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延髓

延髓

延髓的结构与功能
张斌
目录
一、外形 二、内部结构 三、功能 四、受损后表现
外形
延髓(medulla oblongata)略似倒置梨形,下 与脊髓延续,上在腹面与脑桥间以延髓 脑桥沟分界。
外形
腹面可见前正中裂和前 外侧沟。 前正中裂两侧隆起即锥 体(pyramid)。 下端锥体束在前正中裂 交叉形成锥体交叉 (decussation of pyramid)。 锥体外侧卵圆形隆起称 橄榄(olive),内有下橄榄核。 锥体与橄榄间的前外侧 沟内有舌下N根出脑。 橄榄背方,依次排列舌 咽、迷走、副N根。
受损后表现
延髓内侧综合征(Dejerine综合征)
患者出现舌下神经交叉瘫。表现:①病灶侧舌肌瘫痪及肌肉萎 缩(舌下神经损伤);②对侧肢体中枢性瘫痪(椎体束受累)。 由延髓下腹侧病变引起。
舌下神经交叉瘫综合征(Jackson综合征)
病灶侧舌下神经周围性瘫(伸舌偏向病灶侧、舌肌萎缩),对 侧偏瘫。为延髓前部橄榄体内侧病损,多因脊髓前动脉闭塞所 致。
受损后表现
延髓背外侧综合征(Wallenberg syndrome) 亦称延髓外侧综合征。常由小脑后下动脉关闭所致。临床表现: ①眩晕、恶心、呕吐及眼震(前庭神经核损害);②真性球麻 痹,表现为吞咽困难、构音障碍、同侧软腭麻痹及咽反射消失 (舌咽、迷走神经及疑核损害);③病灶侧共济失调(绳状体及 部分小脑损害);④Horner综合征(交感神经下行纤维受损); ⑤同侧面部痛、温度觉丧失而触觉存在,呈核性分布(三叉神经 脊束核损伤);⑥对侧半身痛、温度觉减退或丧失(脊髓丘脑侧 束受损);⑦呃逆(网状结构中呼吸中枢受累)
受损后表现
橄榄体后部综合征 病变位于IX、X、XI、XII核区,锥体束常可幸免, 有时可侵犯脊髓丘脑束,因受累核不同分为: ①Schmidt综合征( IX、X、XI) ②Tapia综合征( IX、X、XII) ③Avellis综合征( IX、X、XI 、XII) 本组综合征多由神经根损伤所致,由后组颅神经核区 病灶引起者罕见。
内部延髓中、 下部占位最大,(位于 第四脑室底灰质的腹 侧与下橄榄核之间的 广阔区域,由纵横交 织的神经纤维和散布 其间的神经细胞和细 胞群构成) 6、其它纤维束:中线两 旁由腹向背侧依次排 列锥体束、内侧丘系、 顶盖脊髓束、内侧纵 束。 (此外还有三叉神经 脊束,脊髓小脑前、 后束,脊髓丘脑束,红 核脊髓束等)
功能
心血管中枢
第四脑室头端外侧背部的网状结构的广大区域都可 使外周血管收缩、血压上升,这区域叫做加压区; 刺激延髓尾端内侧腹部网状结构时,出现心搏减慢、 血管舒张、血压下降,此结构叫做减压区。这两个 区域之间在功能上有协调关系,并保持着适度的紧 张性活动等。
功能
呼吸中枢
中枢神经系统中调节呼吸运动的神经细胞群。 它们分布在大脑皮层、间脑、脑干和脊髓等 部位,起着不同的作用,但一般认为基本的 呼吸中枢在延髓,特别是闩的附近 。
内部结构
1、锥体束和锥体交叉: 锥体束分为皮质脊髓 束、皮质核束。在延 髓下端形成锥体交叉, 下行为皮质脊髓侧束, 小部分未交叉者为皮 质脊髓前束。
内部结构
2、薄束核、楔束核和内 侧丘系交叉: 二核发出纤维呈弓状 走向中央管腹侧,左 右交叉称内侧丘系交 叉。交叉后纤维折向 上行,形成内侧丘系。 位于锥体束背侧,中 线两旁。将来自身体 对侧的本体感觉和精 细触觉冲动上传至背 侧丘脑-大脑皮质。
外形
背面下部形似脊髓, 有薄束结节、楔束 结节,其深面为薄 束核和楔束核。 楔束结节外上方处 稍隆起为小脑下脚。 背面上部中央管敞 开为第四脑室,延 髓背面形成第四脑 室底的下部。
内部结构
一般通过四个横断面来观察其内部结构, 四个横断面由下向上依次为: 锥体交叉部 内侧丘系交叉部 橄榄中部 橄榄上部
功能
延髓对肌紧张的调节
延髓中央的网状结构控制着肌紧张,在保持姿 势中有重要作用。根据对肌紧张的作用,可将 脑干网状结构划分为易化区和抑制区。易化区 范围较大,分布在广大脑干的中央区域,延髓 网状结构背外侧部仅占其中一小部分。抑制区 范围较小,位于延髓尾侧网状结构的腹内侧部 分。
功能
参与觉醒和睡眠活动 对唾液分泌的调节 对消化道运动及分泌的调节
内部结构
3、下橄榄核与小脑下脚: 下橄榄核接受脊髓、 大脑皮质、中脑的红 核等处发来的纤维。 其发出的纤维称橄榄 小脑纤维,向内侧出 橄榄核的门至对侧, 在延髓背外侧缘与脊 髓小脑后束等共同构 成小脑下脚进入小脑。 随时纠正运动路线的 错误。
内部结构
4、脑神经核: 多位于第四脑室底的灰 质内,少数在网状结构 中。(舌下N核、副N核、 迷走N背核、疑核、孤 束核、下泌涎核、三叉 N脊束核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