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消费者行为理论应用

消费者行为理论应用

第6章消费者行为理论的应用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运用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解释现实的经济现象和需求曲线向下倾斜的原因,理解等价变动和补偿变动一起对在人力资源管理点参考意义,会分析不确定条件下消费者的最佳选择。

教学要求要求学生掌握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掌握等价变动和补偿变动,了解不确定条件下消费者的选择。

第6章消费者行为理论的应用从价格—消费曲线导致需求曲线看,商品价格的变动相应引起均衡需求量的变动,序数效用论称之为价格效应。

价格效应可以分解为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

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可以进一步解释需求曲线向下倾斜的原因。

6.1 替代效应与收入效应替代效应是在实际收入不变的条件下,由于价格变动引起的购买商品组合的变化,而这些商品组合的总效用不变。

例如,消费者把收入用于购买两种商品X和Y,如果X商品价格提高,消费者可以减少X的购买而增加Y的购买,用增加的Y来代替减少的X,从而使总效用不变,所以,替代效应表现为均衡点在同一条无差异曲线上的移动。

收入效应是在名义收入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商品价格变化导致实际收入变化引起消费者购买商品组合的变化,从而引起效用的变化。

例如一种商品X价格下降,意味着消费者实际收入增加,即在名义收入不变的条件下,可以买到更多数量的商品X和Y的组合,这说明消费者得到的效用水平增大了,即无差异曲线向右上方移动了,那么预算线也应相应平移,可见,收入效应表现为均衡点随预算线的平移在不同无差异曲线上的移动。

这两种效应都是由价格变动引起的,所以替代效应加上收入效应等于价格效应。

由于不同商品的价格效应不同,所以就有相应的正常品的价格效应、劣等品的价格效应和吉芬品的价格效应。

6.1.1 正常品的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一种正常商品的价格效应表现为其价格下降会引起消费者需求数量增加,价格上升会引起消费者需求数量减少,这种效应是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的作用之和。

如图6.1所示,商品X的价格为P1时,预算线AB1与无差异曲线U1相切于E1点,在E1点处于消费者均衡状态,X商品的均衡需求量为OX1;当X的价格由P1下降为P2时,预算线AB2与无差异曲线U2相切于E2点,在E2点达到新的消费者均衡,此时X商品的均衡需求量为OX2。

总的价格效应引起X商品的需求量的变化为ΔX=OX2-OX1=X1X2,它是替代效应与收入效应共同作用的结果。

为便于说明问题,可以作一条与价格下降后的预算线AB2平行的虚线A0B0,它与无差异曲线U1相切于E0点,E0点上商品X的均衡需求量为X0。

这样就可把价格效应分为两部分:从E1到E0的变化表现为均衡点在同一条无差异曲线U1上的移动,即替代效应,替代效应的变化量ΔX=OX0-OX1=X1X0;从E0到E2的变化表现为预算线由A0B0平移到AB2,相当于实际收入增加,即收入效应的变化量ΔX=OX2-OX0=X0X2。

从图上看X1X2=X1X0+X0X2,恰好说明价格效应等于替代效应与收入效应的作用之和。

需要指出的是,从图6.1可以看出,正常品的替代效应与收入效应的方向是一致的,当价格下降时,替代效应引起需求量增加,收入效应也引起需求量增加,所以正常品的需123微观经济学 原理与实务求曲线自左上方向右下方倾斜。

A图6.1 正常品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6.1.2 劣等品的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所谓低档商品就是这类商品的需求量与消费者收入呈反方向变动关系,当收入增加时对这类商品的需求反而减少。

低档商品又称劣等品。

正因为这个特点,当价格下降时,劣等品的特点效应表现为需求量增加,收入效应表现为需求量减少,所以,劣等品的替代效应与收入效应起作用的方向是相反的。

这样,价格效应就可能有两种情况。

一种情况是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其价格效应仍是随价格下降需求量增加,如图6.2所示,从E1到E0表现为替代效应,XΔ=-X0X2。

Δ=X1X0。

从E0到E2表现为收入效应,X总的价格效应为XΔ>0,表明随着价格下降,需求量增加,需求曲线仍是自左上Δ=X1X2。

X方向右下方倾斜。

图6.2 低档品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124第6章消费者行为理论的应用6.1.3 吉芬品的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另一种情况是替代效应小于收入效应,其价格总效应是随着价格下降需求量减少,如图6.3所示,从E1到E0表现为替代效应,ΔX=X1X0。

从E0到E2表现为收入效应,ΔX=-X0X2。

总的价格效应为ΔX=-X1X2。

ΔX<0,表明随着价格下降,需求量减少,需求曲线是自左下方向右上方倾斜,这类特殊的低档品即为吉芬品。

图6.3 吉芬品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正常品、低档品和吉芬品的收入效应、替代效应和总效应比较见表6-1。

表6-1 正常品、低档品和吉芬品的收入效应、替代效应和总效应表类 别 收入效应 替代效应 总效应正常品增加增加增加低档品减少增加增加吉芬品减少增加减少实例分析土豆——吉芬商品的替代效应与收入效应19世纪40年代,在爱尔兰大饥荒时,土豆价格飞涨,但穷人们消费的肉更少了,而消费的土豆更多了。

据说最早观察到这一现象的是罗伯特·吉芬。

吉芬商品被看做是需求规律的例外。

需求规律表明,当一种商品的价格上升时,人们对它的需求量将减少。

向上倾斜的需求曲线是很少见的,但吉芬商品就是这样。

这种现象为什么会发生呢?图6.4说明了吉芬商品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

假定消费者购买两种商品——肉(Y)和土豆(X)。

土豆原来的价格是P0后来涨价为P1。

最初消费者预算约束线是AB1,最优点是E0,购买的土豆数量为X0。

当土豆价格上升为P1时,预算约束线向内移动,125126 微观经济学 原理与实务 从AB 1移动到AB 2,这时最优点是E 1。

要注意的是,土豆价格上升使消费者购买了更多的土豆为X 1。

X2 Y1 0 12 A图6.4 土豆的替代效应与收入效应为什么消费者以一种似乎不合理的方式做出反应呢?原因在于土豆是一种非常强的劣等商品。

当土豆价格上升时,消费者变穷了。

收入效应使消费者想少买肉多买土豆。

同时,由于土豆相对于肉变得更为昂贵,替代效应使消费者想购买更多肉和更少土豆,替代效应为X 2 X 0。

但是,在这种特殊情况下,收入效应是如此之大,为X 1X 2(与替代效应反方向)以致超过了替代效应X 2 X 0。

结果,消费者对土豆高价格的反应是少买肉、多买土豆,多买部分为X 0 X 1。

因此,吉芬商品的需求曲线向右上方倾斜。

经济学家对吉芬商品的看法并不一致。

一些历史学家指出,在爱尔兰19世纪土豆饥荒时期,土豆实际上是吉芬商品。

土豆是当时人们如此重要的食物,以致土豆价格上升,就有很强的收入效应。

人们对自己生活水平下降的反应是削减奢侈品肉,而更多地购买土豆这种主食。

因此,可以认为土豆价格上升实际上引起了土豆需求量增加。

无论这种历史记录是否正确,可以很有把握地说,吉芬商品是极少的。

消费者选择理论仍允许使向右下方倾斜。

但这种情况是如此稀少,以至需求向右下方倾斜的需求规律依然成立。

6.1.4 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的应用1. 美国政府对汽油征税的替代效应与退税的收入效应20世纪70年代末,为了减少汽油消费,卡特政府计划对汽油进行征税,采取的政策措施是:对汽油消费进行征税,然后政府再把增税而带来的收入退还给消费者。

该项政策措施受到了当时总统候选人里根的严厉批评,认为退税会使汽油税政策起不到作用,那么究竟谁对呢?第6章消费者行为理论的应用假定消费者消费两种商品:汽油(X)和其他商品(Y),令其他商品的价格为1,汽油的价格为p。

图6.5显示,税前消费者消费汽油量是X1,税后消费汽油量是X3,(征税相当于油价上涨,于是税前预算线变为税后预算线)这时征税后的价格效应是(X1-X3)(对汽油总共减少的消费量),其中收入效应为(X0-X3),替代效应为(X1-X0)。

卡特的退税使得税后预算线向上平移T,得到退税后的预算线,这时消费者的最佳消费汽油量是X2,即由于退税收入效应使得对汽油的消费略微增加(X2-X3)但没有超过减税的收入效应对汽油消费的减少量(X0-X3),卡特的退税计划达到了减少汽油消费的目的,虽然汽油消费的减少量(X1-X2)不如单纯的征税导致汽油消费的减少量(X1-X3)那样多,但是消费者的福利较之单纯征税高。

图6.5 对汽油征税与退税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2. 利率变动的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利率降低时,现在减少储蓄以增加消费的代价——利息的损失变小,因此人们愿意增加现在消费替代未来消费,这就是降息的替代效应。

为了刺激消费,拉动内需,从而带动经济增长,在1998—1999年实施的6次降息的货币政策,正是基于以上原理而提出的。

但事实证明这一政策的效果并不明显。

究其原因,其中的一个就是利息率的降低不仅存在刺激当前消费的替代效应,还存在收入效应:利息率的降低减少了居民储蓄的利息收入,从而减少了居民的长期总收入,一般而言,收入决定消费,因而利息率的下降最终会降低当前消费。

当利息率的收入效应超过替代效应时,即利息率的总效应为负,利率降低就是减少当前消费。

这与政府通过降息来拉动内需的想法恰恰相反。

由于当时我国居民储蓄额高达6万亿人民币,因此,当定期利息率由十多个百分点下降到二三个百分点时,引发的利息收入的减少也是不容忽视的。

另外,居民消费还受到示范作用,传统文化、生活方式、消费观念以及流动性约束和预期的不确定性、社会保障体系的健全与否、政策的稳定与否的辐射影响,使得我国居民对未来消费的贴现率很低,推迟消费的损失很小。

在这127微观经济学 原理与实务种背景下,降息的替代效应很小,收入效应就更大了,导致以降息来拉动内需的效果受到收入效应的限制。

3. 劳动的替代效应与收入效应为了理解这一问题,不妨将闲暇看作一种能够给消费者带来效用的商品。

一个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要增加闲暇就必须减少劳动投入,从而收入就会降低,所以劳动收入就是闲暇的机会成本。

这样,可以将劳动的价格即工资率看作是闲暇这种特殊商品的价格。

于是在消费者行为理论中所讲的价格变化对消费者均衡的影响的分析,完全适用于消费者对工作和闲暇的选择。

当工资率上升的时候,闲暇的价格提高,闲暇商品和其他商品的相对价格变得更加昂贵,在效用总水平不变的前提下,理性的消费者理所当然地会减少闲暇商品的消费,而增加劳动供给,也就是获取更高的收入,这就是替代效应。

可以看出替代效应导致工资率与劳动供给呈同方向变化。

另一方面,由于闲暇是一种正常物品,工资率的上升引起消费者的收入增加,收入的增加会提高消费者对闲暇商品的需求,这就是收入效应。

显然收入效应导致工资率与劳动供给呈反方向变化。

可以看到,工资率提高时,由于替代效应,消费者会增加劳动的供给,由于收入效应,消费者会减少劳动的供给。

当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时,总效应是劳动供给增加;当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时,总效应是劳动供给减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