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最新四川高职高专:环境监测与治理专业建设方案

最新四川高职高专:环境监测与治理专业建设方案

四川高职高专:环境监测与治理专业建设方案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专业建设项目环境监测与治理专业建设方案目录一、建设基础 (1)(一)专业现在基本状况 (1)(二)专业优势与特色 (1)(三)存在的问题 (2)(四)人才培养目标 (2)二、建设目标 (2)三、建设内容 (3)(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课程体系建设 (3)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3)2.重构基于典型工作岗位能力的课程体系 (5)3.专业核心课程建设 (7)4.教学方法改革 (8)5.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 (9)6.推进“双证书”制,开发职业技能鉴定工种 (10)(二)师资队伍建设 (11)1.专业带头人培养 (12)2.专业骨干教师培养 (12)3.“双师”素质教师培养 (13)4.兼职教师资源库建设 (13)(三)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13)1.校内实训中心建设 (13)2.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15)3.推进实验实训“软件”建设 (15)4.开发实验实训项目 (15)5.建立和完善实验实训制度 (16)6.建立学生实习实训质量监控体系 (16)(四)社会服务能力建设 (16)1.面向纺织企业,全面深入校企合作,开展技术/咨询服务 (16)2.立足环保岗位,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组织职业技能鉴定 (16)四、改革举措与保障措施 (17)(一)改革措施 (17)1.建立健全行业、企业参与的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制度 (17)2.引入行业、企业参与核心课程建设,改革课程教学方法 (17)3.强化社会服务能力的建设,构建实训中心对外服务机制 (17)4.建立引导教师积极参与社会服务的人事管理和分配机制 (18)5.对学生全面开放实训场所,建立和完善实验实训管理制度 (18)6.建立对“环境监测与治理专业”学生的第三方评价体系 (18)(二)保障措施 (18)1.组织保障措施 (19)2.机制保障措施 (19)3.经费保障措施 (19)4.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与监控 (19)5.制度保障措施 (20)五、预期效果 (20)一、建设基础(一)专业现在基本状况我校自1999年开设环境监测与治理专业以来,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均保持在96%以上,专业对口率达到了95%,2008年以后95%的毕业生取得了双证书(毕业证书和技能鉴定合格证)。

师资队伍基础:本专业现有专任教师10人,其中副教授5人,硕士研究生5人,讲师、工程师或实验师5人。

另常年从工程单位聘请高级工程师1人,工程师7人担任教学工作。

课程建设基础:该专业选用教材大部分为高职高专系列教材,部分课程采用校内讲义,并制作了多媒体课件,实践性较强的课程部分试行“行动导向”教学方法,核心技能课程有30%在实验室按照教、学、练、做相融合的方式组织教学,充分体现了工学结合的特点。

本专业学生在校期间可以参加水质检验工(中级)的职业技能鉴定,95%以上的学生能在毕业前获得水质检验工(中级)技能鉴定证书。

实验实训条件基础:校内设有染化与环境工程系实训中心,下设有环保专业实训室同时拟建设具有教学等功能的、日处理量5吨实验排放污水处理站。

现有实验实训仪器设备总资产约175万元,实验实训场所建筑面积约200㎡,可满足环境监测与治理专业的校内实验实训要求。

校外与四川大一水务有限公司、成都元泽环境技术有限公司、四川雨虹环保工程有限公司、成都金辉服装洗涤有限公司、四川蜀邦实业有限公司、成都量具刃具有限公司等单位建立了长期稳定的“产学结合”校外实习基地。

目前开出专业性实验实训教学项目中生产性实验实训比例约40%,并安排有认识实习、专业课程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实践性环节。

基本能满足现行教学计划规定的要求。

(二)专业优势与特色2008年以来先后参与教育部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一五”规划课题“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课题子课题“行为导向”教学方式在学生就业取向的影响等;建立了由企业专家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过程的工作制度,制订了有利于工学结合的新的专业教学改革方案。

2010年参加第二届全国高职高专环保类专业环境监测技能大赛荣获集体和个人三等奖(9项)。

师资结构比较合理,专任教师中“双师型”素质教师7人,从生产单位聘请兼职教师12人。

校内有专业实验实训室1个。

与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具有集生产、教学、培训、服务等功能为一体的“产学结合”校外实习实践教学基地1个。

2000年以来,该专业的教师完成省厅级教育科研项目2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项;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文章20余篇。

(三)存在的问题1.毕业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还需进一步适应环保产业的发展和社会需求,对工学结合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还需要进一步探索和实践,顶岗实习的运行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企业参与专业建设的力度有待加强。

2.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有待进一步融合,融专业教学、职业培训、技能鉴定为一体的体现职业性的校本特色教材需要不断完善;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需要不断加强。

3.专业教师工程实践经验需要不断积累,适应高职教育教学能力需要不断提高,双师教学团队需要进行一步优化。

4.实验实训室功能还需要逐步增加,环保设备安装维护、运行管理方面的实训条件需要不断完善。

(四)人才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心理素质和法制观念,掌握必需的文化知识,具备基本职业素质与职业技能,具有环境监测与治理工程及一般污染治理等必备的专业理论知识,能从事环境监测、环境污染治理、环境管理、环境工程设计等工作的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

二、建设目标立足环保、面向纺织,坚持专业建设、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相适应,培养优秀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通过建设,把本专业建设成为人才培养水平高、学生就业好、为纺织企业的“三废”监测与治理提供专业人才培养及技术支持的国家级职教品牌专业,为四川省环保产业提供技术及人力资源服务。

具体目标是:探索“监治并重,训岗直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重构基于岗位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完成4门专业核心课程(其中3门优质专业核心课程)的建设;构建专兼结合的双师结构的师资队伍,培养专业带头人2名(校企各1名),骨干教师2名、建立兼职教师资源库,形成专兼结合的“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完成校内实训基地及校外紧密合作型实训基地的建设,加强社会服务能力建设,毕业生的就业率达到97%以上,专业对口率达到97%以上,企业满意度达到90%以上。

三、建设内容(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课程体系建设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1.1环保专业人才需求调研及分析基于经济发展中对于环境治理的要求,充分发挥现有环保设施的治理效果,根据工信部对纺织印染行业的节能减污要求以及四川省城乡综合整治总体规划,污染防治与节能减排工作受到了越来越高的重视,同时,环保优先与规划先行也成为了区域和城市发展的主要政策。

根据对省内外环境监测与治理专业人才社会需求的调查分析:随着广东、浙江纺织服装产业集群逐渐向四川的整体迁移,成都周边的新都、彭州、乐山等县区逐步形成了新兴的纺织集群,而为解决环保问题所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环保技术人才严重不足,尤其缺乏懂技术,会操作、有经验的高素质高级技能型环保人才。

1.2建立健全企业参与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工作制度完善由环保企业专家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过程的工作制度(见图1),即由专业负责人组织调研,确定专业培养目标,分析能力、知识和素质结构,经专业教研室讨论,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初稿,再经企业专家组成的专指委审议修改,报学校教学工作委员会审批实施,并在实施过程中逐年滚动调整。

图 1 环境监测与治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程序1.3探索并完善“监治并重,训岗直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根据环境监测与治理专业技能的特点和培养要求,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职业道德及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基本点,以培养行业企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为目标,在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指导下,确定专业发展定位、人才培养目标规格;通过调研,对典型职业阶段能力进行分析研讨,制订环境监测与治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探索并完善以职业技能培养为主线的“监治并重,训岗直通”人才培养模式(如图2)。

图2 “监治并重,训岗直通”专业人才培养模式2.重构基于典型工作岗位能力的课程体系整合教学内容和优化教学组织,实现教学内容与工作任务的一致性,教学组织与工作组织的同一性;专业教师实现专兼结合,校内实训服务课程教学,企业实践突出职业能力培养。

充分利用校内外实训基地,项目载体,任务驱动,开展以“做中学,学中做,边做边学”、知识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活动,在课堂教学、校内实训、校外实习每个过程进行细化,把教与学、学与做有机结合,在人才培养的每一环节都作到“学做结合”。

以环境监测与环境治理能力培养为主线,培养学生专业核心能力;以服务专业为宗旨,拓展教学活动领域;通过参加顶岗实习,培养学生对专业技术的综合应用能力和专业岗位的适应能力。

实现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不断“能力递进”。

在全部课程教学活动中注重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追求完美的创新精神、熟练的专业技能以及较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造就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高技能人才。

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不同的教学资源,通过校企合作,将学生在校课程学习、专业技能训练和在企业工作的职业综合能力训练有机结合起来,使教学通过企业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在专业技术能力和就业岗位上体现“重点突出,兼顾全面,持续发展”,以期实现“教学与生产零距离,专业核心能力与职业岗位零距离,毕业与就业零距离”。

围绕学生未来就业岗位或职业发展需要,以岗位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以工作任务、工作岗位的分析为基础(见图3),以真实工作任务为载体,引入行业企业技术标准,积极寻求行业企业参与课程开发并制定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实现教学内容与工作任务的一致性,教学组织与工作组织的同一性;专业教师实现专兼结合,校内实训服务课程教学,企业实践突出职业能力培养,构建融“知识、技能、素质”为一体的项目课程或任务导向课程体系(见图4)及实践教学课程体系(见图5)。

图 3 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岗位能力分析图4 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核心课程体系图 5 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3.专业核心课程建设以环境监测与治理职业岗位群的工作任务分析为切入口,加强与环保及纺织印染企业的合作,以工作过程、工作任务分析为基础(如图6),开设项目导向、任务引领,制定专业核心课程标准、能力训练模块、考核标准和方法,重点建设《环保设备运行与管理》、《环境监测技术》、《水污染控制技术》、《工业废水治理技术》等4门专业核心课程,将基于学科知识系统的课程教学方式转换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教学方式,将工作项目转化为教学项目、将工作任务转化为教学任务,以行动化的学习项目为载体,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过程中,学会从事本专业工作的知识和技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