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第一章评价概述.......................................... - 1 -1.1评价目的 (1)1.2评价依据 (1)1.3评价对象及范围 (5)1.4安全预评价的程序 (5)第二章矿山概况.......................................... - 7 -2.1建设单位基本情况介绍 (7)2.2矿山及周边环境概况 (7)2.3矿区地质 (7)2.4矿山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简介 (10)第三章危险有害因素识别与分析 ........................... - 12 -3.1危险、有害因素识别与分析.. (12)3.2重大危险源分析与评估 (19)第四章评价单元的划分、评价方法的选择.................... - 20 -4.1评价单元的划分 .. (20)4.2安全评价方法的选择和介绍 (21)第五章定性定量评价..................................... - 23 -5.1矿山自然条件单元 (23)5.2矿山生产系统单元 (24)5.3矿山辅助生产系统单元 (38)5.4矿山职业卫生单元 (42)5.5矿山安全管理单元 (42)第六章安全对策措施及建议 (45)6.1安全技术对策措施 (45)6.2安全管理对策措施 (53)第七章安全预评价结论 (56)编制说明非煤矿矿山属于高危险性行业。
为了加强非煤矿矿山安全管理,提高非煤矿矿山办矿水平,根据《非煤矿矿山建设项目安全设施设计审查与竣工验收办法》(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令第18号)的规定,建设项目在可行性研究阶段,应当进行安全预评价,找出主要危险、有害因素,可能造成职业危害,分析预防和控制主要危险、有害因素的可能性,提出安全对策措施。
为了贯彻落实国家《建设项目安全设施“三同时”监督管理暂行办法》的规定,巴东县宏达石料场委托恩施州恩康安全技术咨询评价有限责任公司对其建筑石料用灰岩露天开采项目进行安全预评价。
公司接受委托后,成立预评价小组,收集整理国内外有关法律、法规、技术标准和规范、岗位操作规程以及矿山事故等资料。
于2012年2月28日派出技术专家和安全评价组成员赴矿山了解基本情况,收集有关资料,对矿山进行了现场调查、核实。
安全评价组在完成上述前期准备工作后,严格依据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的规定,对其危险、有害因素进行了辨识,划分了评价单元,选择了评价方法,采用合理的方法分析评价,提出安全对策与建议,并得出安全预评价结论,最后编制完成本预评价报告。
第一章评价概述1.1 评价目的1、贯彻落实国家《建设项目安全设施“三同时”监督管理暂行办法》的规定。
2、根据该矿地质普查报告中叙述的地形地质条件,矿山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中提出的开采方案和现场踏勘情况,分析和预测该建筑石料用灰岩露天开采项目可能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确定其与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规章、标准、规范的符合性,预测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及其严重程度。
3、针对该建筑石料用灰岩露天开采项目可能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提出科学、合理、可行的安全对策措施建议,并评价采取措施后的系统是否能满足规定的安全要求,从而得出该项目应如何设计、管理才能达到安全指标要求的结论。
4、为企业提出适用的事故控制方法,提高矿山本质安全程度和安全管理水平,减少和控制事故发生,为矿山初步设计提供依据。
1.2 评价依据1.2.1评价依据的法律、法规、规程、标准或规范一、国家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主席令第70号)《中华人民共和国矿山安全法》(主席令第65号)《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主席令第52号)《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主席令第6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主席令第28号)《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主席令第74号)《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主席令第22号)二、行政法规《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例》(国务院令第397号)《民用爆炸物品安全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466号)《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院令第394号)《工伤保险条例》(国务院令第375号)《尘肺病防治条例》(国发[1987]105号)《矿产资源法实施细则》(国务院令第152号)《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国务院令第549号)《矿产资源开采登记管理办法》(国务院令第241号)《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国发[2010]23号)三、省、部规章《非煤矿矿山企业安全生产许可证实施办法》(国家安监总局令第20号)《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管理办法》(国家安监总局令第17号)《小型露天采石场安全管理与监督检查规定》(国家安监局令第39号)《非煤矿山安全评价导则》(安监管技装字[2003]93号)《矿山安全法实施条例》(原劳动部令第4号)《矿山建设工程安全监督实施办法》(原劳部发[1994]502号)《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暂行规定》(国家安监总局令16号)《建设项目安全设施“三同时”监督管理暂行办法》(安监总局令第36号)《劳动防护用品监督管理规定》(国家安监总局令第1号)《生产经营单位安全培训规定》(国家安监总局令第3号)《特种作业人员安全技术培训考核管理规定》(国家安监总局令第30号)《湖北省实施﹤矿山安全法﹥办法》(湖北省八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通过)《湖北省安全生产条例》(湖北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通过)《关于开展重大危险源监督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安监管协调字[2004]56号)《关于印发湖北省重大危险源安全监督管理暂行规定和湖北省安全生产事故隐患监督管理暂行规定的通知》(鄂安监管协调[2008]337 号) 《湖北省工伤保险实施办法》(省政府令第257号)《湖北省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规定》(湖北省人民政府令第339号)《省安委会办公室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通知>精神进一步加强非煤矿山安全生产工作的实施意见》(鄂安办[2010]74号)《关于印发2011年非煤矿山安全监管重点工作安排的通知》(安监总厅管一[2011]14号)(鄂《关于印发2011年非煤矿山及相关行业安全生产工作要点的通知》安监发[2011]47号)《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省国土资源厅关于印发非煤矿山安全监管有关问题的意见通知》(鄂安监发[2011]34号)四、标准、规范《安全评价通则》(AQ8001-2007)《安全预评价导则》(AQ8002-2007)《爆破安全规程》(GB6722-2003)《金属非金属矿山安全规程》(GB16423-2006)《金属非金属矿山排土场安全生产规则》(AQ2005-2005)《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事故应急预案编制导则》(AQ/T9002-2006)《矿山电力设计规范》(GB50070-2009)《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矿山安全标志》(GB14161-2008)《生产性粉尘作业危害程度分级》(GB5817-1986)《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GB/T6441-1986)《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1-2010)《噪声作业分级》(LD80-1995)《矿山安全术语》(GB/T15259-2008)《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94)(2000年版)《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156-2006)《安全标志及其使用导则》(GB 2894-2008)《个体防护装备选用规范》(GB/T11651-2008)《生产单位负责人培训与考核标准》(AQ/T 3029-2010)《生产单位管理人员培训与考核标准》(AQ/T 3030-2010)1.2.2 评价依据的相关技术文件《湖北省巴东县宏达石料场建筑石料用灰岩矿普查报告》《湖北省巴东县宏达石料场灰岩矿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湖北省第二地质大队,2012年2月)1.2.3 评价依据的商务文件巴东县宏达石料场与恩施州恩康安全技术咨询评价有限责任公司签订的编制巴东县宏达石料场建筑石料用灰岩矿露天开采项目安全预评价的委托书。
1.3 评价对象及范围本次预评价对象为巴东县宏达石料场,矿区范围由以下拐点组成(1980西安坐标):(1)x=3386870,y=37435368;(2)x=3386790,y=37435436;(3)x=3386738,y=37435394;(4)x=3386818,y=37435324;面积6668m2,开采标高+1135- +1192m。
矿山的基本工艺为:剥离→穿孔→爆破→场内运输→破碎加工→运至场外。
本次安全预评价范围为巴东县宏达石料场建筑石料用灰岩矿露天采矿工程。
1.4 安全预评价的程序安全预评价的基本程序见图1.4。
图1.4:安全预评价程序框图第二章矿山概况2.1 建设单位基本情况介绍巴东县宏达石料场建筑石料用灰岩矿属扩建矿山,该矿于2008年筹备建场生产至今,矿山原生产规模为3万吨/年,因产业政策调整企业将原生产规模3万吨/年扩大到5万吨/年,采矿权人为邓家兴,矿山经济类型属私营企业,开采矿种为建筑石料用灰岩矿,开采方式为露天开采。
2.2 矿山及周边环境概况矿区位于巴东县野三关镇青龙桥村三组,距巴东县野三关镇南约 2.5公里,属巴东县野三关镇青龙桥村管辖。
采石场有乡村公路与318国道相连,交通条件方便。
野三关至书乡村的村级公路沿矿山南侧边沿经过,距矿山直线距离约10米。
矿山附近300米内无民房、邻矿、电力线、通信光缆及其他重要设施分布。
2.3 矿区地质2.3.1矿区地质概况一、地层矿区内出露的地层主要为第四系,三叠系下统嘉陵江组,各组岩性特征如下:1、第四系(Q)厚≤4m主要为残坡积层、厚度较薄,主要为黄褐色亚粘土、粘土夹灰岩碎石块,上部含少量植物根系,主要分布于山脚沟谷及低洼地带。
与下伏地层呈角度不整合接触。
2、三叠系下统嘉陵江组(T1j)厚﹥100米灰~深灰色中厚层灰岩,局部夹薄层,一般单层厚5~42cm,细晶结构,层状构造。
二、构造矿山地质构造位置位于石马岭背斜向东侧,矿山岩层倾向300º~330 º,倾角25 º~45 º,整体为倾向北西单斜岩层。
岩层中节理较发育,主要见2组节理:①L1:产状130 º∠88 º,节理面光滑平直,呈闭合状;②L2:产状110 º∠80 º,节理呈微张开状。
上部裂隙张开5~10cm,向下渐闭合,裂隙间充填黄色钙泥物质,间距0.5~0.8m,可见延伸≤10m;在矿山南东侧见一溶洞,溶洞方位55 º,洞口宽3.5m、高7m,洞内有水。
区内未见断裂,地质构造条件简单~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