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市近期花卉产业发展规划
目录
一、规划背景和依据
( 一) 规划的背景
( 二) 规划依据
二、产业现状
( 一) 花卉产业发展势头强劲
( 二) 产业发展的优势条件和机遇
( 三) 面临挑战和制约因素
三、发展思路、规划原则及发展目标
( 一) 发展思路
( 二) 规划原则
( 三) 发展目标
四、优势区域布局
( 一) 市场、物流、贸易加工中心产业带
( 二) 东南部鲜切花、苗木等花卉优势生产区
( 三) 东北部鲜切花、种球、种苗花卉优势生产区( 四) 西北部加工源花卉优势生产区
五、重点建设项目
( 一) 鲜切花交易中心市场建设
( 二) 空港经济区花卉物流、加工中心
( 三) 花卉产业园区建设
( 四) 优势产区配套基础设施建设
( 五) 科技研发能力建设
( 六) 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六、综合效益分析
( 一) 经济效益
( 二) 社会效益
( 三) 生态环境效益
七、主要对策措施
( 一) 提高认识, 加强领导
( 二) 加大投入力度, 增强产业发展后劲
( 三) 制定相关优惠政策, 进一步改进投资环境( 四) 提高集约化、组织化生产能力
( 五) 实施项目带动, 促进高效规模发展
( 六) 建立完善服务体系, 推进产业化进程
( 七) 加强标准化技术培训, 提高科技贡献率
昆明市”十二五”花卉产业发展规划
( — )
一、规划背景和依据
( 一) 规划的背景
昆明花卉种植源远流长, 鲜切花生产起始于滇池沿岸,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 主要在呈贡县, 多为小规模零星种植。
1994年省政府在昆明呈贡召开了第一次花卉生产现场会, 提出把花卉生产, 特别是鲜切花生产作为新兴产业来抓。
昆明市委、市政府把花卉产业列为十大生产基地加强建设, 我市花卉产业得到迅速发展。
”十五”以来, 鲜切花生产由呈贡、官渡两地逐步向晋宁、嵩明、宜良、西山、安宁等县区扩展, 种植结构逐步形成鲜切花、盆景盆花、种球种苗、绿化苗木、观赏植物等多位一体的发展格局, 花卉企业涉及生产、销售、流通、服务等各个领域。
为进一步提升昆明花卉产业整体规模效益, 推进4210工程建设, 促进”云花”产业二次腾飞。
根据《昆明市都市型现代农业规划》和《市政府关于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的意见》的要求, 结合昆明气候特点、区位优势、产业基础、交通条件和全国鲜切花市场交易中心地位的进一步巩固, 突破发展模式, 把昆明建成带动全省、辐射全国、面向全球, 集生产、销售、加工、物流、花卉贸易、科技研发、人才培养、花卉博览、休闲
度假、旅游观光于一体的亚洲花都, 建成全国乃至亚洲最大的鲜切花生产基地、鲜切花出口基地, 建成亚洲最大的鲜切花现代物流集散中心、信息服务价格指导中心、新技术新产品研发中心、花卉博览会展中心。
进一步确立昆明鲜切花在亚洲市场的主体地位。
提出本规划, 规划年限为—。
( 二) 规划依据
1、《云南省花卉产业发展规划与研究》 -2020)
2、《滇中地区花卉产业发展规划》( -2020)
3、《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花卉产业发展的意见》( 云政发〔1998〕117号)
4、《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花卉产业升级的意见》( 云政发〔〕152号)
5、《云南省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 - )
6、《昆明市都市型现代农业规划》( -2020)
7、《昆明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的意见》昆政发〔〕13号)
8、中共昆明市委、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昆明市”一湖两江”流域水环境治理”四全”工作行动计划》的通知。
二、产业现状
( 一) 花卉产业发展势头强劲
1、种植面积、产量、产值快速增长。
昆明是世界上最适宜发展花卉的地区之一。
”十一五”期间, 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 紧紧围绕实现花卉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富民和出口创汇三大目标, 把
提升壮大产业规模、增加经济总量、打造品牌效益作为三大重点, 加大结构调整力度, 优化生产布局, 转变增长方式, 坚持科技创新, 实施重点突破, 全面提高花卉产业的整体素质和经济社会效益, 我市花卉在国内外市场竞争力逐步增强, 市场占有份额不断增加, 出口总量大幅上升。
全市花卉园艺种植面积达15.5万亩, 鲜切花产量达42.7亿枝, 生产产值达26.8亿元, 面积、产量、生产产值分别占全省的66%、76%、73%, 分别比”十五”末增68.4%、41.3%、99.4%。
平均每年增长17.1%、10.32%、24.85%。
花卉出口额占全省58.3%。
2、全国鲜切花市场交易中心地位不断巩固。
斗南花卉交易市场和昆明国际花卉拍卖交易中心日均鲜切花交易量达1169万枝, 比”十五”末增长228%, 占云南省的79%, 占全国鲜切花交易的38.7%, 昆明成为全国规模最大的鲜切花生产基地和最具影响力的鲜切花集散中心及价格指导中心主体地位进一步巩固。
”斗南花卉”已成为中国花卉行业的驰名品牌, 以昆明为主的云南鲜切花产量至今已经连续位居全国第一。
鲜切花在国内70余个大中城市的市场占有率已超过70%, 出口已涵盖亚洲、欧洲、美洲、大洋洲的35个国家和地区, 国际市场份额逐年增长, 昆明鲜切花出口位于全国花卉出口前列, 日本、韩国、新加坡等亚洲市场占有率逐步扩大, 在香港市场占有份额40%以上, 美国、英国、法国、德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荷兰等欧美发达国家市场进一步得到开拓。
3、花卉科技研发创新能力不断提升。
近年来, 省农科院花卉研究所和相关科研单位及企业选育出月季、香石竹、非洲菊等37个
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 位居全国首位, 并从国内外收集了大批种质资源, 蔷薇野生资源152份, 切花月季栽培品种269个, 培育香石竹栽培品种143个, 非洲菊栽培品种54个, 百合野生种( 变种) 16个, 栽培品种112个, 并建立了资源圃。
在育种技术方面, 除了采用常规的杂交育种外, 还进行了辐射育种和分子生物学等多种育种技术, 花卉科技研发和自主知识产权品种全国领先。
4、配套服务体系日趋完善。
在政府及各有关部门的正确引导扶持下, 花卉企业, 花农合作组织也迅速成长壮大, 全市涉及花卉生产、营销、市场、物流、包装、运输、加工等各类相关企业达200家( 已注册140家) , 花卉合作组织40多个, 如锦苑、杨月季、满天星、海宇、辉记、云花、云科、维生、芊卉、英茂、斗南花卉以及晋宁县中和乡花卉协会、芙蓉、兴隆、飞燕、阿子营花卉协会等, 这些企业和合作组织, 不但是昆明花卉产业的中坚力量, 也是产业升级发展的重要基础, 对花卉产业化、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组织化发展和促进农民增收起着重要的辐射带动作用。
在产业分工上基本形成产销连动、批发拍卖、科技研发、信息网络、物流运输等社会化服务体系。
当前, 在我市各类花卉企业中, 年销售万元以上, 有自主出口权, 设施装备较好, 具有一定产品研发能力的骨干企业有20多家, 年出口量约占全市的60%。
花卉产业的发展稳定增加了农民的经济收入, 进一步促进农村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也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 二) 产业发展的优势条件和机遇
1、优势条件
( 1) 省、市委和政府高度重视。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 省委、省政府提出大力发展花卉等特色产业, 并先后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强花卉出口工作的意见》、《关于促进花卉产业升级的意见》等一系列鼓励花卉发展的政策措施。
昆明市委、市政府把花卉作为农业的
支柱产业来发展, 提出在花卉产业上要实现新的突破, 并在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加大投入力度和政策引导, 为花卉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及产业升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2) 区位优势明显。
当今世界花卉三大种植中心分别是中国云南、非洲中部的肯尼亚和中南美洲的哥伦比亚。
昆明是中国最大的鲜切花生产基地和交易集散中心, 是云南省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城市、是连接省内外和国内外的交通枢纽, 是面向东南亚、南亚国家开放前沿的桥头堡。
正在修建的昆明国家门户枢纽机场, 仅次于北京、上海、广州, 并列为全国第二, 随着泛亚铁路和昆曼公路的打通, 昆明的区位优势将进一步凸现。
( 3) 气候资源独特。
气候资源优势是昆明发展花卉产业的最大优势, 昆明气候温和, 年平均气温15.1o C,全年无霜期240天以上, 高海拔、低纬度, 紫外线强, 昼夜温差大, 是世界上最适宜生产优质花卉的重点地区之一。
( 4) 科技支撑雄厚。
昆明区域内集中了中央、省驻昆的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 如云南农大、云南省农科院、中科院植物研究所、云南大学、昆明学院、昆明市农科院等, 技术力量雄厚, 科技研发能力强, 是昆明花卉产业发展最有力的技术支撑。
2、发展机遇
( 1) 全球花卉生产大转移的机遇。
花卉是劳动密集型产业, 由于土地资源限制和生产成本高昂, 发达国家生产萎缩, 种植逐步向发展中国家转移, 而全球消费市场年均以10-20%的速度增长, 特别是欧盟、美国、日本三大消费中心, 年消费占世界花卉消费总额多亿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