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中国民间舞教材与教法(汉民间)
中国民间舞教材与教法(汉民间)
中国民间舞教材与教法
汉民间舞蹈基础训练
课题:汉民间舞蹈基础训练
动律训练
单位:首都师
中国民间舞教材与教法
汉民间舞蹈基础训练
课 题
汉民间舞蹈基础训练 第一节 动律训练
班级
中专一年级
课时
一节(45分钟)
课型
新课
教学资源
多媒体、舞蹈教室
教材教具
中国民间舞教材与教法
音乐:1X8 压脚跟四次
2X8 上下动律,压脚跟
3X8 压脚跟
4X8 前后动律,压脚跟
5x8 压脚跟
6X8 压脚跟划圆动律
注:强调“扭”。脚跟下的“艮”(即点)带动腰部的“扭”(即线),压脚跟强调艮,动律强调扭。
6.学上自由讨论,自由练习,教师给予个别纠正。
三、课堂总结(5分钟)
1、重难点再强调一遍。
教法
1语言启发法
2肢体训练法
学法
1观察
2模仿
3练习
教学内容
本课时主要是让学生掌握汉民间的基本体态和动作韵律,并且熟练汉民间的手位、脚位和基本步法的基本动律。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学习东北秧歌的基本动律,让学生能够较准确地掌握其基本体态和动律特点。
2、能力目标:通过汉民间舞的教学,使学生初步了解汉民间舞蹈的基本风格、基本体态和动作韵律。
2、复习一遍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作业
1、查找相关资料,以文字形式分析汉民间舞蹈风格特点的形成。
2、单一动作与组合结合练习,掌握汉民间的特点和动作的要领。
后记
1、本节课内容较多,必须掌握好时间。
2、针对学生对基本动作要领、重点和难点掌握的情况来看,如果掌握的还不够好,在下一节课中,针对式练习。
丰富多变的手巾花是东北秧歌富有表现力的重要因素。手巾花与舞姿,动态结合,细致的刻花出女性性格中的不同侧面。里外片花带着内在的秀美;“小燕子展翅”直接表现了小姑娘的俏丽活泼;出手花的抛接直观的体现出东北女性的泼辣果断。
东北秧歌教材主要采用高跷秧歌的动作形态并结合当地秧歌发展而成。课堂中虽不踩跷,但依然遵循高跷秧歌的动律特征:以下肢带“艮劲儿”的步法带动腰部扭动,随即顺延至上肢及手腕(手巾花)由下至上的协调是体现“艮俏”劲儿的关键,是不可缺失的过程。而“扭”是东北秧歌韵律的核心,艺彦所说的“踩在板上,扭在腰眼上”,正是由下肢带动重心移动而产生的腰部动态。手巾花是“扭”的延伸与配合。在动律训练中,强调腰部的轴心作用和扭动状态,奠定韵律基础。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东北秧歌的介绍,让学生熟悉了解东北秧歌的风格特点,从而提高学生对学习东北秧歌的兴趣。
教学重点
1、让学生掌握汉民间的基本体态和动作韵律。
2、能较熟悉地掌握东北秧歌的基本动律和基本动作。
教学难点
1、汉民间的基本体态和动作韵律。
2、动作与呼吸的配合。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1﹑了解汉民间舞蹈的背景文化:东北秧歌市汉、满两个名族之间歌舞艺术的结晶,它源自中原,又深深印上了黑土地所滋养出的泼辣火热,质朴浓烈的感情特征,是汉族民间舞中最具有北方特色的秧歌,由于特殊的地域与习俗,东北秧歌形成了稳中带浪,艮俏相融的审美特征。
东北秧歌伴奏乐器不同的功能和声色赋予了舞蹈独有的韵味。唢呐的悠长旋律与小钵的急促节奏互相呼应,充满张力,相得益彰。音乐的特殊性使舞蹈动作突出三点,延伸“线”,动静相宜。而大钵和鼓则激发出热辣的情绪,使东北女性特有的“温中浪”得以更充分的表现。
2﹑了解基本体态特点:正步,重心前倾;双膝略存,提胯,拔腰;含胸,垂肩;双眼平视。
二、汉民间的基本体态和动作韵律学习(30分钟)
1.上下动律
准备:正步,双叉腰。
作法:腰部为轴,一侧腰下压,另一侧腰上提,交替进行,呈下弧线运动,重心在下,四拍、两拍成一拍完成。
2.前后动律
准备:正步,双叉腰。
作法:腰部为轴,一侧腰前送,另一侧腰回拉,交替进行,重拍在里,四拍、两拍或一拍完成。
3.划圆动律
准备:正步,双叉腰。
作法:腰部为轴,左右两侧腰围绕腰轴前、后、上、下交替划立圆,重拍在前下,四拍、两拍或一拍完成。
4.压脚跟。
准备:正步,双叉腰。
作法:脚跟快起快落,分量沉重,重拍在下,强调稳、艮。
5.组合编排:
准备:正步,垂手。
前奏:四拍。
5—6 斜下方摊手。
7—8 双手里绕腕经体前划半弧线回叉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