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脑室引流管护理 PPT课件

脑室引流管护理 PPT课件

软脑膜:紧贴脑和脊髓表面的薄膜
Hale Waihona Puke 脑脊液循环机制 脑脊液由脑室中的脉络丛产生,与血浆和淋 巴液的性质相似,略带粘性。 脑脊液是流动于脑室、中央管、蛛网膜下腔 内的无色、透明、无沉淀的液体为脑脊液。 正常400~500ml/24h。
脑脊液循环通路
常见头部引流管
脑室引流管 皮下引流管 硬膜下引流管 硬膜外引流管 肿瘤腔引流管 蛛网膜下腔引流管
1.脑内压低于1.18-1.47kpa
证实办法:降低引流袋观察有无脑脊液流出 2.引流管放置过深过长、折曲 对照CT将引流管缓慢想外抽出至有脑脊液流出 3.管口吸附于脑室壁:将引流管轻轻旋转,使管口离 开脑室壁 4.脑组织、血凝块堵塞 注射器轻轻外抽 5.必要时更换引流管
小结
脑室引流术是神经外科常用的急救手段,临 床上常选用非主要半球额角或枕角进行穿刺。 脑室引流术操作简单,易行,安全有效,并 发症少,创伤小,是神经外科急救的一种行 之有效的方法。

Thank you !
脑室引流管的护理
神外一 王小溪
课程目标

了解脑膜结构及脑脊液循环机制。
熟悉颅腔内组织及颅内压定义。 掌握脑室引流管的护理。


脑膜结构
硬脑膜 :由2层纤维膜组成,紧贴颅骨内 面,包在脊髓外面的叫硬脊膜,通过枕骨大 孔与硬脑膜相连

蛛网膜:半透明膜,位于硬膜深面,与深 面软膜之间有许多小梁呈网柱状为蛛网膜下 隙,内充满脑脊液此腔贯通脑和脊髓
颅 腔
颅腔内容物(cranial cavity matter)
10%
11%
80%
脑组织、脑脊液、血液
脑组织占80%以上(1150~1350m
脑脊液占10%(150ml) 血液占2~11% 颅腔容积 1400~1500ml
血 液 脑 组 织
脑 脊 液
脑室引流管护理
经颅骨额角或枕角 钻孔穿刺侧脑室,放 置引流管将脑脊液引 流至体外的方法。
颜色:术后1~2日可略呈血性渐变橙黄色 量:<500ml/d

性状:正常:无色、透明、无沉淀
异常:浑浊、呈毛玻璃状或有絮状物 提示颅内感染 置管时间:5-7天
(八)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
每日定时更换引流袋,记录引流液量 方法:先夹管用碘伏离心式消毒引流管外

壁,长度>3㎝,更换新的无菌引流袋,注意 保持整个操作过程无菌操作,装置密封,必要 时作脑脊液检查或细菌培养。
脑室引流管的目的
抢救因脑脊液循环受阻所致脑内高压危机状 态 脑室检查以明确诊断和方位

脑室术后引流脑脊液,减少脑膜刺激及蛛网 膜粘连,术后早期控制颅内压 经脑室引流管冲药控制颅内感染

(一)引流管高度

平卧位:引流管开口需高出侧脑室10~15㎝ (即外耳道水平) 切记:勿过高、勿过低
(二)引流管放置长度

颅内压
颅腔内容物对颅腔壁产生的压力。正常值:
成人0.69~1.96kpa(70~200mmh20)儿童0.49~0.98kpa(50~ 100mmh20)颅内容物由颅组织、脑脊液、血液组
成。
颅内压的生理(the physiology of ICP)
1、颅内压( Intracranial pressure ICP)定义
(九)拔管
术后3-4日:脑水肿期将过,颅内压逐渐降低 应及早拔管。 夹闭引流管:拔管前一天夹闭引流管 了解脑脊液循环是否通畅 了解颅内压是否再次升高 夹管后初期: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判断有无颅内压增高症状 若有可暂缓行拔管 拔管后: 观察有无脑脊液漏 必要时给予缝合 保持伤口敷料清洁干燥
(十)脑室引流管引流不畅原因
危险
(五)体位

病人病情稳定即可将床头抬高15度-30度。
(六)保持引流管通常

引流管:不可受压、扭曲、折叠、成角
病人头部:活动范围适当限制 治疗护理:动作轻柔、避免牵拉引流管

引流液:随病人呼吸、脉搏等上下波动示通 常。反之不畅 搬运病人时:暂夹闭引流管

(七)脑脊液的颜色、量、性状
儿童:3—4cm


成人:4—5cm
(三)标记
用胶布注明引流管名称、留置日期及责任人 贴于引流管上 妥善固定管道

(四)引流速度及量

术后早期:控制引流速度,若引流过快过多: 易出现低颅压性头痛、恶心、呕吐此时抬高 或暂夹闭引流管。
引流量<500ml/24h。

引流速度过快
骤然减压
脑室塌陷 形成负压吸附 硬脑膜下或硬脑膜外血肿 脑室系统压力不平衡 肿瘤出血 小脑中央向上疝入小脑幕裂孔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