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蓝根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王敏1,万丽1,王丽琴2,周立1,王凌1,叶娉11 成都中医药大学,成都(611173)2青海君吒药业有限公司,青海海东(810800)Email:wangmin8782@摘要:本文综述了板蓝根在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方面的研究进展,为板蓝根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板蓝根,化学成分,药理作用板蓝根为十字花科植物菘蓝(Isatis indigotica Fort.)的干燥根, 味苦,性寒,具有清热解毒,凉血利咽之功效,用于瘟毒发斑、高热头痛、大头瘟疫、烂喉丹痧、肝炎、流行性感冒等[1],临床上多用于治疗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小儿急性肝炎、单疱病毒性角膜炎、咽炎、扁平疣、红眼病、泪囊炎、水痘等。
板蓝根广泛地分布在内蒙古、陕西、甘肃、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安徽、贵州等地。
板蓝根为临床常用中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
现将板蓝根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的研究综述如下。
1. 化学成分板蓝根中含有多种成分,到目前为止,已经分离出近百个化合物,分别为有机酸及其酯类、生物碱、芥子苷类、黄酮类、蒽醌类、甾醇类、氨基酸类、含硫化合物等类化合物。
1.1有机酸及其酯类化合物吡啶-3-羧酸(3-pyridinecarboxylic acid)、顺丁烯二酸(maleicacid)、2-羟基-1,4-苯二甲酸(2-hydroxy-1,4-benzenedi carboxylic acid)[2]、5-羟甲基糠酸(5-hydroxymethyl furoic acid)[3]、焦脱镁叶绿甲酯酸a(pyrophaeophorbide a)[4]、邻氨基苯甲酸(2-amino benzoic acid)、苯甲酸(benzoic acid)、丁香酸(syringic acid)和水杨酸(salicylic acid)[5]。
3 (2-苯甲酸)-4(3)喹唑酮、棕榈酸、亚油烯酸、芥酸[6]。
甲基-N-甲氨酞氨茴香酯(Me-N-carbamoylanthranilate)[7]。
1.2 生物碱类化合物1.2.1 吲哚类生物碱靛红(isatin),靛苷(indican)[8],靛蓝(indigotin),靛玉红(indirubin)[9]。
2,5-二羟基吲哚(2,5-dihydroxy-indole)、2,3-二氢-4-羟基-2-氧-吲哚-3-吲哚-3-乙腈(2,3-dihydro-4-hydroxy-2-oxo-indole-3-acetonitrile)[10]、羟基靛玉红(hydroxyindirubin)[11]、依靛蓝酮(isaindigotone)[12]、(E)-3-(3’,5’-二甲氧基-4’-羟亚苄基-2-吲哚酮[(E)-3-(3’,5’-dimethoxy-4’-hydroxybenzylidence)-2-indolinone][13]、deoxyvasicinone[4]和4-(4'-羟基-3',5'-二甲氧基苯基)-3-丁烯-2-酮[4-(4'-hydroxy-3',5'-dimethoxyphenyl)-3-buten-2-one][5]。
1.2.2 喹唑酮类生物碱3-羟苯基喹唑酮3-(2-hydroxyphenyl)-4(3H)-quinazolinone[12]、异吲哚二酮(isaindigotidione)[11]、2.4(1H,3H)喹唑二酮[5]和3-(2'-羧基苯基)-4(3H)-喹唑3-2(2'-car boxyphenyl)-4(3H)-quinazolinone][4]。
1.2.3 其他类型生物碱依靛蓝双酮(isaindigotidione)[13]、2,3-二氢-1H-吡咯并[2,1-C][1,4]苯并二氮杂草-5,11(10H,11aH)-二酮[2,3-dihydro-1H-pyrrolo[2,1-c][1,4] benzodiazepine -5,11 (10H,11aH)- dione][4]、腺苷(adenosine)[14]。
1.3芥子苷类化合物黑芥子苷(sinigrin)、葡萄糖芸苔素(glucobrassicin,3-indolylmethyl gluosinolate) 、新葡萄糖芸苔素(neoglucobrassicin)、1-硫代-3-吲哚甲基芥子油苷(1-sulpho-3-indolylmethy- lgluosinolate)[15],5-羟基-3-吲哚甲基芥子油苷(5-hydroxy-3-indolylmethylgluosinolate)、5-甲氧基-3-吲哚甲基芥子油苷(5-hydroxy-3-indolylylmethylgluosinolate)[16]。
1.4黄酮类化合物新橙皮苷 (neohesperidin)、异甘草素(isoliquiritigenin)、甘草素(liquiritigenin)、异牡荆苷(homovitexin)、蒙花苷(linarin) [17],甜橙素(sinensetin)[18]。
1.5蒽醌类化合物大黄素(emodin)、大黄素-8-O-β-D糖苷(emodin-8-O -β-D-glucoside)[4][15]。
1.6甾醇类化合物胡萝卜苷(dancosterol)[19]、β-谷甾醇[20]、γ-谷甾醇[21]。
1.7氨基酸类化合物脯氨酸、精氨酸、丙氨酸、酪氨酸、缬氨酸、亮氨酸、色氨酸、天门冬氨酸、苏氨酸、丝氨酸、甘氨酸、谷氨酸、异亮氨酸、苯丙氨酸、组氨酸、赖氨酸[22]。
1.8含硫类化合物告依春(goitrin) 、表告依春(epigoitrin)和1-硫氰基-2-羟基-3-丁烯(1-thiocyano-2- hydroxy-3-butene)[23]。
1.9其它成分尿苷(uridine)、次黄嗓吟(hypoxanthine)、尿嘧啶(uracil)、脱氧鸭嘴花碱酮(deoxyvasicino- ne)、半齿泽兰素(eupatorin)、3-醛羟吲哚(3-formyl-indole)、(+)-异落叶松树脂醇[(+)-isolaricirc- sinol][18]。
4-(1,2,3-三羟基丙基)-2,6-二甲氧基苯-1-O-p一D-葡萄糖苷、香草醛、甘露醇[24]。
扶桑甾醇(rosasterol)[25]、板蓝根木脂素苷A(Ind-igoticosideA, 3-(4-O-β-D- glucopyranosyl- a-hydroxy- dine)[26]、青黛酮(qingdainone) [27]、蔗糖(sucrose )[21]、多糖[28]。
微量元素K+、Ca2+、Mg2+、Zn2+、Fe2+、Cu2+、Mn2+、Co2+、Ni3+、Cd2+和As3+,其中Ca2+、Mg2+、Zn2+、Fe2+含量较为丰富[29]。
2.药理作用2.1抑菌作用板蓝根水浸液及其提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枯草杆菌、八联球菌、大肠埃希菌、伤寒杆菌、甲型链球菌、肺炎链球菌、流感杆菌、脑膜炎链球菌等均有抑制作用。
板蓝根的抑菌有效成分为色胺酮和一些化学结构尚未阐明的吲哚类衍生物[30]。
郑剑玲等采用试管稀释法检测板蓝根提取物对各实验菌的最小抑菌浓度证实板蓝根具有广谱抗菌作用其中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作用最为明显,对肠炎杆菌和大肠埃希菌的抑菌作用随逐级提取而增强[31]。
李清华自菘蓝中分得色胺酮,经研究表明其对羊毛状小胞子菌、短发癣菌、石膏样小孢子菌、紫色癣菌、石膏样癣菌、红色癣菌、紫状表皮癣菌等七种皮肤病真菌的最低抑菌浓度为5ug/ml[32]。
实验证明板蓝根的亲脂性成分和Tryptanthrin(吲哚并[2,1b] 喹唑啉-6,12-二酮) 对药物刺激引起的皮炎有一定的疗效[33]。
Tryptanthrin还具有抗皮肤真菌的作用[25]。
2.2抗病毒作用板蓝根及其活性提取物对乙肝病毒、流感病毒、腮腺炎病毒、单纯疱疹病毒、肾病综合征出血热病毒、巨细胞病毒、柯萨奇病毒等均有抑制作用[34]。
我国学者研究发现,板蓝根的抗病毒成分主要为其水提液中的凝集素成分[35]。
在对板蓝根抗病毒有效部位的筛选实验中,表明板蓝根抗流感病毒有效部位为阳离子树脂吸附部分,并进一步证实有效部位为结合氨基酸[36]。
日本学者Yamada 认为板蓝根抗病毒成分主要为糖蛋白和多糖,且分离出单一分子量的抗病毒多糖。
板蓝根可直接产生抗病毒作用,也可通过对免疫系统的作用达到抗病毒作用[37]。
刘盛等以板蓝根水提醇沉液,采用鸡胚法做抗病毒实验,测定板蓝根对甲型流感病毒的直接作用、治疗作用和预防作用,有效率分别为100%, 60%, 70%[38]。
徐丽华等用鸡胚法将从板蓝根总生物碱中分离得到的3种单体化合物作抗流感病毒实验,靛玉红、2,4(1H,3H)喹唑二酮和表告依春浓度均为0.01mg.mL-1,总生物碱提取物浓度为0.05mg.mL-1,并同时作板蓝根水提液、醇提液实验。
以血凝效价为指标,进行抗病毒活性检测,结果显示:水提液、醇提液、总生物碱液和表告依春液有明显的抗流感病毒作用,喹唑二酮抗病毒作用较弱,而靛玉红无抗流感病毒作用[39]。
张宸豪等采用组织细胞培养法,以抑制病毒复制指数为评价指标反映板蓝根对柯萨奇B4病毒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板蓝根在细胞水平具有明显的抗病毒效果[40]。
崔树玉使用板蓝根注射液做抗病毒实验,证明对甲型流感病毒、乙型脑炎病毒、腮腺炎病毒、流感病毒有抑制感染并有抑制增殖作用[41]. 板蓝根还有抗人巨细胞病毒(HCMV)作用[42]。
蒋锡源等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及放射免疫测定(RIA)法,对50种治疗肝炎中草药与制剂进行考察,发现板蓝根及板蓝根注射液对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乙型肝炎病毒的抗体(HBeAg)、乙型肝炎病毒的核心抗原(HBcAg)及HBV-DNA有显著的抑制作用[43]。
孙广莲等以MTT法检测50%板蓝根煎剂对人巨细胞病毒(HCMV)的抗毒效应,发现板蓝根煎剂在1:200稀释度时即有显著的抗病毒效应,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抗HCMV中药[44]。
方建国等用板蓝根中分离得到的腺苷进行抗病毒研究,结果显示:腺苷对HSV-1病毒有直接杀灭作用,而且呈浓度依赖性;腺苷可抑制HSV-1病毒的生物合成,且随腺苷浓度增加,细胞肿胀、变圆、脱落、碎裂等典型细胞病变(CPE)特征逐渐减弱,病毒抑制率(细胞存活体)明显升高[45]。
2.3抗内毒素作用刘云海经鳖试验法、家兔热源检查法及电子显微镜观察内毒素结构形态变化等实验研究证实,菘蓝有抗大肠杆菌D111B4作用,试剂与内毒素之间的凝集反应可被板蓝根注射液抑制,证实其中确有抗内毒素活性物质存在[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