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从量词的语法化过程看语言结构的内部调整

从量词的语法化过程看语言结构的内部调整

从量词的语法化过程看语言结构的内部调整安丰存(延边大学外国语学院,吉林延吉133002)[摘要]本文依据量词的产生和发展以及量词的语法化过程,提出语言结构自身具有自我调整的能力。

任何语言变化都必须在语言结构自身的允准下进行,而不是任意的。

量词语法化是在词汇借用、结构类推以及语言成分功能的重新分析的共同作用下实现的。

而这三个方面恰好体现了语言结构的内部调整能力。

[关键词]量词;语法化;结构;强调[中图分类号]H14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7365(2009)04-0056-05零、引言人类语言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其变化动因很多,如受认知能力、语言接触以及语言自身结构特征等方面的驱动等。

但是,无论哪种变化都不能任意改变语言自身的结构,也不能对语言成分任意增加或删减。

语言有自身发展的规律,表现在语言结构自身具有内部调整的能力。

这种内部调整主要表现在:利用原有元素实现新的功能;利用原有结构规范新的结构形式;利用结构位置变化所导致的功能悬空来发展新的功能,即通过语言内部词汇借用、结构类推以及语言成分功能的重新分析等来完成新增成分的/合法化0。

借用、类推及重新分析的本质是相同的,均使用语言自身具有的语言单位或结构形式来实现新的功能。

而这一过程就是某一结构及语言单位的语法化过程。

H eine等(1991)认为语法化潜在着一个非常具体的认知原则,即/利用旧途径表达新功能的原则0。

认知因素对语言演变的影响非常大,但是语言自身的内部调整能力却不容忽视,这也是语言发展变化的内在原因。

无论是认知因素还是语言结构的内部调整都是语法化的具体表象。

语法化必然要涉及到意义的变化,也就是说语法化过程中要有部分语义脱落,即Giv n(1979)所提到的/漂白0(bleaching)或Bybee&Pag liuca (1985)所说的语义/弱化0(w eakening)。

然而H eine等(1991)明确指出,语法化过程不仅有语义脱落,也有语义的增加。

这个新增加的意义是语用意义,它来自语境产生的重新分析(con-tex t-induced r einterpretation)。

量词的语法化过程以及数量结构的变化体现了语言结构的自我调整能力。

这种能力是语言向着经济性方向发展的一种体现。

本文将以量词及数量结构的发展演变为基底,从三个方面论述语言结构的内部调整。

一、利用已有元素实现新的功能利用已有元素实现新的功能是语言结构自我调整的基本方式。

汉语量词的产生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汉语量词的出现不是任意的,而是有其内部原因的。

为什么汉语中会产生量词,目前还没有一个圆满的答案。

本文认为,量词的产生必然要实现为某种功能。

它的出现必然是语言结构内部调整的要求。

通过对量词的历时变化以及句法分布特征的变化的考察,我们发现量词产生的语言内部环境为:一是汉语数词只具有表达数量意义的功能,而不具有回指替代功能;二是汉语的主题化表达习惯,导致了古汉语大量使用名-数主谓结构;三是受不可数名词数量结构的影响,形成了名-数-量的表达结构。

其中最根本的原因是数词不具有回指替代功能,这促成了量词的产生。

由于汉语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量词,导致了数词最终没有发展出回指替代的功能。

这主要体现在句法中。

例如:¹*物理书,我买了三。

º)))你要几个苹果?)))*五。

上面例¹、º表明,数词必须与量词一起使用才能具有回指替代功能。

而其中体现替代功能的是量词,数词只能表达数量意义。

研究发现,汉语量词的产生和发展并不是为了解决表达可数名词的数量意义而出现的。

古汉语可数名词的数量表达是/数-名0结构,如/三马0,充分体现了数量意义。

古汉语名词的数量意义不但可以通过数词与名词之间的限定修饰关系来实现,同时,还可以通过名词与数词建立的主谓结构来表达事物和数量的关系,如/马三0。

但是,通过主谓结构来表达事物的数量概念,名词必须和数词紧密结合。

一旦名词与数词分裂,数词便不能表达相应名词的数量意义。

因为数词本身不具有指代功能,因而无法判断其意义。

类似于/马三0这样的表达,是主题化表达的一种简单形式。

语言的发展必然要表达复杂的概念和意义。

表达概念的名词在前,必然要求表达数量的数词能够与前面的名词指称一致,这就要求数词不但要表达数量意义,还要有回指功能。

这样,必然要通过添加的方式使得数词和另外一个成分结合而体现回指替代功能。

那么添加的成分是什么?添加在何处?研究发现,不可数名词通过单位名词来表达数量是人类语言的共性。

古汉语不可数名词的数量结构也是名词在前,表达数量意义的数词和量词(单位词统称量词)在后,是/名-数-量0结构,如/鬯三卣0。

受不可数名词数量结构的影响,新添加成分必然在/名-数0结构的基础上添加在数词后面。

位置关系得到了解决,但是,新成分能否任意添加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一般认为(李宇明2000;戴庆厦,蒋颖2005)反响型量词(echo classifiers)是量词的雏形,这种用法在汉藏语系的许多语言中存在,古汉语中也能找到例证。

在一般意义上的量词没有出现之前,反响型量词在甲骨文中就开始出现。

所谓的反响型量词就是在数词后通过重复前面名词全部或部分音节而构成的结构,如:/马三马0、/俘人五人0。

数词通过添加反响型量词的方式不但表达了数量意义,同时实现了回指替代的功能。

可见,反响型量词的出现,恰恰是使用语言中已有元素来实现新的句法及语义功能的。

汉语反响型量词只是量词产生发展的一个阶段,这种用法持续的时间并不长,在西周金文中,出现了真正意义的量词。

不过可以肯定,在反响型量词出现以后,数词通过反响型量词实现了回指替代的功能,这种用法固定下来是语言内部的要求,是语言结构内部调整的表现。

在量词的演变过程中,不同的名词使用不同的量词完全是认知因素导致的,但是,使用的量词除了反响型量词,一般选择同范畴内部的词语来充当量词,而不可能重新创造量词。

也就是,量词的选用必须利用语言自身已有的并且符合认知习惯的元素。

例如:»臣十家,鬲百人。

上面例»中的/臣0和/鬲0都是奴隶,但意义不同,/臣0是结婚有妻儿的奴隶,与/家0的概念相通;但是/鬲0是未婚奴隶,与表达单个人的/人0相通。

这样,在数词借助量词实现回指替代功能的同时,还能够更加准确地表达语义。

如果颠倒过来,就不能理会其意义了。

由于量词的出现与相应的名词有语义上的渊源,要么是反响型量词,要么是同范畴词语,在隐喻、推理及泛化(蒋颖2005)等虚化机制下语法化,所以量词还具有替代的功能。

例如:¼三本是不够的。

上面例¼中的量词/本0可以判断出/书0来。

但在现代汉语中,由于/一名多量0和/一量多名0的现象,有些量词的这种替代用法必须结合一定的语境才可以判断出来。

利用已有元素实现新的功能不但体现在量词的产生问题上,而且也体现在量词发展出新的功能上。

二、利用原有结构规范新的结构汉语量词是在数词缺乏回指替代功能的语言内部要求下而产生的。

然而,这种要求只体现在语义的增加上,它不能决定数词以什么样的方式来结合量词。

由于受语言自身结构限制量词出现的位置也不是任意的。

通过对汉语名词数量意义表达的研究发现,汉语可数名词的数量结构是在不可数名词的数量结构的影响下发展而来的。

不可数名词由于事物自身的不可数特点,必须使用其他能够体现数量意义的可数名词来量化,这一点体现出语言的共性。

汉语不可数名词的量化方式是数词结合能够表达数量意义的名词来体现。

古汉语数量结构是名-数-量结构,如/水三碗0。

后来,结构发生了变化,出现了/数-量-名0的结构形式,如/三碗水0,这种结构固定下来,逐渐成为现代汉语数量结构普遍的表达方式。

汉语量词产生之初,不可数名词的数量结构是/名-数-量0结构,在这一结构的影响下,量词自然结合到数词之后。

量词出现的位置不能是任意的,如不能是/名-量-数0结构,必须受已有的不可数名词的数量结构规范。

因此,无论是反响型量词,如/马三马0,还是以后的真正意义上的量词,如/马三匹0,都是在数词后添加量词,与不可数名词的数量结构保持一致。

这由不可数名词数量结构的类推作用所致。

但是,通过比较可以发现,可数名词的量词与不可数名词的量词虽然结构位置相同,但是功能是不同的。

不可数名词的量词只是表达数量意义的,如/水三碗0,而可数名词的量词其功能是回指替代,如/马三匹0。

随着语言的发展,不可数名词的数量结构发生了变化,由/名-数-量0结构开始向/数-量-名0结构转化,如/水三碗0变为/三碗水0。

但是,不可数名词数量结构的变化与可数名词数量结构的变化不是同步的。

可数名词数量结构的变化要晚于不可数名词数量结构的变化。

为什么会出现不同步的现象,原因在于汉语可数名词使用量词最初不是在对名词进行量化这一目的要求下产生的。

正如前文提到的,量词的运用完全是对数词缺乏回指替代功能的一种补充。

但是,不可数名词的数量短语无论出现在不可数名词的前面还是后面,其功能只有一个,就是表达数量。

修饰可数名词的量词在功能上却不相同,它与表达数量无关。

但是,在不可数名词变化的数量结构的规范下,修饰可数名词的数量结构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也由/名-数-量0结构变为/数-量-名0结构,如/马三匹0变为/三匹马0。

这样,就存在一个问题。

我们知道,古汉语可数名词的数量表达结构是/数-名0结构,如/三马0。

但是,在不可数名词数量结构的规范下,使得本不单纯用于表达数量意义的可数名词的数量结构发生了变化。

于是出现了/三马0和/三匹马0两种结构的竞争。

根据贝罗贝(1998)的调查,在汉代数词直接修饰名词的形式,即/数-名0结构仍是最常见的,而/数-量-名0结构也是在汉代刚刚开始出现。

(黄盛璋1961)根据刘世儒(1965)的调查,在南北朝时期,/数-量-名0结构形式成为主流。

由于结构的变化,/三匹马0中的量词/匹0失去了回指替代的功能,在表达可数名词数量意义时毫无用处,造成了冗余。

这是否是真正的冗余?研究表明,虽然数量结构发生了变化,但是修饰可数名词的量词的替代功能用法仍存在,如,/马买了三匹0。

单纯从简洁性来看,/数-名0结构/三马0和/数-量-名0结构/三匹马0这两个结构中, /数-名0结构更经济,应该保留下来。

可这样就需要两套数词表达系统:表达数量意义时,使用/数-名0结构;表达指代意义时,使用/数-量0结构。

这对于整个语言来讲并不经济,也不规范。

因此,/数-量-名0结构保留下来,成为可数名词的数量结构的表达方式。

可见,利用原有结构类推出新的结构,对新结构进行规范,是语言结构内部自我调整的另一个重要表现。

汉语量词的出现是语言为满足自身表达功能的需要进行的内部调整,而量词在句法中的位置同样体现了语言内部自我调整的能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