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十章粪便

第十章粪便


三、粪便标本的采集、保存和处理
▪ (一)标本的采集和保存 ▪ 5.禁食动物性食品和维生素C及铁剂3天; ▪ 6.检查蛲虫卵须用透明薄膜拭子于晚12时
或清晨排便前自肛门周围皱裂处拭取并立 即镜检; ▪ 7.找寄生虫虫体及作虫卵计数时应采集24 小时粪便。
返回
三、粪便标本的采集、保存和处理
▪ (二)标本检验后的处理 ▪ 1.若盛器为纸类物质,检验完毕应予烧毁。 ▪ 2.如盛器为瓷器、玻璃等器皿,应泡于消
菌性肠炎也可见少量。镜检时应注意与阿
米巴滋养体区别。
返回
(二)细胞

4.上皮细胞 生理情况下少量脱落
的肠上皮细胞大多被破坏,粪便中不易见
到,肠道炎症时可大量出现,但形态多不
完整,混杂于白细胞之间。

5.肿瘤细胞 取直肠癌、乙状结肠
癌患者的血性粪便及时涂片染色,可找到
成堆的癌细胞。
返回
粪便镜检细胞报告方式
▪ 3、在病理情况下,如胃肠、肝胆、胰腺有病变 或肠道功能紊乱时,粪便的量及次数均有不同程 度增多。

返回
二、外观
▪ (一)颜色 ▪ 正常人的粪便因含粪胆素而呈黄色或褐色,婴儿的粪便因
含胆绿素故呈黄绿色。 ▪ 粪便的颜色易受食物及药物的影响。 ▪ 在病理情况下,粪便也可呈现不同的颜色变化。
▪ 1.淡黄色 见于脂肪消化不良及服用含黄色素的药物。 ▪ 2.绿色 乳儿消化不良、肠蠕动过快、胆绿素由粪便中排
折光性很强。苏丹Ⅲ染色呈红色。若大量出现称 脂肪泻,可见于肠蠕动亢进、腹泻及胰腺外分泌 功能减退等,尤以慢性胰腺炎、胰头癌时为甚; ▪ (2)游离脂肪酸:为无色针束状结晶,有时呈 片状,加热溶化。苏丹Ⅲ染色时片状结晶染橘红 色,针状结晶不受色; ▪ (3)结合脂肪酸:又称钙皂,呈黄色不规则状, 加热不溶化,苏丹Ⅲ染色时不受色。
返回
返回
(一)食物残渣
▪ 1.肌肉纤维 为淡黄色带横纹的扁平条块 状物质,在消化不良、腹泻,特别是胰腺 外分泌功能减退时可见肌肉纤维增加.
▪ 2.淀粉颗粒 腹泻病人的粪便中易见,胰 功能不全、碳水化合物消化不良时大量出 现。
返回
(一)食物残渣
▪ 3.脂肪 ▪ (1)中性脂肪:为大小不等的圆形或不规则形,
能改变位置;虫体胞质内常见较多的被吞噬的红
细胞,巨噬细胞则偶尔见少量的吞噬红细胞;虫
体核为圆形、较小,活动时不易见核,死亡后可
见,巨噬细胞核大而易见。二者应注意区别。
返回
(三)虫卵及原虫

2. 脆弱双核阿米巴

在新鲜粪便中直径约4~13um,运
动活泼,伪足呈分支状,无色均匀,内质
流动性不大,含细菌、淀粉颗粒等,胞质
弧菌抗血清悬滴检查,即做制动试验时呈阳性反
应弧菌不再运动。粪便直接涂片经革兰氏染色及
稀释石碳酸复红染色后,油镜观察若见到革兰氏
阴性红色鱼群样排列,呈现逗点状或香蕉样形态
的弧菌,则需及时报告和进行培养与鉴定。
返回
(六)真菌

1.普通酵母菌

是一种环境中常见的真菌,可随容器污染
而进入肠道,其胞体小,常呈椭圆形,两端略尖,
内有较多泡沫状小空泡,但无红细胞,有
两个核不易见到。有一定致病力,是很常
见的肠道原虫,失去活力后极易被误认为
白细胞。
返回
脆弱双核阿米巴与白细胞的区别
返回
(三)虫卵及原虫

3.隐孢子虫 感染型为卵囊,圆型,
约4um大小,1000倍放大后可见4个弯曲密
叠的子孢子及一个圆形或卵圆形的球状残
核,用改良抗酸染色后胞质呈蓝绿色,核
返回
(一)食物残渣
▪ 4.植物细胞和植物纤维 ▪ 可见螺旋式小管、蜂窝状植物组织,亦
可见有圆形、多角形、长圆形等双层胞壁 的植物细胞等。肠蠕动亢进、腹泻时增加。
返回
(二)细胞

1.白细胞 正常粪便中无或偶见,
若大量出现见于消化道炎性病变,在粘液
及脓血样粪便标本中易见,主要是退变的
中性粒细胞,呈灰白色,胞体胀大且结构
多者呈碱性,蛋白质高度腐败时为强碱性;
食糖类及脂肪多时呈酸性,异常发酵时为
强酸性;细菌性痢疾、血吸虫病粪便常呈
碱性;阿米巴痢疾粪便常呈酸性。
返回
五、寄生虫及结石
▪ 粪便中,如存在虫体较大的肠道寄生蠕虫 如蛔虫、绕虫、绦虫等或其片段时,肉可见。
▪ 还可见到胆石、胰石、肠石等。尤其是胆 石,常在病人应用排石药物或碎石术后出 现。
酸性粒细胞,还可伴有夏科—莱登 (Charcot-Leyden crystals) 结晶。
返回
(二)细胞

2.红细胞 正常粪便中无红细胞,当下消
化道出血、感染、恶性肿瘤等情况下可新鲜粪便
中可出现,为草黄色或稍带折光的圆盘状,也可
受周围的渗透压及PH值的影响而发生形态变化。
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红细胞已被破坏,粪便中看不
毒液中,24h后将粪便倒入厕所,将容器 煮沸30min,清洗干净,干后备用。
返回
第二节 粪便的感官检验
一、量 ▪二、外观 三、气味 四、酸碱度 五、寄生虫
返回
一、 量

健康成人每日粪便量约100~300g。
▪ 1、摄取细粮及肉食为主者,粪便细腻而量少;
▪ 2、进食粗粮特别是蔬菜后,因纤维质多致粪便 量增加;
返回
二、外观
▪ (二)性状 ▪ 正常粪便呈柱状软便,婴幼儿粪便多呈糊状。 ▪ 1.球形硬便 便秘时出现。 ▪ 2.粘液稀便 见于肠炎、痢疾、血吸虫病等
情。 ▪ 3.酱色粘液便 见于阿米巴痢疾、溃疡性结
肠炎等。 ▪ 4.粘液脓血便 多见于细菌性痢疾、肠道恶性
肿瘤等。
返回
二、外观
▪ (二)性状 ▪ 5.鲜血便 多见于直肠息肉、结肠癌、
无色透明的菱形结晶,两端尖长,大小不
等,折光性强,常在阿米巴痢疾,钩虫病
及过敏性肠炎粪便中出现,同时可见到嗜
酸性粒细胞。血晶为棕黄色或红色斜方形
结晶,见于胃肠道出血后的粪便内。
返回
(五)细菌

1.正常菌群与菌群失调

正常人粪便中细菌约占粪便干重的
1∕3,以大肠杆菌、厌氧菌、肠球菌为主要
菌群,约占细菌的80%,过路菌如类大肠
到红细胞,需通过隐血试验证实。
▪ 消化道疾病由于炎症损伤出血,白细胞、红细 胞同时存在,细菌性痢疾是红细胞少于白细胞,
多分散存在且形态正常;阿米巴痢疾者红细胞多 于白细胞,多粘连成堆存在并有残碎现象。
返回
(二)细胞

3.巨噬细胞 正常粪便中无巨噬细
胞,急性细菌性痢疾患者粪便中巨噬细胞
常伴随脓细胞出现,溃疡性结肠炎及嗜盐
返回
第三节 粪便的显微镜检查
▪ 粪便显微镜检查是临床检验的常规项目。 通过显微镜观察,可以明确粪便中有无病 理成分,如各种细胞增多、寄生虫卵、异 常细菌、真菌、原虫、食物残渣增多等, 有助于消化道疾病和肠寄生虫病诊断与治 疗。
返回
一、制片和结果报告方式

于清洁载玻片上滴加1~2滴生理盐水,
用竹签挑取粪便少许,与盐水混合均匀制
本章目录
▪ 第一节 概 述 ▪ 第二节 粪便的感官检验 ▪ 第三节 粪便的显微镜检查 ▪ 第四节 粪便的化学检验 ▪ 第五节 常见消化道疾病的粪便变化
返回
前言

粪便是食物经过消化系统消化吸收
后产生的代谢产物,粪便的检验对消化
系统的各种疾病如炎症、出血、肿瘤及
寄生虫感染的诊断与治疗有着重要的临
床意义,它是临床上最常用的检验方法
杆菌、产气杆菌、变形杆菌等不超过10%,
芽孢菌和酵母菌为常驻菌,总量亦低于
10%。
返回
(五)细菌

1.正常菌群与菌群失调

正常人粪便中菌量和菌谱处于相对
稳定状态,保持着细菌与宿主间的生态平
衡。若正常菌群突然消失或比例失调,临
床上称为菌群失调症,可作细菌培养鉴定,
简便的鉴别方法是在盐水涂片中用高倍镜
之一。
返回
第一节 概 述
▪ 一、粪便的组成 ▪ 1.已消化但未吸收或未消化的食物残渣 ▪ 2.消化道的分泌排出物 ▪ 3.食物分解产物 ▪ 4.大量细菌 如大肠埃希菌、肠球菌、厌氧菌和
一些过路菌如产气杆菌、酵母菌等。正常粪便中 细菌约占固体成分的1/3。 ▪ 5、在病理情况下,粪便中可见血液、脓液、寄 生虫及其虫卵、包囊体、致病菌、胆石或胰石等
肛裂及痔疮等。 ▪ 6.水样便或稀汁样便 见于各种感染或
非感染性腹泻; ▪ 7.米泔样便 见于霍乱、副霍乱。
返回
二、外观
▪ (二)性状 ▪ 8.凝块样便 见于婴儿消化不良、腹泻,
粪便呈蛋花汤样外观。 ▪ 9.扁平带状便 说明直肠或肛门狭窄,
多见于直肠癌。 ▪ 10.柏油样黑便 见于上消化道出血。
返回
不完整,胞质内充满细小颗粒,核不清楚;
若边缘不完整或已破碎,数量多甚至成堆
出现,称为脓细胞。
返回
(二)细胞

1.白细胞

若白细胞混合于粪便中,细胞退变
严重、结构模糊,病变可能在肠道上部;
如白细胞集中在部分粘液中且清晰可辩,
则以肠道下部炎症多见,如菌痢、阿米巴
痢疾等。过敏性肠炎、肠道寄生虫病特别
是钩虫病和阿米巴痢疾等,粪便中可见嗜
微有折光性,看不见核,于繁殖期可见侧芽。常
见于夏季已发酵的粪便中。其形态应注意与微小
阿米巴包囊或红细胞相区别,加入稀乙酸后酵母
▪ 为提高粪便虫卵检出率,临床上常用离心 沉淀法、静置沉淀集卵法、饱和盐水漂浮 法等集卵方法来提高检出阳性率。
返回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