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解州关帝庙景区发展简史

解州关帝庙景区发展简史

解州关帝庙景区发展简史解州关帝庙景区位于山西省运城市解州镇,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关公信俗”的物质载体,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山西省十大著名旅游景区。

是我国现存始建最早、规模最大、档次最高、保存最完整的关帝庙宇,被誉为“武庙之冠”,整个景区由关帝祖庙、关帝祖祠、关帝祖陵(又称“三关”)组成。

景区内建筑宏伟,富丽堂皇,古木参天,藤萝披拂,是海内外游客观光朝圣、寻根谒祖之胜地。

解州关帝祖庙坐落在山西省运城市盐湖区解州镇西北角.该镇是武圣关羽的故乡,位于运城市区西南20公里处,它南靠巍巍条山,北依粼粼硝池,东襟百里盐湖,西望风陵古渡,是运城市区通往南部永济、芮城、平陆的门户。

解州镇境域内,历史上曾有仙洞桃花、静林夕照、石岩喷雪、横岭分云、龙潭春雨、汉宫桧柏、硝池烟柳、峨嵋绕翠八景。

曾经是县治、州治所在地,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还是历朝历代重要的交通、政治、文化、军事重镇。

尤其是在南北朝陈末隋初,当官府创建关帝庙后,遗留下来许多文明的烙印。

现今该镇名胜古迹关帝庙、结义园、关帝祖祠、关帝祖陵等以关公文化为主题的重点文物旅游业正在蓬勃兴趣,国内外游人络绎不绝。

形成了当地产业发展与文物旅游资源互补的双赢格局。

一、解州关帝祖庙简介解州关帝祖庙坐北朝南,东邻盐湖,南望中条,北依硝池,水光山色,景色宜人。

该庙创建于南北朝陈末隋初,自宋代至民国,历经30余次增建和重修,形成了由结义园、主庙、寝宫、东西宫、文化广场、御花园六大部分为主体的宏大规模,占地面积约23万平方米。

其庙宇的建筑装饰:琉璃、石雕、砖雕、木雕和彩绘装修等艺术精湛,号称“天下武庙之首”。

1988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解州关帝祖庙总体布局解州关帝祖庙是一处规模宏大、气势雄伟的古代建筑群落,崇宁殿、春秋楼是重点要害部位。

解州关帝祖庙前朝后寝、左右对称、主次分明、结构十分严谨。

整个建筑群殿宇耸峙、廊庑环列,垣墙围护,松柏参天,气势恢弘,环境幽雅,素有“关庙之祖、武庙之冠”的美誉。

解州关帝祖庙不仅以规模宏大、气势雄伟、布局合理、结构严谨而著称,其建筑上采用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砖雕、石雕、木雕和琉璃制品也是精华荟萃,美轮美奂,成为引人注目的一点亮点,被誉为“关庙四绝”.2、解州关帝祖庙风格特色解州关帝祖庙是中国现存关庙中最有典型代表意义的范例,具有与其他关庙迥然不同的建筑风格和特色。

其一,它带有浓郁的宗教建筑特色,又不同于一般的宗教建筑,所有殿堂楼阁均以崇祀关公及相关人物而建,不涉及其他任何宗教的神祇;其二,融宫廷式建筑与庙宇建筑风格于一体,既享有帝王宫阙的高等规制,又采纳了佛寺道观的布局方法;其三,保持了中国古代建筑优秀传统,又增添了历朝历代的创新,在布局、结构、造型、工艺等方面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

二、常平关帝祖祠简介常平关帝祖祠距解州关帝祖庙9公里,距市区11公里。

它南依绵延起伏的中条山,北临盐池,抱灵含秀,精致美丽。

关帝祖祠创建于南北朝至隋之间,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关庙之一,占地面积1910平方米,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常平关帝祖祠整体布局常平关帝祖祠是以宅为庙,整体建筑布局采用了与解州关帝祖庙相仿的前朝后寝中轴对称的宫殿式规制,布局严谨、错落有致,结构合理。

庙内古柏参天,红墙绿瓦,格外醒目。

建筑方面有许多独到之处,如牌坊横臵前沿,这是一般祠堂建筑格局上常有的,但三坊并峙,钟鼓楼分列两侧者就极为罕见。

祠内门庑重叠,主殿位于祠宇中心,两侧廊屋对称,形成环绕围护之势,也是其他祠宇建筑格局上少见。

在祠中不仅建娘娘殿塑关夫人像,而且为关平、关兴各建其殿,塑像分臵其中,更是极为少见的。

2、常平关帝祖祠风格特色常平关帝祖祠彩塑艺术精湛,其主要特点是:一是保留唐宋以来彩塑艺术风格;二是具有浓郁的写实特征;三是人物众多,居国内关庙之首。

三、常平关帝祖陵简介关帝祖陵位于关帝祖祠南1.5公里的中条山北麓石磐沟内,人称石磐道院。

周围山势雄奇,地貌独特,幽谷、溪水、碧潭、青松、翠柏、奇石鳞次栉比,环境优雅清净,野趣横生。

景区由关帝圣像景区、关帝影视城、关帝祖陵三部分组成,其中关帝圣像高78米,是世界上目前最高最大的关帝圣像;关帝影视城是2000年开始兴建的一座仿汉代建筑群,它生动地再现了关公当年生长的环境,同时也浓缩了汉代解梁城的景致,是一处即可作电视剧拍摄场景,又可供旅游观光的人文景观。

四、关公文化的内涵和外延关公文化因关公这个历史人物而产生,后来经过统治者的推崇和老百姓的统帅,逐渐发展起来,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支奇葩。

这种跨越时空、跨国界的历史现象,具有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

首先,关公文化是我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在开天辟地以来的历史中,创造了自己的文化,形成了自己的传统。

比如勤劳勇敢、勤俭节约、艰苦奋斗、讲究礼仪、扶贫济困、助人为乐、尊老爱幼等这些优秀传统,就可见一斑。

关公文化中,体现了这些传统。

而这些又可在关公这个人身上表现出来。

(关公扶贫济困,抱打不平;关公桃园三结义等)其次,关公文化反应了老百姓的心声。

关公文化产生在社会动荡不安的战乱时期。

平天下,建立统一的国家是人们的强烈愿望。

当统一大业完成后,社会安定,人们又需要爱护百姓的官吏,需要良好的社会风气,需要公平交易。

于是关公成为人们心目中的代表人物,关公文化也随之发展起来。

五、关公文化的主要内容,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对历史人物关羽的纪念。

由于历史学家的疏漏,关公生辰不详。

一种是五月十三,明朝皇帝把这一天钦定为关公生辰,并大规模祭拜。

还有一种是六月二十四,清康熙十七年发现的《前将军壮穆侯墓碑铭》记载关公生于汉桓帝延熹三年(公元160年)庚子六月二四。

我们关帝庙和台湾人都把这一天作为关公生辰。

2、对艺术化人物关公的赞美。

戏剧,小说,传说等对关公进行了大力赞扬。

3、对神话后关公的崇拜。

自从明代关公封神之后,全国大兴建造关庙之风。

关公被神化后,不仅享受人间烟火,还进入千家万户,成为百姓的保护神和财神。

关公文化的精髓与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可以用“忠、义、仁、勇”四个字来概括。

所谓“忠”,即忠诚、忠厚、忠心耿耿。

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具体内容。

在封建社会,“忠”主要包括对君王忠心不二,不能朝秦暮楚。

在社会主义社会则是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党员要忠于党、职工要忠于职守。

在儒家学说里,忠被称为“忠怒”,这是儒家的伦理思想,要求积极为人。

不论历史人物关公,还是艺术化的关公,身上都体现出这种思想和行为。

关公忠于刘备,不为名利所动,哪怕身在曹营,也心向刘备。

一旦知道刘备的下落,就会抛弃优厚的待遇去追随刘备,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

这种忠诚,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形成的美德。

引伸到其它方面,则是要讲诚实、讲信誉。

所谓“君子一言,驷马难追”;兑现承诺,言而有信的“一刻千金”,就是这个意思。

战争年代需要讲忠诚,严惩叛徒;和平建设年代需要诚信才能营造繁荣的市场。

虚伪是诚信的对立面,“李鬼”是诚信的敌人。

没有诚信,就没有朋友。

古往今来的贤臣良将,无不具有这种美德。

当今的成功人士,离不开诚信。

一个商人或企业家是如此;一个民族,亦是如此。

所谓“义”,本意是威仪,引伸为正义,即“行而宜之谓仪”。

通俗地讲,就是指人的思想行为要符合一定的标准。

比如“舍生取义”、“大义灭亲”、“义薄云天”、“义不容辞”、“义愤填膺”、“义形于色”、“义无反顾”、“见义勇为”、“义卖”、“义演”、“义旗”等等,都是指某一方面符合标准的行为。

此外,“义”还包括情谊。

当然,那种不顾大局,抛弃原则,狭隘的讲义气是不可取的。

所谓“仁”,本是儒家的一种含义广泛的道德范畴。

其本义是人与人的相亲相爱。

孔子在创立儒家学说时,将“仁”的内容扩为“恭、宽、信、敏、惠、智、勇、忠、恕、孝、弟”等。

这里的“恭”,是指为人恭谦,待人有礼貌;这里的“宽”,是指为人宽宏大量;这里的“敏”,是指为人要奋勉而“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里的“惠”,是指为人要仁慈、温存;这里的“智”是指为人要有智谋;这里的“勇”,是指为人勇敢,要智勇双全;这里的“忠”,是指为人忠厚、善良;这里的“恕”,是指为人要有爱心;这里的“孝”,是指为人要善待父母;这里的“弟”,是指为人要敬爱兄长“弟通悌”。

这些内容虽然是儒家学说,但这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今天仍然需要把这些作为公民的行为准则。

所谓“勇”,主要是指人的精神,比如“勇气”、“勇敢”、“智勇双全”、“勇冠三军”。

勤劳、勇敢是中华民族的美德。

它体现在关公身上,则是一种勇敢精神。

历史人物关公二十多岁从军,作战勇敢,成为晋代以后军人的楷模。

艺术化的关公,更是一个智勇双全的将军。

十八路诸侯讨董卓,关公冲锋在前;两军对阵,他单人赴会,水淹七军等等,表现出关公大无畏的精神。

这种勇敢精神,过去的战争年代需要,现在的和平建设时期仍然需要。

面对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人们需要勇敢精神。

就一个企业而言,那就要勇于创新,开拓进取,加大自身产品的知识产权比重,摆脱依赖他人的堕性。

凡是勇于创新者,都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就个人而言,需要勇敢地面对自己,勇于改过,勇于克服自己思想上的固疾,更新理念,跟上时代潮流。

如果是一个普通劳动者,具备了勇敢改过的精神,就是一个好员工。

如果是一个担任领导职务的行政管理人员,具备了这种精神,就会是一个优秀的领导者。

总之,关公文化的精髓,集中地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我们民族富贵的精神财富。

这种美德,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

历史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新的历史时期又会将关公文化注入新的内容。

不论世界怎么变化,有一点是不变的,那就是全世界华人对关公文化的认同。

六、弘扬关公文化,构建和谐社会关公文化发展到今天,已经成为一种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现象。

它跨越了时空,跨越了国界,其影响甚至超过了孔夫子孔圣人创立的儒家文化。

尤其是在海外华人中,这种区别明显地存在。

据有关资料介绍,儒家文化在海外,主要表现为人们的道德规范。

而关公文化在海外,则表现为华人的行为规范。

有一些儒家文化的东西,也作为关公文化表现出来。

关公文化就像一根纽带,把所有华人联系起来。

在世界华人社团中,有一个以刘、关、张、赵四姓命名的团体,分布在东南亚的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会众几乎包括了这个地区的所有华人。

他们的章程中,有一条主要内容,就是互助互爱,共同发展,体现了关公文化中的“义”。

具体做法是:某会员本人或家人得了重病,需大量资金时,由社团资助解决,日后再还;若无力偿还,再作减免。

会员子女上大学,经济有困难者,由社团提供资金就读,毕业后工作再还此款。

这些做法,不仅帮助有困难的华人度过难关,而且加强了华人之间的兄弟般的联系,对社会稳定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因而受到所在国政府的好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