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趋向动态战略理论

趋向动态战略理论


在本文中作者讨论了创造和保持竞争优势的动态过程的特征,但是仍
然没能深入的揭示竞争优势的来源,为此作者进行了解释。 并着重 解释了环境因素对于创建和保持竞争优势的重要作用。
本文还是总结了有关动态战略理论的一些重要挑战性问题,为今后的
研究指明了方向。
二、企业获得成功的决定因素—早期的答案

为了探究企业成功的决定因素,作者首先界定了“成功”的寓意。即成
同时有关企业在特定时间内获得竞争优势已有了很多研究,而有关动
态理论的研究还很少。而本文的目的旨在勾画动态战略理论的研究框 架。
作者首先回顾了早期战略文献中有关企业成功的传统推理逻辑。 由于这些推理都是源于对实践的深入理解,从而带来了在理论构建方
面的深层次的挑战。
阐释这些关键的挑战,同时以此为起点,作者给出他对于企业高绩效
Towards a Dynamic Theory of Strategy 趋向动态战略理论
内容摘要
本文回顾了战略管理领域的发展,朝向于构建动态战略理
论。并将战略理论分为能够在某一特定时期形成较高绩效
问题(称为横截面问题)以及创造竞争优势的动态过程 (称为纵向问题)。
作者在文中回顾了三个有关纵向问题的研究思路,同时着
功通过获得了某一个或一系列可以引致较高的、持久财务绩效的竞争地位而得 以体现。

为了解释企业为何成功,早期的战略研究界定了三个重要条件:
第一:企业开发并实施一套内部一致性的目标及职能政策,可以共同来界定其
在市场中的战略位置。在此战略被视为一种整合各职能部门活动的举措。
第二:是这些内部一致的目标和政策能够将企业内部的优势与劣势与外部的机 会与威胁相匹配、整合;战略被视为整合企业与其外部环境的方案。环境、以
重解释了构成竞争优势来源中环境因素的重要作用,为今 后的相关研究提供了思路与挑战。
文章架构
一、引言 二、企业成功的决定因素—回顾战略管理的早期研究
理论构建方法 因果关系链
三、战略理论所遇到的挑战
产业结构
时间范围 实证检验
四、朝向构建战略理论
相对位置
活动 驱动因素
五、竞争优势的来源 六、动态理论 七、根源的根源 八、进一步的讨论
这就是的这些理论直接是部分现象,而忽视重要的因素而不同为个体
企业提供可靠的指导,从而使不全面的。有关产业结构以及其他外生
因素对于企业绩效的影响等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三、战略理论的挑战

对于世界的观察指导了早期的都与构建战略理论的研究,同时也 带来了深远的挑战。早期研究确实没能提出一套理论来检验企业及其竞 争环境。相反战略理论的形成了一套宽泛的原则以及一些适合于个体企 业的案例研究。 作者论述了四个构建战略理论的主要问题 (一)理论构建方法 理论构建方法是一个基础性的问题,要先于知识与实践
原因的答案,被称为因果关系链。这也是本文中所说的横截面问题 cross-sectional problems。
接着作者讨论了动态战略理论,将其成为纵向问题Longitudinal
problems。为了理解这个理论,作者探究了三个最新的试图研究这个 问题的领域:Game theoretic models(博弈理论模型);Models of commitment under uncertainty(不确定下的承诺模型);Resourcebased view of firm(资源论)。
战略管理指导实践的需要要求研究者能够构建研究框架,而不是将研
究局限于模型化的理论。

同时由于框架的构建是基于深入的实证研究,所以就不仅仅是指导实
践,同时还具有推动理论发展的作用。

(二)因果关系链 作者以低成本企业的盈利原因为例,解释了战略就是一套因果关 系链。
例:成功企业的盈利---低成本优势—规模经济/学习曲线---进入的产业/ 企业能力….
企业内部的根源 博弈理论模型 环境因素 承诺与不确定性 创新与升级的环境决定因素 资源基础论 钻石模型构建动态体系 环境对于动态战略的影响
一、引言
解释企业失败与成功的原因是战略管理研究所面对的中心问题。 以往的有关研究都是基于企业所在国内的分析,而如今企业面临着越
来越多的国际竞争,战略管理的研究也应该跨越国界。
但是可以帮助分析者通过理解企业、环境、战略变量之间的关系来更好的思 考问题。
这两种理论构建方法并不是彼此排斥的,而是能够形成一种拉力。模
型的价值就在于能够保证逻辑的一致性以及探索少数变量之间的微妙 互动。相反,框架就质疑了模型中省略掉的变量、突出竞争情况的复 杂性、实际战略选择的范围、重要参数间的流动性程度等等。

任何有关战略的理论都必须明确其在因果链上的位置。旨在解释 因果链前端的理论通常较难处理或缺乏操作性,相反定位在因果 链后端的理论可能过于局限并且会失掉一些重要的可能性。
(三)时间范围 即测度和解释竞争成功的时间段是理论上的第三个挑战。时间段与因
及企业的能力不断变动,所以战略应该是动态的,而不是静止的平衡。
第三:企业战略核心在于所谓的“独特能力”的形成与利用。
早期的战略理论研究仅仅是关于企业成功的一些较宽泛的原则。强调
行政管理的视角以及深度的案例研究。这一方面是因为这些早期理论 学者对于战略的研究只是描述、解释经营实践。加之竞争的复杂性以 及高度环境特殊性。
框架: 框架包括许多变量,并试图捕捉到实际竞争中的复杂性。框架识别出一些相
关变量和问题,由此可以得出针对与某一产业/公司的结论。从而可以看作是 一个更加专业的体系。体现在框架中的理论包括变量的缓则、组织、其间的 互动关系、变量/企业的选择对于绩效的影响。
在框架中,均衡的概念更不严密,而且变量间的互动也无法严格的提炼出,
模型: 发展战略理论,首先可以构建一个特殊情境下的严格的模型(限制了其复杂
性)。模型将复杂的竞争抽象为几个变量,并深入检验变量间的互动关系。 模型的显著性依赖于假设与事实之间的匹配。
模型的发现通常是局限于一小类企业或产业之中的。而且也很难将许多模型
整合到一个通用的框架中,或是使其发现相一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