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易传

易传

 1.《彖传》,分上、下两篇,是解释六十四卦卦名、卦义、卦辞的。

彖,就是断的意思,也就是判断,就是要判断每一卦的吉凶。以水天《需》卦为例来:卦辞为:“有孚,光亨贞吉,利涉大川。”《彖传》的解释是:“需,须也(解释卦名),险在前也(解释卦象:上坎)。刚健而不陷,其义不困穷矣(根据卦象下乾上坎解释卦义)。‘需有孚光亨贞吉’,位乎天位,以正中也;‘利涉大川’,往有功也(解释卦辞)。”因为六十四卦分为上下经,所以《彖传》也就分为上、下两篇,即《彖传》上和《彖传》下。《彖传》的断定是根据整个卦象来进行的,所以《系辞上》说:“彖者,言乎象者也。”即按照卦象的组合来探讨吉凶问题。这种解释未必是卦辞的本义,在解释过程中《彖传》往往把占筮性的卦辞加以理性化、条理化,有时还赋予卦辞以新的意义。

《象传》,随上下经分为两篇,即《象》上、《象》下两篇,一共四百五十条。从解释的对象来看,《象》又可分为两部分:大象和小象。大象是释卦象(主要是卦名和卦义)的,小象是释爻象的。例如《蒙》卦的《象传》:“山下出泉,蒙;君子以果行育德(以上是大象)。利用刑人,以正法也(释初六爻辞)。子克家,刚柔接也(释九二爻辞,与六五应)。勿用取女,行不顺也(释六三爻辞,乘阳)。困蒙之吝,独远实也(释六四爻辞,困于阴)。童蒙之吉,顺以巽也(释六五爻辞,顺应九二)。利用御寇,上下顺也(释上九爻辞。以上是小象)。《大象》将六十四卦中的每一卦看做由两个三爻卦构成,用经卦所象征的事物来解释卦象;然后又用“以天道来示人事”的方法用自然现象比附人类社会上的事情。《小象》解释爻辞的方法也很特别,主要是以各爻所处的不同位置来解释,《易传》把不同的爻的位置作了很多规定,各赋予不同的含义,用这些涵义结合爻辞来比拟人事。

3.《文言》,是解释《乾》、《坤》二卦的卦辞和爻辞(“文饰《乾》《坤》两卦之言”)的。《文言》出现了六次“子曰”的字样,所以有人认为是孔子的弟子所作。它的主要内容是讲解乾、坤两卦卦爻辞所蕴涵的关于天地之德以及天地阴阳变化之理、君臣之义、为人处世、安邦治国、修心养性等道理,这些内容深化了《乾》《坤》两卦卦爻辞所表现的思想,也对理解整个《周易》卦爻辞有所帮助。《文言》曰:元者善之长也,亨者嘉之会也,利者义之和也,贞者事之幹也。君子体仁足以长人,嘉会足以合礼,利物足以和义,贞固足以幹事。君子行此四德者,故曰:“乾,元、亨、利、贞。”

4.《系辞》,分上下两篇,相传为文王、周公所作,系于卦爻之下者,是《易经》的通论。关于《系辞》的分章,历来意见不一,通行的有两种分法:其一是分上篇为13章,下篇为11章;其二是分上篇为12章,下篇为12章。《系辞》是对《周易》总的说明,学习《周易》的必读之篇,主要内容是:阐述了《乾》《坤》两卦在《周易》中的地位以及内在的根据,探讨了《周易》起源、形成、作者、成书年代等问题,揭示了《周易》在认识事物规律、预知未来、道德修养、安邦治国、观象制器等方面的作用;另外它还保留了古代原始的占筮方法——大衍筮法,并对其哲学意义作了说明,此外,它还解说了某些卦爻的品格,提出了一套哲学思想及观点,诸如“一阴一阳之谓道”、“天尊地卑”、“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生生之谓易”、“刚柔相推而生变化”等等。这些思想观念及术语,成为中国哲学文化的重要资源。

5.说卦第九

“说”有解说的意思,《说卦》就是系统解说八经卦所象征的事物。《说卦》一般被分为十一章,它主要说明八卦产生过程以及八卦的性质、功用和方位,另外还有八卦所代表的事物。其中八卦的性质以及八卦所代表的基本事物是分析《周易》卦象与筮占应用的基础。另外,这一篇还提出了“观变于阴阳而立卦”、 “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穷理尽性以至于命”等重要思想。对于八卦象征事物的阐述,其主要的原则和方法是类比,取象大都精当,但也有相互矛盾和过于琐碎的地方。  6.《周易•序卦》第十

《易经》六十四卦先后排列,有一定的顺序,《序卦》专门解释其中所蕴含的道理,即事物向正面或向反面转化的朴素辩证法。这一篇专门解释《周易》六十四卦的排列秩序及其客观根据以及所蕴涵的道理。它以“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来说明《乾》《坤》两卦居于《周易》之首的原因,然后又以因果联系、物极必反、相生相成等观点来解释卦与卦之间的关系,处处以社会人事来比附,最后以“物不可以终穷”来解释《未济》为《周易》最后一卦的原因。这一篇解释六十四卦的顺序时体现了《周易》哲学的宇宙论、存在论、方法论、辩证法等思想。当然,《序卦》在解释这种顺序时也有牵强附会之处,这是应该清楚的

 7. 《周易•杂卦》第十一

这是《易传》的最后一篇,之所以叫《杂卦》,有人认为和它所处的位置有关,古时候的音乐最后一章叫作“乱”,这在屈原的作品当中还有保留,而“乱”和“杂”的意思是一样的,所以《易传》的最后一篇就叫作《杂卦》。但更为通行的说法是,这一篇之所以称“杂”,是因为它打乱了六十四卦的顺序,错综杂揉六十四卦,把它们分为三十二对,两两相对,简要地说明卦义。它对六十四卦的排列也是井然有序的,因此,这里的 “杂”并不是杂乱无章,而是一种“错综复杂”的关系。例如:“《乾》刚《坤》柔,《比》乐《师》忧。《临》、《观》之义,或与或求。”从形式上看,它还是一篇形式整饬的韵文。

《易传》作为现存最早、最系统的注释《周易》的著作,它是我们学习、研究《周易》的必读篇目。它从抽象意义上对《周易》作了注释,将作为卜筮用的《周易》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这种宗教巫术性文辞上升到一种哲理化的高度,从而淡化了《周易》的神密性色彩,赋予它一种理性的智慧,因此它的影响和意义都是深远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