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育经济学概论

教育经济学概论


当前,西方教育经济学所探讨的主要问题是:如 何估算教育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如何估算个人 的教育投资和收益以及收益率;教育同收入分配 和再分配之间存在着的关系,教育同劳动力市场 变动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预测未来的劳动力供求; 如何有效地分配和使用教育经费,以便尽可能提 高智力投资的经济效果等等。 教育经济学以教育在经济增长和教育在社会 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教育支出的宏观 和微观经济效果作为研究对象。教育经济学是一 门社会科学,它在阐述教育与经济之间的关系的 原理和规律的同时,并根据设定的前提,运用数 量分析方法,对数据资料进行计算、分析,检验 有关教育与经济之间的关系和预测这一关系的变 动趋势。
由此,一些有关教育经济的新学说应运而 生,影响较大的主要有三种:筛选假设理 论、劳动力市场划分理论和社会化理论, 它们并称为第二代人力资本理论。

1.筛选假设理论(又叫文凭理论) 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经济学家迈克 尔· 斯宾塞和索罗等提出筛选理论,他们认 为人力资本理论关于教育能提高人的认知 能力,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经济增 长的论断是不正确的,教育的作用主要不 在于提高人的认知水平,而是对具有不同 能力的人进行筛选。“教育作为一种筛选 装置,它为雇主提供信号来帮助雇主识别 不同能力的求职者,将他们安置到不同职 业岗位 。

1962年英国经济学家韦锥出版了《教育经济学》 一书,标志着教育经济学的产生。次年,国际经 济学学会召开年会,主题为“教育经济学的问 题”,会后会议发言被汇集成册出版,这部论文 集的出版,使社会上公认了教育经济学的存在, 为以后教育经济学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奠定了基 础。 20世纪60年代这一期间,美国的舒尔茨、贝 克尔、丹尼森等代表的以人力资本理论为理论基 础和核心内容的西方教育经济学,在西方一直处 于主导地位,被称为 “主流派”。
但教育经济学在西方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出现,则是20世纪60年代的事。美国舒尔 茨、英国维泽、美国贝克尔等西方经济学 家的著作,为现代西方教育经济学的发展 奠定了基础。他们认为,人力资本是与物 质资本相对而存在的一种资本形式,它体 现在人的身上,可以被用来提供未来的收 入;而教育则是人力资本形成的最重要的 途径,教育通过人力资本的形成而对经济 增长产生连续的作用。这一论点成为20世 纪70年代西方许多教育经济学著作的理论 出发点。
教 育 经 济 学 概 述
教育经济学是研究教育和经济之间关系的经济学分支 学科。 教育经济学是研究教育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教育投资的有效利用及其经济收益的一门新兴学科。是介 于经济学、教育学、数学之间的边缘学科、交叉学科。
教育经济学沿革
自教育产生以来,就和社会经济发展有着不可分割的联 系。早在古代,中国和外国的一些学者就对教育和经济 的相互关系作过一些论述。但限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 教育对生产发展的促进作用不太明显,也不可能对教育 所产生的经济效益作出量的计算。 到了近代,随着资本主义大工业生产的发展,教育 对改革生产技术、促进生产发展所起的作用越来越明显, 从而引起了经济学家对教育经济效益问题的日益重视。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人物斯密、德国历史学 派先驱者李斯特等人,对教育和经济之间的关系作了不 少论述。例如,斯密提出:“学习的时候,固然要花一 笔费用,但这种费用可以得到偿还,兼取利润。”
教育经济学的发展
进入20世纪70年代,教育经济学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很 大的发展,在国际学术界也有了一定的地位,许多发展中 国家纷纷学习和借鉴西方的教育经济学,世界各国涌现出 一批研究教育经济学的学者,有关教育经济学的著作及论 文层出不穷。 但是,就在教育经济学传播到世界各国的同时,西方 出现了严重的经济危机,许多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 受此影响,经济开始萧条。一些国家把资金投入到教育, 希望通过教育带动经济的复苏,但是并没有取得成功。不 景气的经济状况与教育的不断扩张发生矛盾,出现了种种 人力资本理论不能揭示和解决的问题,人们逐渐认识到人 力资本理论的局限性并试图摆脱它的束缚,采取新的方法 分析教育与经济的关系,这刺激了人力资本理论的新发展。

上个世纪20年代,教育经济学以独立学科的形 式最早于出现在前苏联,它创建的标志是前苏联 著名经济学家、科学院院士斯特鲁米林1924年发 表的《国民教育的经济意义》一文,这是世界上 第一篇教育经济学论文。在该文中,斯特鲁米林 第一次计量了前苏联教育投资对国民收入的贡献 和收益率。该文主要有两大部分组成,第一部分 是体力劳动与学校教育的关系,第二部分是脑力 劳动与教育程度的关系。他提出教育与劳动生产 率的提高有关系,学历与劳动生产率成正比,与 年龄相比教育程度对劳动生产率的作用比较持久, 办教育比搞建设的收益更大等观点。斯特鲁米林 的这篇论文具有很高的价值,但在当时并未引起 国内外学术界的关注。几十年后,人们才注意到 它并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教育经济思想的萌芽和初步形成
远在教育经济学形成之前,国内国外已有很多关于教育 与经济的相互关系的思想。 在我国,先秦诸子即认识到发展教育是使经济发展, 国家富强的条件;很多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 也都认识到教育与经济之间的关系,如孔子的“庶富教” 的思想,说明了人口、经济、教育三者之间的关系;颜 元的“实学”“实行”的思想认为经济是教育发展的基 础。在西欧,古希腊的柏拉图也论述过教育对生产所起 的作用。但是,由于当时生产力水平和科学技术水平的 低下,生产劳动还基本上处于简单的体力劳动阶段,知 识和科学在生产中的应用还很少,因而人们也只是认识 到教育和经济之间的一些联系,但还不能充分认识到教 育对经济增长的重大意义,也不可能形成完整的教育经 济思想体系。
教育经济学的不断成熟
20世纪80年代以来,是教育经济学不断完善不断 成熟的时期。在研究方法上,更趋向于实证分析 和个案分析。 西方学者开始研究过度教育及其与生产率的 关系问题。过度教育表现为知识失业和知识贬值, 知识失业是指教育所培养的劳动力超过了社会需 求,大量的学生毕业即失业。知识贬值是指受过 较高教育的劳动者从事只需受过较低教育的劳动 者就能胜任的工作,大材小用,资源浪费。西方 的教育经济学家认为教育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并 不必然是正向的。要使教育与经济协调发展,教 育结构与经济结构相平衡,劳动者能够找到满意 的工作,实现其职业愿景,而不是劳动者所受教 育的层次越高越好。

2.劳动力市场划分理论 劳动力市场划分理论是涉及教育与工 资问题的研究,是20世纪70年代初期出现 的,其主要代表人物有戈登、多林格等。 他们把劳动力市场划分为主要劳动力市场 和次要劳动力市场,主要劳动力市场为劳 动者提供大公司、大企业的工作,次要劳 动力市场为劳动者提供小企业、小公司的 工作。教育的作用不在于提高个人的知识 技能,而在于它是决定个人是在主要劳动 力市场,还是在次要劳动力市场上工作。
17世纪到19世纪初期间古典经济学和庸俗 经济学产生并得到了发展,一些学者注意 到了人的素质对生产力的影响,并根据劳 动价值理论,对教育的经济意义作了进一 步的论述,提出了一些教育经济思想。但 由于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经济学和教 育学自身发展的限制,还不可能形成一门 独立的教育经济学科。

教育经济学是一门年轻的学科。20世纪50年代末、60 年代初,西方教育经济学作为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而出现。关于教育与经济之间的关系、教育对经济增 长和经济发展的作用、教育对劳动生产率的作用等研 究,使人们清晰和实证地认识到教育的人力资本投资 属性。70年代初出现的筛选理论和劳动力市场分割理 论,以及70年代末出现的教育的社会化理论,从不同 侧面对人力资本理论提出了挑战和批判,同时丰富了 教育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在现实生活中,由于20世纪 60、70年代的教育投资没有带来预期的经济繁荣,各 国的教育投资热情在80年代中期开始有所下 降,教 育财政出现紧缩。尽管如此,人力资本理论在教育经 济学中的主导地位并没有得到根本的动摇。人们对教 育投资的社会经济效益仍然予以高度的关注,这方面 的研究继续为人力资本理论提供着有力的支持。近年 来,知识经济的出现及其与教育的关系开始引起人们 的关注。高等教育系统作为创造知识、传播知识和培 养有知识的人才的发源地,其在知识经济社会中所 起的作用更加不容忽视。
其后近一百多年,马克思和恩格斯等人创立了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其中包含了很多科学的 教育经济思想,对教育与经济的关系作了一系列 的论述,为马克思主义教育经济学的建立奠定了 科学的理论基础。近代我国具有代表性的学者主 要有古襟和杨贤江。古襟1934年发表《中国教育 之经济观》,运用了经济的观点阐述教育问题, 辩证地论述了教育和经济的制约关系;杨贤江所 著的《新教育大纲》论述了教育能生产和再生产 劳动力,认为科学因实用而生,而进步。西方学 者主要有大卫· 李嘉图和马歇尔等。大卫· 李嘉图 提出教育投资的基本思想,马歇尔提出生产要素 包括教育,教育要由国家投资等。众多的教育经 济思想初步形成,这些教育经济思想为以后教育 经济学的创建和发展提供了前提和基础。

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经济学会会长舒尔茨发 表了题目为《人力资本投资》的就职演说,被认 为是教育经济学的独立宣言。 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区别了以往物力资本 的概念,提出了人的劳动能力也是一种资本,可 以带来收益。人力资本是推动国家经济增长和经 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人力资本的收益比物力资本 带来的收益还要大。经济要发展就要重视人力资 本的投资,又因为人力资本投资的重要源泉是教 育,所以也要重视教育投资。从这个意义上说, 西方人力资本理论是教育经济学产生和形成的直 接理论来源。

3.社会化理论 社会化理论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出现在西方, 它的创始人是鲍里斯和金梯斯。社会化理论是一 种探讨教育的社会化功能理论,它从教育的功能 和结构方面来分析教育维持资本主义制度方面的 功能。社会化理论认为教育的经济功能源于它的 社会功能,而教育的社会功能,远比教育提高知 识技能对经济的影响更重要。上述这些理论在批 评人力资本理论的同时,确实提出了一些新的观 点和主张,但是,由于这些理论或缺乏证据的支 持,或缺乏逻辑上的严密性,存在一定的片面性, 所以最终未能获得普遍的承认。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