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社会不和谐现象——碰瓷

论社会不和谐现象——碰瓷

和谐中的不和谐
摘要:和谐中我们依旧窥探到了不和谐的身影,碰瓷事件、老人摔倒讹人事件给我们带来了更加深刻的深思,诚信危机再次被摆推上了高峰,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应该更加冷静,并为小朋友树立一个良好的形象,让他们依旧相信爱在人间。

关键词:不和谐社会、碰瓷、道德、诚信、榜样
随着科技水平的发展和时间的推移,我们的生活有了很大的提高和改善,但是由于人类的素质良莠不齐,还是会出现很多的不和谐现象。

和谐的社会是生态、社会和心灵的统一,社会不和谐表现为矛盾、冲突、斗争,甚至是你死我活的战争。

社会不和谐的表层原因主要是自然灾害、社会贫困和人口膨胀,它的深层根源是人的欲望、畏惧和异化。

存在的人就是有欲望的人,就是心存畏惧的人,欲望和畏惧始终是人的存在状态。

和谐是自然与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要求,是世界的本来面目。

而具体审视中国社会目前所存在一些不和谐因素,则能更加清楚地看出中共作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决策的深谋远虑。

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我们社会上的一些不和谐现象。

碰瓷
“碰瓷”现象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演化。

尤其是进入到21世纪以来,它的花样不断地翻新。

一般用“碰瓷”手法的人,均具有吸引路人驻足、与陌生人攀谈的本领。

这种招术的表现手法有很多,其中使用的较多的应当算是“拾金平分”,此外还有“你轧我脚了”、“你剐了我的车”、“你把我撞倒了”等等。

现代的“碰瓷”已呈现团伙作案的趋势,甚至在一些大城市出现了以此谋生的人,叫“职业碰瓷党”。

而作案工具也已经发生了改变,由破瓷碗改成了假手表、手机以及废旧的手提电脑甚至自个儿躺倒车底下。

而且团伙作案性质更加恶劣,如敲诈不成,马上会对事主进行殴打或转化成抢劫、抢夺,严重地侵犯公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做了好事反被讹路遇老人扶不扶
现在有这样一个问卷调查:路遇老人扶不扶?
人们的观点有如下几种:
1、以前可能会去,但是现在看了太多的报道,所以不敢去了。

2、在保护自己的情况下,还是要伸个援手的。

3、可能会扶,但是应该是在有其他人的见证下吧。

4、坚决不扶。

当记者问一群小朋友时,有个小朋友是这样说的:“我会找人来扶。

”记者接着问:“为什么要找别人来扶?”小朋友的回答是:“还是找警察叔叔来扶比较好。

我们懒得赔钱。

”听到这样的回答,我觉得我们应该反思了吧。

其实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手机腾讯网对139010人进行过一项调查,其中80.4%的受访者表示自己在持续关注与扶老人有关的新闻,20.2%的受访者承认在自己身边有过老人倒地而得不到帮助的事情发生。

87.4%的受访者表示“扶老人”的道德焦虑在当前社会普遍存在,84.9%的受访者坦言自己就存在“扶老人”的道德焦虑,扶不扶老人很纠结。

近年来,老人摔倒讹人事件频出。

大家纷纷感慨:“扶个老人的成本好高啊?”对待老人摔倒,究竟是扶还是不扶呢?真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10月30日下午放学后,河浦中学高三级的小文(化名)和小玲(化名),在学校附近一条小路看到一名骑电动车路过的老人连人带车摔倒在地。

眼看老人遇险,两名学生冲过去将其扶起,并将身上有酒气的老人搀扶回家。

没料到,第二天,老人亲属却找到学校,指责两名中学生肇事在先,要求赔偿。

一名当事学生家长先行垫付了老人1200多元的医疗检查费用。

两名当事学生深觉委屈和不平,遂将此事发帖到网上,以证清白。

在短短4天时间,网上点击率超过1万人次。

同时两名当事学生也向当地警方报案。

当地的玉新派出所、玉新街道燎原村治保会对此甚为重视,进行多番取证调查,最终确认“老人摔倒并非两名学生肇事所致”,使事情真相得以大白。

11月13日,老人亲属登门向两名学生及其家长、所在中学道歉并致谢,且退还先前学生家长垫付的医疗费,双方达成和解。

四川达州9岁男孩小华 (化名)和两个小朋友在楼下玩耍,看见一个老太摔倒便上前去扶,不料老太却说是三个孩子将自己撞倒的,赖上了家长。

老太痊愈后甚至住到了小华家中,要求赔偿医药费。

但家长江先生坚信孩子没有说谎,他
拒绝了三个孩子共支付7500元医药费的司法调解建议,以敲诈勒索为名报警。

警方对“三小孩扶起摔倒老太婆,反被诬陷索赔”事件进行了全面调查。

调查表明,伤者蒋某某是自己摔倒,并非由三个小孩推倒(有3名目击证人证实)。

综合调查相关情况,蒋某某、龚某某(蒋某某的儿子)的行为属于敲诈勒索行为。

警方决定对蒋某某给予行政拘留7日的处罚,因违法人员蒋某某已满70周岁。

依法决定不予执行,同时对龚某某给予行政拘留10日,并处罚款500元的处罚。

老人摔倒讹人事件频繁发生的背后是生活窘迫还是道德缺失?到底怎样才能减少这样的事情发生?频繁出现老人讹人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道德沦丧令人心寒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中国传统的道德观念告诉我们:人性本善,助人为乐乃快乐之本!做好事者,理应得到肯定和赞赏。

救人本是很轻松、很快乐的事,可扶起摔倒的老人,却是如此得沉重。

这个社会现象折射出这个社会的浮躁道德的沦丧问题,着实令国人悲哀。

或许我们会为旁观者的冷漠,对于这种举手之劳的帮助都是无动于衷而感到悲凉之外,更多的确实折射出现在人们对于人与人之间的越来越疏远的温情以及道德问题。

“扶老人”的道德焦虑是整个社会信任缺失的表现。

这种普遍存在的焦虑,反映出的是社会人际关系的恶化与社会信任纽带的断裂,这会给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以及整个社会的运行带来巨大成本。

本来社会中的人是一种共生、共存关系,这样的案例如果越来越多,人们会越来越偏向于成为一种原始的孤立的个人,就好像人只能依靠自己,严重的还会出现反社会的行为。

我们应该重视这些案例对年轻人潜移默化的影响,如果真的这样下去,几十年之后,可能就没有人再相信“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这种传统的道德追求了。

俗话说,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

孩子的爱心经由模仿、潜移默化的引导而形成,有一个由外而内的发展升华过程。

我们不能因为社会的一些阴暗面而否定阳光的温暖存在。

对孩子的个性发展而言,没有什么能比爱和善良更重要的了,这是孩子将来亲和社会的基础和前提。

爱心的培养,小方面是个人的基本道德,大方面指向未来社会的灵魂。

诚信需发扬
德国社会学家卢曼所说:“当一个人对世界完全失去信心时,早上甚至会没办法从床上爬起来。

”讲大道理,一个缺乏信任的民族没有希望,一个缺乏信任的国家没有未来。

大到社会,小到个人,没有信任,便如大海里的船,看不到航行的标识。

中国传统信仰的世俗性与西方信仰的崇高性简单对接,有些人便会远离崇高,随顺世俗。

简单的比方,中国人拜佛求得是功成名就钱财富裕,西方求得则是对自己的救赎,对善恶的明辨。

可是为何,这个社会如此的考验着人们的公德心,甚至已经将黑色的魔爪伸向孩子们。

人性的冷漠、疏离与隔阂,已严重危及社会诚信及道义,伤害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情感,引发信任的危机!
面对社会上的各种不良现象和社会问题,一时间是非难分,荣辱莫辨;而信仰、道德教育虽有好的顶层设计却难接地气,在耀眼的金钱面前显得苍白无力。

当前信任危机的蔓延,主因是传统的信任在市场经济面前遭遇了尴尬。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利”字当头,“信”也低头,熙熙攘攘,信任没了!
需立社会的榜样
我始终坚信一句话,“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那这个世界将变得更加的美好。

”正是因为社会缺乏这样的风气,作为大学生,我们更应从小事做起,从小节改起,带头实行社会公德规范。

因此,社会公德意识要在点点滴滴的日常小事中培养,古人云“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其实,从小事做起并不难,比如,见到老师长辈主动问候、乘坐公交车主动为老人和孕妇让座,在银行、饭堂等公共场所自觉排队、离开教室时随手关灯、外出旅游时不在景点设施上随意刻画等等。

我们为他人做榜样的话,并且得到推广,形成一种氛围,那么将感染到周围的人。

我们有理由相信人间温情不息,永远心存感激,美德永不褪色,良知处处闪现是社会之幸是人间之幸。

总结:请相信爱在人间,不要被这样的不和谐现象所“蒙蔽”,只要我们付出一点点,那么爱就会收获很多很多,世界会更美好,社会会更和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