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美术课堂教学中积极性语言的运用
【摘要】积极性教学语言包括激励性语言、赏识性语言、启发性语言等,在课堂教学中运用积极性教学语言,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帮助学生建立自信,促进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在教学过程中该如何运用积极性教学语言呢?要把握时机;要准确得体;要恰当运用肢体语言。
【关键词】积极性教学语言;意义;运用
教学语言,是指教师在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中所使用的语言。
所谓积极性教学语言就是在教学中使用积极的词汇和语句表达积
极的思想及积极的情绪,它包括激励性语言、赏识性语言、启发性语言等等,它是充满启迪、激发兴趣、开拓想象的语言;它又是最有效地进行师生互动、最具时效的完成教学任务,体现教师教学的语言。
1.激励性语言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心理学研究表明,对学生优点和长处的肯定与赞美可以使学生获得心理上的满足,从而产生轻松、愉快的心理状态,而学生只有在这样的状态下才能高效地进行学习。
在课堂上,老师应该经常用一些激励性的语言使学生能够自觉主动地学习。
尤其是对美术学习没有兴趣的学生和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只要发现学生有一点点进步,哪怕是微不足道的,也应该及时表扬他,鼓励他,使他感到我也有优点,我也能进步。
2.赏识性语言帮助学生建立自信,促进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课堂教学是师生之间情感、经验、合作的交流与碰撞的过程,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具有丰富情感和个性的人。
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及时把握和利用课堂动态生成的因素,对学生进行充满激励,充满人文关怀的“赏识性”评价语言,就有助于开启学生积极的学习心智,使学生产生愉悦的学习情绪,引发他们积极向上的学习动力,建立起足够的学习自信;变无视自我为认识自我,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从而在单位时间内产生最佳的“教”与“学”的效果。
3.启发性语言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有助于学生思维的拓展
启发性语言能启迪学生的思考,激起他们学习的动机和兴趣,使学生主体处于积极自觉的学习心理状态。
当学生自身没有学习的内在要求时,教师要善于通过启发性的讲解激起学生的学习需要,当学生有了潜在的学习需要时,教师就应因势利导地把潜在的学习动机转变为活动状态的动机,使之成为推动学习的内部动力。
教师在启发时,设置“问题”情景,采用提问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开创宽阔的思维空间,让他们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启发性语言,改变了学生的被动接受角色地位,让他们成为了学习的主体。
积极性教学语言蕴含着对学生的激励、赏识、期待。
积极性教学语言是点燃学生智慧火炬的火种,是开启学生心扉的钥匙,也是维系“教”与“学”双方实施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的媒介。
因此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教学氛围,达到双赢的效果。
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如何运用积极性教学语言呢?
一、要把握好激励时机
开展激励性评价在于如何抓好时机,也就是说老师要善于做“及时雨”。
在学生最需要的时候去鼓励,“雨”要下得及时,既不可久旱后降甘露,也不要水漫金山。
在课堂上,当一个学生尽其所能解答了一道疑难的时候,教师就应当堂表扬他;当一个学生回答问题错了,教师也应先肯定他勤于思考,勇于回答问题,然后再鼓励他从多角度去思考问题。
这样适时适度的激励表扬,学生学得专注,也学得开心。
二、要准确得体
评价语言要准确。
虚情假意、言不由衷、言过其实是目前课堂教学评价语言的主要问题之一。
评价的语言应准确得体,符合学生实际,有较强的针对性,不能随意打击,也不能夸大其辞。
如可以这样评价:“你回答得很流利,速度放慢一些同学们就能听得更清楚”,“你的想法很贴切,如果你能深刻思考,相信会更完美”。
评价语言要富有感染力。
让学生实现情感共鸣和思想融通,真切地感受到成功的愉悦,从而发挥教学语言的激励功能。
三、要恰当地运用肢体语言
在课堂教学中,可运用肢体动作辅助说话,用“目光”“走动”“微笑”“轻抚”等简单的动作来代替老师的讲解,代替老师的课堂管理。
教师在课堂上的表情也是语言符号。
教师可以用眼睛表达各种感情,课堂上师生之间的学习交流往往靠语言联系,教师可以用和蔼可亲的目光捕捉学生的视线,这无形当中就达到了控制学生的作
用。
同时,教师可以用严肃的目光批评课堂违纪的学生,同大声训斥相比,这种批评方法更容易接受,且不影响其他学生的注意力。
无声语言可以辅助有声语言,还可以美化教师的形象。
正所谓“此处无声胜有声”,因此,教师在课堂中要充分运用无声语言,以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教学语言是教师的职业语言。
教学语言是教师与学生沟通的纽带,为学生与课本之间的对话架设了桥梁,是教学内容的载体。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学语言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利用教学实践的重要条件。
积极性的教学语言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启迪学生的智慧,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与表达能力。
作为教师应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修养,增强教学语言的艺术性,熟练掌握积极性教学语言的运用技巧,使课堂教学发挥最大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课堂教学技能》王晞著福建教育出版社
[2]《学会教学》肖锋著浙江大学出版社
[3]《积极心理学》任俊著上海教育出版社
[4]《课堂教学新视野》徐建成著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5]《优秀教师的课堂艺术》(美)罗曼斯科尔伯格著刘欢译中国青年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