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刻历史玺印的产生和它在古代的用途一、玺印的产生(一)商代已具备了产生玺印的物质、技术条件,但尚无使用玺印的社会要求。
目前所能见到的最古老的印章,是战国古你(秦以前的印章统称古你―“你”即后世的“玺”字),多是用铜、锡、铅的合金(间有用银)铸成的。
印文奇古,有的已无法认识。
古你的产生需要三方面的条件:一要有较完善的文字作前提;二要有熟练的刻字技巧;三要有较高的冶炼、铸造技术。
就这三点而论,商代已具备了。
从文字和契刻技巧来看,甲骨文不但比较完善,契刻技法娴熟,而且文字结构和章法,也显示出较高的艺术水平。
从冶炼、铸造工艺来看,商代的青铜器制造技术已达高峰,著名的“司母戊”鼎是其代表作。
北京尊古斋有三方类似玺印的“古物”(据说出土于殷墟,详细来源不明),青铜质,有环钮,朱文。
甲骨文、司母戊鼎和三方类似玺印的“古物”,说明商代已具备产生玺印的物质、技术条件,但类似玺印的商代遗物极少发现,这说明商代社会生活或许还没有使用玺印的需求,玺印尚未产生或没有广泛使用。
(二)春秋时期随着经济、政治的发展,玺印应运而生从历史记载来看。
《左传·襄公二十九年》载:“季武子取卞,使公冶问玺书,追而与之。
”襄公二十九年为春秋中期。
一般认为玺印产生于春秋时期,战国时普遍使用。
鲁迅先生曾说:“尝闻艺术来源于致用”(《蜕完印存代序}) )。
作为实用艺术的玺印,必然是适应社会生产与生活的需要而产生,而发展的。
它所以会产生于春秋时期,主要由于: 1 ,适应商业发展的需要。
随着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商代已出现了商业,但还不够发达。
春秋时,商业在各诸侯国间广泛发展起来。
随着商业的发展、物资交流频繁,需要一种类似符节的信物作为转运和存放货物的凭证,于是玺印应运而生。
《周礼,地官·掌节》中说:“货贿用玺节”。
注释说:“玺节者,今之印章也。
”可以说玺节是古代允许经商的凭证。
2 .适应政治制度变化的需要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力征,战争频繁,宗族制逐渐破坏,家族制逐渐兴起。
君臣之间的关系不再以氏族血缘关系为基础,任命官吏需要授予一种行使权力的信物,玺印的产生又增加的新的社会需要。
(三)玺印是由“符节”和“母范”演化而来一种实用艺术的产生,经过长期的演化过程。
观察历史文物,玺印可能是由“符节”和“母范”演化而来。
上文提到的三方类似玺印的古物,可能就是这一演化过程中的产物。
至战国时,齐国的陶文绝大多数是用“字范”直接压印出来的。
二、古代玺印的用途(一)在商业上的用途 1 .是古代允许经商及商品出入的凭证。
《周礼·地官·司市》:“凡通货贿,以玺节出入之。
”注释:“玺节印章如今斗检封矣,使人执之以通商”。
用现代话说,玺节既是古代的“营业执照”,又是“商品出口证”。
2 .检封货物,以保证安全转运。
汉代刘熙在《释名·释契书》第十九中说:“玺,徙也,封物使可转徙,而不可发也。
”3 .封存货物,以待买者。
《周礼·秋官·职金》:“辨物之微(mei ,同“美,' )恶与其数量,揭(jie ,作为标志或指示的木桩)而玺之。
”意思是说:货物检验后,用玺印封起来,并将其数量和质量写在木牌上。
“以待不时而买者”(《周礼·地官·泉衬》)。
看来“揭”的作用有三:一是作为封存货物的标志;二是起到广告牌的作用;三是作为提取货物的凭证。
(二)在政治生活中的用途 1 .官吏佩带身上,作为行使权力的凭证自战国以来,历代王朝任命官吏必授玺印,作为行使职权的凭证,其作用在秦以前类似现代的工作证,后来变得类似现代的军衔了。
秦以前无统一印制,“人臣皆以玺玉为印,龙虎为钮。
”(唐·宋佑《通典》),比较自由。
秦灭六国后,少府设“符节令皿”,专门掌管玺印,并严格规定天子之印称“玺”,其材用玉,其他人只能称印,用铜材,从此开始以印式、印材、称谓作为区分官职高低的标志。
但绝不能由此引出:“印之始先于印章者,始于秦也”的结论。
关于称谓的规定:皇帝、皇后、诸侯王之印称“玺”;列侯、乡亭侯、将军、部属、郡邑令长称“印”;列将军之印称“章”。
关于印材的规定:皇帝之玺用玉;王公侯用金;禄位二千石用银,千石以下用铜。
关于印钮的规定:皇帝、皇后用璃虎钮;诸侯王用驼钮;列侯及中二千石用龟钮,千石至二百石以上皆鼻钮。
至明清又规定各种印用何种书体。
明代规定王玺、王府之宝用玉筋篆;将军印用柳叶篆或璃鼎文,其它官员用九叠篆或八叠篆。
清则规定皇帝玉玺用玉筋篆;其他官员用尚方大篆(九叠篆)或小篆,具附满文。
2 .用来铃盖“封泥”古代文书多写在竹木简犊上,为防止传递中别人拆看,不但用绳捆扎起来,还在绳结上放一丸软泥,铃盖上印章,称为“封泥”或“泥封”,其作用类似现代的火漆或铅封。
篆刻文化篆刻是书法和雕刻相结合的工艺美术。
由于印文主要用篆书,工艺流程又是先写后刻,故称“篆刻”。
其成品的功用在于“盖印”,故又称“玺印”或“印章”。
专门研究这方面的学问,称为“篆刻学”或“印学”。
篆刻是一门古老的民族艺术,经过两千多年印人的创造和发展,使之不仅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而且有极高的艺术欣赏价值。
它是我国传统艺术宝库中的瑰宝,而且走出国门,在日本和东南亚各国广为流传.成为国际性的文化艺术形式。
今天随着精神文明建设的开展,篆刻艺术越来越为广大群众所喜爱,篆刻活动已成为群众艺术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篆刻艺术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论书法与篆刻艺术书法艺术和篆刻艺术都是我国璀璨夺目的艺术之林中的不朽瑰宝。
这一点毋庸置疑如若在这两个艺术领域里畅游一番,便会有许多新奇的发现。
一方面,书法与篆刻在其各自的发展历史中通过各自的载体将中华几千年的悠久文化加以传承,在体现艺术美的道路上殊途同归。
另一方面,两者又因彼此所涵内容的差异而展现各自的异彩。
既然同为艺术,书法与篆刻便拥有很多共性。
这种共性又因为文字这一共同的载体而愈发强烈起来。
从以下三个方面可一窥其斑。
一书法与篆刻的发展历史密不可分。
书法艺术的发展同中华民族文字的发展紧密相关。
因为书法本身就是以文字为素材且按照形式美的法则进行再创造的一门奇特艺术,随着文字从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行书发展到草书,以致从繁体字发展至现在的简体字,书法的体式也不断被加以创新。
篆刻艺术同样离不开文字。
作为一门在方寸之间展示万千气象的艺术,文字可谓是其最重要的组成元素了。
篆书所用的文字一般有甲骨文、金文、小篆与缪篆等。
古人曾这样强调文字在篆刻艺术中的地位“篆印必先习篆,以求篆体之笔法,得笔法则得字法而章法随之。
”“治印者必先识篆书,不然尺幅之中尚未能平稳,况方寸之间乎?其欲求妥贴者难矣。
”由此可见,文字对于篆刻而言的重要性.尽管两者的发展历史均与文字的发展史有关, 书法艺术的发展与文字的发展是同步的,而篆刻艺术却停留在了篆书这一关节上,所采用的文字并未如影随形地同文字的沿革发展下去。
二书法与篆刻是实用性与艺术性的统一不管哪一种艺术都来自于现实生活,都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是人类在长期的实践生活中的智慧结晶。
从这一点来说,书法艺术和篆刻艺术均是有其实用性的。
书法除了在著书立说传播文明中起到不可或缺的媒介作用外,还在人们之间的通信、书写牌匾、题诗作画、撰写碑铭、楹联、商标广告等领域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而篆刻艺术则有着凭信、检封、佩带、标记、烙印、殉葬等等作用。
其中凭信是最重要的用途之一。
汉刘熙在其所著的《释名-释书契》中说“玺,徙也,封物可使转徙而不可发也;印,信也,所以封物为信验也。
亦言因也,封物相因付也。
”《后汉书》中《祭祀志》也说“自五帝始有书契,至于三王,俗化雕文,诈伪渐兴,始有印玺,以检奸萌。
”这种凭信的用途,上至皇帝下达平民,只不过印章的名称有玺、印、章、宝、朱记、关防、戳记之别罢。
三书法与篆刻和作者本人的文化修养密切相关。
古语云“字如其人,印如其人,文如其人”这话一点不假。
在书法艺术和篆刻艺术领域里,每一种风格的形成,都基于作者的审美爱好,决定于作者的气质品格,思想感情,才能学识与文化修养。
在书法创作中,作者的情感是创作的灵魂,以情感主运笔墨,以心性驱使运笔融情入笔的结果使得生动的线条形象和深刻的意蕴跃然纸上。
其实两者的区别也是很明显的。
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看工具与材料。
笔墨纸砚是书法艺术最基本的工具与材料,人称文房四宝。
即“笔墨纸砚”。
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它们本身也成了一种文化。
而篆刻艺术所用的工具主要有刻刀印床印材印泥印规毛笔写印稿纸拓印纸砂纸板等其中刻刀是治印必需的工具一般有平口刀斜口刀和平底刀印床则有木质和金属质地两种印材很多,常见的有青田石寿山石昌化石数种。
两者,一个是软的毛笔,一个是硬的刻刀,而表现出的美和趣味又迥异。
这就是构成它们各自不同艺术特点的主要因素。
其次看用途,书法在楹联牌匾商标广告等领域都可一展风采在旅游胜地名山大川文人雅士题诗作赋往往会为景点增色不少。
篆刻艺术的应用范围不太大,主要起一种凭信作用印章的使用在春秋战国时已很普及,先秦和秦汉的印章多用作封发物件,简牍之用。
篆刻章法的形式构成美篆刻是篆书和雕刻相结合的艺术,篆书是这一艺术的形式母体它包括甲骨文金文籀文权量诏版瓦当文鸟虫篆九叠文等各种大篆小篆书体。
形体多变,流派繁多,它们的构成与风格影响着篆刻的形式构成和美感。
篆刻艺术美包含其书法美刀法美和章法美。
而书法美刀法美又主要是通过美的章法来展现。
章法决定篆刻作品的整体效果。
章法构成中的点线面朱白等形式元素,必须按照一定的规律组织起来才会具有一定的美感。
所谓“章法”,也称“经营位置”根据入印文字和印面形状进行整体形式构成的艺术处理方法,是篆刻欣赏的主要内容。
篆刻章法贵在气势情韵,讲究首尾相应,欹正相生,回互偃仰,轻重虚实,新颖独特,天然妙成。
古人总结篆刻章法计有均布法疏密法轻重法方圆法欹正法俯仰法屈伸法增减法向背法纵横法等。
其实还不止这些尽管其形式构成变化无穷,但万变不离其宗,其变化离不开整齐一律对称均衡对比调和比例节奏韵律多样统一这几种形式美法则的灵活运用。
篆刻中“多样”体现了事物个性的千差万别,“统一”体现了事物的共性或整体性。
多样寓于统一之中,在整体中求局部变化,局部变化服从整体统一使变化与统一。
局部与整体有机结合,相辅相成。
篆刻章法运用这一美学原理处理构图中的虚与实方与圆曲与直粗与细长与短纵与横刚与柔巧与拙藏与露等对立统一矛盾,使作品给人生动活泼新鲜强烈丰富多彩的美感。
汉字笔画线条有方有圆,成功的篆刻章法多是方中有圆,圆中有方,方圆兼备,使印面构图既平正庄重,又有柔姿异态。
印中线条运用直中有曲,曲中有直,直曲相济。
直以强其骨,曲以丰其韵多样化的线条,更富装饰性。
且只有在粗中有细,细中有粗,粗细结合的对比中,方显示变化之美及其节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