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_系统评价方法
系统评价工作的 系统评价工作的困难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要有以下两项:
1. 1. 有的指标难以数量化;
2. 2. 不同指标可能存在矛盾,方案之间各有所长而难
取舍。
5.2 综合评价方法
5.2.1 关联矩阵法(决策矩阵法) 设有: A1,A2,…,Am是评价对象的m个方案; X1,X2,…,Xn是方案的n个评价指标;
W1,W2,…,Wn是n个评价指标的权重;
例:根据如下关联矩阵表进行方案评价
方案 \ 指标 X1(经济性) X2(实用性) X3(先进性) Vi(加权和)
0.5 2 3 3
0.2 4 3 3
0.3 5 4 3
A1 A2 A3
3.3 3.3 3.0
从计算知,方案1和2 具有最大的益损期望值,此时, 计算另一指标,即期望值与下界差有:D(A1)= 1.3, D(A2)= 0.3, D(A3)=0, 故取A2为最优方案。
因此,n阶判断矩阵只需要对 n(n-1)/2
个元素给出数值。
三、 层次单排序与一致性检验 层次单排序:根据判断矩阵计算对于上
一层某因素而言,本层次与之有联系的因 素的重要性的权值。
进行层次单排序时要解方程: BW= λmaxW 其中:B为判断矩阵; λmax为B的最大特征根;
W为对应于λmax的正规化特征向量,W的各
这里所指的系统价值是指系统的效果或目标的达成度。一 般说来,价值问题有如下两方面的特点:
① 相对性。由于系统总是存在于一定的环境条件下,而价值
概念也只有在一定的条件下才有意义,也就是说价值都是相对 的。例如一杯水和一堆金子哪个有价值。
② 可分性。系统价值包括许多的组成要素,即价值要素,在
系统评价时,往往要将系统的价值进行多个方面的衡量与评价,
评价结果如下表:
5-7
最后,综合评价结果如下,由结果知A2方案最优。
5-8
5.3 层次分析法
5.3.1 概述
层次分析法(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简称AHP,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由美国运筹学家托 马斯· 塞蒂(T.L.Saaty)正式提出。它是一种定性和 定量相结合的、系统化、层次化的分析方法。由于它
Vi1,Vi2,…,Vin是第i 个方案Ai的关于Xj
指标(j=1,…,n)的评定量。
相应的关联矩阵表为:
5-1
如果最大的综合评价值(益损期望值)
有两个以上,可以再比较一个指标:期望 值与下界差。 D(Ai)=Vi-min(Vi j) 在具有相同最大期望值的方案中选取 其D(A)值最偏向于所有方案的D(A) 值的中值的方案为好。(经验方法)
五项评价指标: 1)期望利润;2)产品成品率;3)市场占有率; 4)投资费用;5)产品外观。
根据专家预测,各方案实施时各指标的
预测值如下表所示:
5-2
评价过程:首先用逐对,比较法求指标的权重
5-3
然后,由评价主体确定评价尺度
5-4
对各个方案进行综合评定:
5-5
V2>V1>V3,故A2≻ A1 ≻ A3 ( “≻” 表示“优 于”)
过查表确定:
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检验:
1阶和2阶判断矩阵是完全一致的,不需要检验。
阶数大于2时,用随机一致性比例(CR)检验:
CR = CI / RI
当CR<0.1时,判断矩阵具有满意的一致性。
具有满意的一致性表明,判断矩阵在构造时各因素
相互间的重要性是合理的。 CR≥0.1时 ,要对判断矩
阵进行调整(重新构造)。
特征向量(即权重)W=[0.106,0.634,0.261]T
(4)计算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根λmax
1 1 / 5 1 / 3 0.106 0.320 AW 5 1 3 0.634 1.941 3 1 / 3 1 0.261 0.785
5.3.3 层次单排序中权重W和λmax的计算方法 一、 和积法
步骤(1):将判断矩阵每一列正规化
bij
bij
b
k 1
n
, i , j 1,2,..., n
kj
步骤(2):每一列经正规化后的判断矩阵按行相加
Wi bij , i 1,2,..., n
j 1
n
步骤(3):对向量W=[W1,W2,…,Wn]T正规化
五、层次总排序的 一致性检验
同样用CR指标检验,但其计算方法如下: 层次总排序的一致性指标:CI=Σ(aiCIi)
CIi为相对于上层第i因素而构建的当前B层次的判
断矩阵的一致性指标,ai 为该第i因素的权重;
层次总排序的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RI=Σ(aiRIi )
RIi为相对于上层第i因素而构建的当前B层次的判
bi j=1,表示Bi与Bj一样重要; bi j=3,表示Bi比Bj重要一点(稍微重要); bi j=5,表示Bi比Bj重要(明显重要);
bi j=7,表示Bi比Bj重要得多(强烈重要);
bi j=9,表示Bi比Bj极端重要(绝对重要)。
它们之间的数2,4,6,8及倒数具有类似意义。
显然,任何判断矩阵都应满足: bi i=1 =1,2,…,n) 且 bi j=1/bj i (i, j
(1)判断矩阵A-C(相对于总目标而言,各准则之 间的相对重要性) 用和积法解
四、 层次总排序
层次总排序:利用同一层次中所有层 次单排序的结果,计算针对上一层而言,
本层次所有因素重要性的权值。
层次总排序要在该层因素的所有单排序做完 后进行。对于第二层因素,因其上层只有一个 因素,故其层次单排序即为层次总排序。
设上一层所有因素A1,A2,…,Am的总排序已完成(得 权重为a1,…,an),与Ai对应的本层因素B1,B2,…, Bn的 单排序结果为bi1,bi2,…,bin,则本层的层次总排序为:
诸如景色、费用和居住、饮食、旅途条件等一些准则 去反复比较这3个候选地点.
首先,你会确定这些准则在你的心目中各占多大比重,如果你 经济宽绰、醉心旅游,自然分别看重景色条件,而平素俭朴或 手头拮据的人则会优先考虑费用,中老年旅游者还会对居住、 饮食等条件寄以较大关注。 其次,你会就每一个准则将3个地点进行对比,譬如A景色最好, B次之;B费用最低,C次之;C居住等条件较好等等。 最后,你要将这两个层次的比较判断进行综合,在A、B、C中 确定哪个作为最佳地点。
在处理复杂的决策问题上的实用性和有效性,很快在
世界范围得到重视。它的应用已遍及经济计划和管理、 能源政策和分配、行为科学、军事指挥、运输、农业、 教育、人才、医疗和环境等领域。
层次分析法的基本思路与人对一个复杂的决策问题的思 维、判断过程大体上是一样的。 不妨用假期旅游为例:假如有3个旅游胜地A、B、C供你 选择,你会根据:
基本原理 建立多要素、多层次的评价系统:
5-3
5-4
5.3.2 层次分析法的步骤
层次分析法(AHP)分析问题的步骤:
(1)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2)从第二层元素开始构造判断矩阵;
(3)层次单排序(包括单排序的一致性检验);
(4)层次总排序(包括总排序的一致性检验);
(5)重复第3、4步骤,直到最低层总排序完毕。
这需要对系统的价值作合理有效地划分。
效用:评价主体对于某种利益和损失所持
有的自己独到的感觉和反应。
5-1
系统评价问题的六要素(5W1H): 1. 评价对象(What) 2. 评价主体(Who)
3. 评价目的(Why)
4. 评价时期(When) 1)初期评价 2)期中评价 3)期末评价 4)跟踪评价 5. 评价地点(Where)
断矩阵的随机一致性指标。
层次总排序的随机一致性比例:CR=CI / RI
当总排序CR≤0.1时(注意:与单排序
CR<0.1的判断标准不同),层次总排序的计算
结果具有满意的一致性。
如果总排序CR>0.1, 不满足一致性要求,要 重新构造当前层相对于上层各因素的所有判断矩 阵,进行层次单排序并验证一致性,再重新进行 总排序和一致性检验。
(2)按行相加 W1=0.111+0.130+0.077=0.318 W2=0.556+0.652+0.692=1.90 W3=0.333+0.217+0.231=0.781 得到向量W=[0.318,0.190,0.781]T
(3)将向量W=[0.317,0.190,0.781]T正规化 ΣWj=0.317+0.190+0.781=2.998 W1=W1/ ΣWj= 0.317/2.998=0.106 W2=W2/ ΣWj= 0.190/2.998=0.634 W3=W3/ ΣWj= 0.781/2.998=0.261
一、逐对,比较法
是确定评价指标权重的简便方法之一。 基本做法是:对各个方案的评价指标进行逐
对比较,对相对重要的指标给予较高得分,据
此得到评价指标权重。
例5-1 某企业为生产某产品制定三个生产方案:
A1:自行设计一条新的生产线;
A2:从国外引进一条自动化生产线;
A3:在原有设备的基础上改装一条生产线。
Wi
Wi
W
j 1
n
, i 1,2,..., n
j
所得结果W为单排序结果,即各因素的权重向量。 步骤(4):计算判断矩阵最大特征根λmax
max
( AW )i nWi i 1
n
注:A为判断矩阵,下标 i 代表向量的第 i 分量。
例:用和积法计算下述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根及 其对应的特征向量。
建模讲解
一、 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最高层 中间层
最底层
完全层次关系:某个因素与下一层次所有 因素都有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