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学而导,导中研读,读中求异”
——《穷人》教学设计
一、谈话导入,揭示目标
谈话:同学们,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笔下的《穷人》这篇文章真实、感人,尤其是心理描写逼真、细腻,在世界文学史上都有着巨大的影响。
下面就让我们跟随课文感受一下列夫•托尔斯泰这位大师心理描写的文学魅力吧。
二、研读目标
1、桑娜抱回西蒙的两个孩子后“忐忑不安”,请找出具体的语句反复朗读,体会桑娜当时有哪些复杂的心理。
2、桑娜为什么会如此地“忐忑不安”?联系上下文找出桑娜产生种种复杂心理的原因及结果,通过朗诵进一步体会人物品质。
三、学法指导:(忐忑不安怕夫归)
1、课文第9到第11自然段,主要写了桑娜从邻居家抱回孩子后极其矛盾的心情,你能用文中的一个词语来概括吗?(忐忑不安)
2、默读课文第9到第11自然段,思考:桑娜忐忑不安地想了些什么?画出描写桑娜内心活动的语句,体会桑娜当时有哪些复杂的心理。
他会说什么呢?
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
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
如今叫我怎么对他说呢?
(从以上四句话我们不难体会出桑娜当时紧张、担忧、害怕、自责、决断的复杂心理,她担心丈夫会不同意收养两个孤儿,可能会责备她,骂她多管闲事,不关心家庭,给家庭带来困难,她觉得这样做给丈夫增加了压力,觉得很对不起丈夫,她甚至希望丈夫揍她一顿,让丈夫出出气,思来想去她还是觉得没法向丈夫张嘴,该是多么纠结呀。
)
3、在不长的时间里,桑娜就收养孤儿的事情想了很多很多,该怎么读好这些描写心里活动的语句呢?特别要注意其中的感叹号、问好、省略号。
我们来试一试。
4、桑娜为什么会如此的“忐忑不安”?我们再来看这些句子。
⑴“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从中我们不难感受到桑娜内心矛盾的客观原因是桑娜家太穷太苦了,现在再添上两个真是“雪上加霜”啊,从中也体会到桑娜对丈夫的关爱、体贴。
⑵“为什么要把他们抱过来呢?”我们试想一下,如果“不抱”,两个孩子必死无疑,与其何忍?可是“抱”回来,又无疑增加了丈夫的困难。
多么艰难的抉择。
我们再来看桑娜的选择: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
(这里我们真切的感受到桑娜本能地抱回孩子,是穷人的善良本质的驱使。
“她没有想过,家里多了两张嘴,吃饭会更难?自己的孩子会更苦?她和丈夫会更累……她一心想的就是——孩子得活下去,得抱回孩子!这是多么善良的美好品质啊!)
师:现在我们概括一下这部分内容:()怕夫归
四、按照以上方法学习其他部分:
(一)小心翼翼对夫讲
1、分角色朗读课文12——24自然段,注意桑娜的语言、动作和神态,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不敢抬起眼睛看他”,你体会到了什么?
“桑娜脸色苍白,说话吞吞吐吐”,你知道是为什么?
2、课文写桑娜两次“沉默”了,你读懂它的意思了吗?
3、这些描写表现了桑娜的什么品质?
4、课文除了写桑娜,还写到了渔夫,你觉得渔夫是一个怎样的人,从什么地方感受到的?
A 关注渔夫表情的变化。
皱起眉---严肃、忧虑。
B 关注渔夫动作的变化:搔搔后脑勺。
C 抓住“熬”引导学生理解。
5、概括这部分内容:( )对夫讲
(二)欣喜万分给夫看
当看到渔夫和自己的想法不谋而合时,桑娜欣喜万分,将帐子拉开给丈夫看。
课文到这戛然而止,孩子的命运会怎样?桑娜与丈夫又会带领孩子怎样度过一个又一个难关,请同学们展开大胆想象,以《桑娜收养孩子以后……》为题,将故事接着写下去。
注意:
1、情节发展要合理。
2、无论最后发展成什么样,人物性格特点、中心思想都不能有本质变化。
过渡:同学们,本课除了逼真细腻的心理描写外,还有一大亮点就是作家独具匠心的环境描写,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
(三)心惊肉跳盼夫归
1、读课文1--7自然段,画出环境描写的句子,想一想,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做简单的批注。
2、全文没出现一个“穷”字,但我们却分明感受了穷人的穷苦,这都得益于环境描写。
3、朗读环境描写的语句。
五、深化主题
1、本文以“穷人”为题,但有人说桑娜夫妇其实很富有,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2、教师随机出示海明威的名言:贫穷的人往往富于仁慈。
3、通篇课文,除了课题之外,再也找不到一个“穷”字,然而,在字里行间,却处处反映了穷人的贫苦;全文也没有一个赞词,通篇却赞美了穷人美好的品质。
这就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文学巨著的的精妙之处,“功在心理描写”。
本周开始已经进入了冬季,天气渐渐变得冷了起来,请同学们结合自己以往的生活经验,运用本节课学到的这种写作方法对“冷”进行描写。
(温馨提示:全文可不能出现一个“冷”字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