内商业银行采取业务外包最主要也是最直接的动因。
“盈利性”不但是商业银行经营的“三性”原则之一,更是其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随着市场的开放与竞争加剧,银行利差收入很难有大幅增长,而且在服务性收入有限,盈利能力不强的情况下,努力削减成本将会对银行的利润增长有较大的影响。
商业银行通过把某些业务外包,可以把原本用于这些业务的资源节省下来,不但减少了相关人员、资金、资产等有形要素的投入,而且节约了管理成本与时间等无形要素的投入。
对于外包商而言,能够发挥规模经济优势,使其运营成本低于银行自身经营该业务的成本,如果把业务转包给劳动力等资源充足、价格低廉的地区,还能够进一步削减成本。
与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的操作性业务相比,银行采取外包需要支付的费用及管理成本是比较低的。
二、有助于快速提高国内商业银行的运营效率与服务质量业务外包对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的另一重要作用,就是为我国银行借助外包商的专业化优势、提高自己的运营效率与服务质量、快速增强竞争力提供了有效途径。
技术的快速发展、金融市场的演变,都对我国商业银行的专业能力、创新能力、抗风险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高素质的外包商一定是在某一领域有所专长,从而使银行在某些环节,尤其是技术含量很高的业务,通过外包商的帮助,可以提前获得技术支持,而不需要经过自身的长期积累。
信息技术外包就是一个很明显的例子。
商业银行利用外包商的先进技术与设备,甚至直接使用外包商成熟的风险管理系统,从而提高了自身的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
三、有助于小银行获取外部资源小银行和新成立的银行往往实力较弱,采取业务外包这一经营方式,可以获取自身不具备的发展资源,从而进入凭借自身实力难以进入的领域参与竞争,所以业务外包是促进小银行发展的有效途径。
近年国内成立许多商业银行,大部分都是由城市信用社或者农村信用社改制而成,这些商业银行在资本、人力资源、技术、市场基础等方面非常薄弱。
通过外包方式获取外包商的优势,或者与大银行联合成立外包服务公司,成为这些小银行在短时间内提高自身竞争力的最有效的方法。
以信息系统开发为例,拥有成熟而且满足商业银行需求的信息系统,是商业银行经营的基础,银行与拥有强大信息技术实力的外包商合作,使用其经过市场检验的系统,从而极大促进了自身的经营成效。
四、我国商业银行提高竞争力的重要战略选择我国商业银行的当务之急,是增强经营水平、塑造核心竞争力。
商业银行进行改革、实施银行再造必须以提升核心竞争力为中心,把有限的资源向银行具有优势的环节倾斜。
国有大型商业银行机构设置不够合理、人员臃肿、经营效率不高,针对此种情况,商业银行在明确培养和塑造核心竞争力的目标后,就可以采取外包作为战略选择,即舍弃占用自身资源的辅助环节或不具备竞争优势的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