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麻钩藤饮二类方《中医内科杂病证治新义》
天麻钩藤饮二类方《中医内科杂病证治新义》这方现在也是临床常用方,用得很多。
作为现代医务工作者,总结的一个,从思惟方法上带有中西医结合特色的方,在我们方剂教材里不多,能够总结到教材里,那说明这个方很有意义。
《中医内科学》里,这个方也是定为一个治肝阳上亢证的一个主方。
所以学习这个方的一个意义,我觉得既是掌握一个临床常用的,治疗肝阳上亢、头晕、眩晕、失眠的一张方剂。
而且是体会在中西医结合当中,怎么样反应中医辨证特色,结合现代医学研究成果,产生了一张这种方剂。
这是有一定现实意义的。
天麻钩藤饮出在《中医内科杂病证治新义》,这本书出在1956年,那就是说是现代方剂。
胡光慈先生,他是继过去中西汇通派的思想,再归纳、解释,运用中西结合理论形成的这个方。
主证分析高血压疼痛,眩晕,失眠。
这是采录原书上的主治。
从现代中医的病机分析的角度,病机应当是个肝阳偏亢,风阳上扰证。
肝阳偏亢,风阳上扰证是它的病机结论。
肝肾不足→肝阳上亢→化风升热上扰。
本身肝肾阴虚,肝阳上亢,并没有造成整体气血上冲情况下,产生一种风阳上扰。
也就是说肝阳上亢较轻。
引起的主症是,头痛,眩晕,失眠。
根本来说,跟肝肾不足有关。
风阳上扰,风为阳邪,阳主动,主热,所以偏重于热证。
至
于胡光慈在这本书里把这个证,根据过去中医传统的理论,把它叫肝厥证。
它的病因呢?平时阴虚,往往和体质和其他慢性疾病,引起肝肾阴虚有关。
阴虚有一定阳亢,怎么样造成由阳亢达到风阳上扰呢?都会有一些诱因发生。
从平素的肝肾不足,阴不制阳,引起阳亢,再加上产生郁怒忧思,气郁化火,就会发怒,或者加重肝阳上扰。
诱因当中,郁怒是种情志因素,也可以劳累,这种过份劳累,也是发生这类证候的一个诱因。
这是简要的讲它的病机分析。
功用平肝熄风,清热活血,补益肝肾。
根据这个病机,肝阳上亢要平肝,风阳上扰,开始有动风,要熄风。
所以平肝熄风是主要治法。
清热活血,是考虑到这个证候,总体风阳上扰,热证表现为主。
风阳上扰一定程度和产生气血的上逆。
根本来讲,还是肝肾不足所造成。
所以治法有三个,结合起来,顺其主次是平肝熄风,清热活血,补益肝肾。
方解君天麻平肝熄风钩藤治内风,治风祛风速度很快臣石决明清肝平肝川牛膝引血下行,防止气血冲逆佐1杜仲补益肝肾桑寄生佐2栀子清肝热黄芩佐3益母草调经活血利水佐4夜交藤安神定志珠茯神天麻钩藤饮以天麻钩藤为君药。
天麻是我们治疗内风头痛眩晕的常用药。
《本草纲目》说天麻是'治风之神药'。
往往人们有时候把天麻带有一些神秘性,其实很普通。
生长在一千两百到二千米山上,现在多数主要还是野生的。
但是要说明,天麻没有多少补性,它是一种有平肝熄风这类作用,治疗头痛眩晕
的常用药。
不能当补药用。
现在很多药膳用天麻,是药物资源的一种浪费。
也是一种没有让人们对药物知识普及以后,造成一种误解。
钩藤呢,前面羚角钩藤汤我们讨论过,它治内风,治风祛风速度很快。
天麻钩藤联合,起到平肝熄风作用,为君药。
石决明,也是清肝平肝常用药。
川牛膝能引血下行,有一定的防止气血冲逆的作用。
这两味药,是协助天麻钩藤平肝熄风。
同时牛膝也能活血。
杜仲和桑寄生是补益肝肾的药。
补益肝肾的药很多,为什么选这个呢?所以这里又体现出胡光慈先生的中西结合思想。
从中医的药性解释,都是针对了病机,选用药物还是很合拍。
而且他是从五十年代,当时他书上写到,当时的实验研究里面,上述天麻、钩藤、石决明牛膝、杜仲、桑寄生,都具有明显的降血压作用。
而且的确中医长期临床上,对高血压病,也很多在使用着这类药物。
所以选择药物方面,既是符合中医的,病机治法特点,同时又吸收了现代的实验研究的,比较有效公认的成果。
杜仲、桑寄生是天麻钩藤饮第一组佐药。
第二组佐药,栀子和黄芩。
考虑到方里,涉及到肝阳偏亢的肝经有热。
栀子和黄芩能清肝热,清肝热有助于肝阳的折降,有助于平肝。
这方里用益母草,人们往往开始学习这个方,又是个疑点。
益母草调经活血利水的药,怎么用到这个高血压里边呢?所以也是学习这个方的方义分析的一个疑点。
所以这本书的一个出处,原著里边谈到了,选择药物,特别像牛膝、益母草,当
时模仿了或者受启发于西医治疗高血压。
要扩张血管和利尿。
由于采取扩张血管和利尿的方法,所以符合中医,像牛膝能够活血,益母草能够利水。
所以选择益母草,有活血利水作用在这里,作为佐药。
夜交藤、珠茯神,在这方也是佐药。
它是安神定志。
考虑到肝阴不足,肝阳上亢,引起风阳上扰偏热证。
这种情况下心神不安。
而是主治证候当中,这个方也擅长于治失眠。
除了眩晕头痛,也能治失眠。
所以用夜交藤、珠茯神,可以用来安神定志。
从整个全方结构来说,考虑到肝肾不足以后,肝阳偏亢,也考虑到肝阳偏亢以后,肝风内动。
较轻的肝风内动,风阳上扰了。
所以镇肝熄风,清热活血,再配一定的补益肝肾的药物。
所以标本是兼顾的。
当然还是以治标为主的。
针对了高血压病,属于阴虚阳亢化风这个类型。
确实在临床上被广泛使用。
疗效比较确实。
所以天麻钩藤饮就成为一个构思上中西医结合的一个比较成
功的一个范例。
从天麻钩藤饮看我们现在在研究新药当中,如果采取这种构思方式,以中医辨证为主,适当结合现代医学研究成果。
这个路是有效的。
但是如过说,抛开了中医的辨证结果,纯用现代的研究,那就成了现代药理。
那就不会产生,像这张方这样好的影响,汗这样好的效果。
运用辨证要点头痛、眩晕、失眠(就像他原书所说,高血压引起的这类疾病)、舌红苔黄,脉弦或数(反映肝热)。
随证加减头痛,眩晕重症(肝阳上亢重),加羚羊角、龙骨、牡蛎(加强平肝、清
肝、熄风、潜阳力量);肝火旺(舌红脉数,急躁易怒),加龙胆草、夏枯草(清肝);脉弦而细(阴虚,本来弦数,现偏细,说明阴血不足),加生地、枸杞子、何首乌(滋补肝肾)。
从中西观点结合,这个方的研究发展,这几十年还有一些,比如说在高血压后期,很多血管硬化,那阶段人们可以加海藻、槐花,它针对血管硬化。
这个软化作用比较好。
这类阴虚阳亢,头痛、眩晕、失眠病人,有些往往伴随有大便秘结,可以适当的配合,同用一些大黄。
或者和当归龙荟丸结合运用。
结合运用效果更好。
天麻钩藤饮除了用于高血压引起的头痛、眩晕、失眠之外,也常用于更年期综合症,这种头痛、眩晕、失眠。
这种报导也较多。
虽然是二类方,是个常用方。
临床效果较好的方。
从理论性对中西医结合方面,是很好的一个范例。
意义还是恨大的。
但是按照比例,一类方不能超过限度,所以这个方还是安排在二类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