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汶川地震灾后重建土地利用规划样本

汶川地震灾后重建土地利用规划样本

附:
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土地利用专项规划
编制依据:
《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 国务院526号令)
《国务院关于做好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的指导意见》( 国发[ ]22号) 《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 国发[ ]31号)
编制单位:
国土资源部
四川省人民政府
甘肃省人民政府
陕西省人民政府
参与单位:
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
中国地质调查局
国土资源部土地整理中心
目录
第一章基本情况.................................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节灾前土地利用现状.....................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节土地受灾情况.........................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三节灾后土地利用面临的形势...............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章土地利用安全性评价.......................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节地质灾害易发性分区...................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节重建分区.............................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三节土地利用安全性分区...................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三章指导原则与目标...........................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节指导思想和原则.......................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节基本目标.............................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四章重建用地规模和布局安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节总体要求.............................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节临时用地.............................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三节城镇用地.............................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四节农村居民点用地.......................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五节独立工矿用地.........................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六节基础设施用地及其它建设用地...........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五章土地整理复垦.............................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节总体要求.............................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节任务安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三节资金需求与筹措.......................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六章规划实施政策措施......................... 错误!未定义书签。

附表 (33)
为有力、有序、有效做好灾后恢复重建各项工作, 统筹保障各项恢复重建任务在土地利用上的落实, 促进节约集约和合理利用土地, 编制本规划。

规划范围为《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确定的四川、甘肃、陕西三省极重灾区和重灾区的51个县( 市、区) 。

本规划是指导灾后恢复重建各项建设用地安排和土地整理复垦的依据。

第一章基本情况
第一节灾前土地利用现状
根据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统计, 规划区51个县( 市、区) 土地总面积为1324.25万公顷, 其中, 农用地1201.59万公顷, 占区域土地总面积的90.7%; 建设用地43.54万公顷, 占区域土地总面积的3.3%; 未利用地79.12万公顷, 占区域土地总面积的6.0%( 表1) 。

区内农用地以林地为主, 占区域土地总面积的55.6%; 其次为牧草地和耕地, 分别占区域土地总面积的14.2%和14.1%; 建设用地中以农村居民点为主, 占建设用地面积的65.8%。

区内西北部高原区和高山峡谷区土地利用类型主要为林地和草地, 耕地和建设用地少。

耕地主要分布在东南部平原区和丘陵区及河谷地区, 区内坡耕地比重大, 其中25°以上坡耕地面积26.70万公顷( 400万亩) , 占该区域耕地面积的14.26%。

城镇和农村居民点用地主要分布在平坝和河谷地区。

区内地质条件极为复杂, 土地利用的影响和限制因素较多, 各类建设难度大、代价高, 可利用的后备土地资源相对紧缺。

表1 51个县( 市、区) 土地利用现状
单位: 公顷、 %
土地总面积
51个县( 市、区) 比例合计四川陕西甘肃13242523.1 9769712.3 1145198.0 2327612.8 100
农用地
合计 1 897.8 8808911.3 1034830.0 2172156.5 90.7 耕地1872691.8 1310971.0 196169.0 365551.8 14.1 园地191141.7 158014.6 17565.0 15562.1 1.4 林地7365764.0 5293248.0 753726.0 1318790.0 55.6 牧草地1886183.5 1527882.0 39611.0 318690.5 14.2 其它农用地700116.9 518795.8 27759.0 153562.1 5.3
建设用地
合计435396.3 363809.0 35299.0 36288.3 3.3 城镇53166.7 50446.6 1138.0 1582.1 0.4 农村居民点286583.3 234288.1 24702.0 27593.2 2.2 独立工矿26052.4 21467.4 2898.0 1687.0 0.2 其它建设用地69593.8 57606.8 6561.0 5426.0 0.5 未利用地791229.0 596992.0 75069.0 119168.0 6.0
第二节土地受灾情况
根据调查初步统计, 地震灾害导致耕地数量减少、质量降低。

因地震及崩
塌、滑坡、泥石流、地裂、地陷、堰塞湖等次生灾害造成区内耕地损毁极为严重, 受损耕地面积13.74万公顷( 206万亩) , 占灾前区域耕地面积的7.33%, 其中, 耕地灭失1.18万公顷( 17.69万亩) , 占灾前区域耕地面积的0.63%。

建设用地受损规模大、类型多。

地震及崩塌、滑坡、泥石流、堰塞湖等次生灾害造成城乡住房大量倒塌和损毁, 大量建设用地功能受损和部分建设用地灭失, 其中, 北川县城、汶川县映秀镇等城镇功能基本丧失。

农村居民点和农村基础设施等建设用地功能受损范围广, 一些独立工矿用地和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损毁严重。

土地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地震及次生灾害使区域地貌植被发生变化, 水土流失加剧, 生态功能严重受损, 环境承载力降低。

第三节灾后土地利用面临的形势
地震及次生灾害给区域土地可持续利用带来严峻挑战。

大量耕地、建设用地受损, 有限的可开发利用土地资源更加匮乏, 土地供需矛盾加剧; 次生灾害及隐患频发, 土地利用的环境安全形势严峻, 土地利用布局调整的需求迫切; 林地、牧草地等具有重要生态功能的土地破坏严重, 土地生态功能修复任务艰巨。

灾区恢复重建也给改进区域土地利用带来历史机遇。

国家针对灾后重建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政策, 为恢复重建和提高土地利用管理水平提供了灵活、宽松的环境; 中央政府、各对口支援地区和社会各界对灾区恢复重建的大力支援, 为加大调整城乡和区域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的力度、有效改进区域土地利用配置效率提供了强大支撑; 灾后重建给破旧立新, 有效解决深层次土地利用问题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会。

面对上述形势, 应充分把握灾后重建的契机, 本着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方针, 统筹城乡与区域土地利用, 着力解决灾后重建中的土地利用重大问题, 改进人地关系, 调整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 为促进灾区恢复重建和发展提供用地保障。

第二章土地利用安全性评价
地震及地质灾害调查评估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 以及在此基础上开展的土地利用安全性分区和评价, 是指导灾后恢复重建各类用地布局的重要依据。

第一节地质灾害易发性分区
汶川地震发生在青藏高原东缘与扬子地块( 四川盆地) 交界的龙门山断裂带上, 主要由都江堰-江油山前断裂系, 映秀-北川中央断裂系, 茂县-汶川后山。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