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内外教学设计比较

国内外教学设计比较

国内外教学设计比较
目前从世界范围看,教学设计领域可谓流派纷呈,百花齐放。国外比较有影响力的教学设计模式主要有:加涅的教学系统设计理论,肯普教学系统设计模式,史密斯和雷根的教学系统设计理论。
加涅的教学系统设计理论
加涅对教学系统设计理论的建立作了开创性的工作。加涅的教学系统设计理论建立在两个基本观点之上:第一,学生的"学"才是获得学习结果的内因,教师的"教"只是外因,所以应"以学论教";第二,不同的学习结果需要不同的学习条件即教学事件。
教学设计过程可以分为单元教学目标分析、教学任务与问题设计、信息资源查找与设计、教学过程设计、学生作品范例设计、评价量规设计、单元实施方案设计、评价修改八个步骤。
图6-10典型模式的设计步骤
1.在典型模式中,对各步骤的分析和操作通常是按顺时针方向进行的,必要时也可以跳过某些步骤或重新排序。
2.首先由教师对单元的教学目标进行分析,确定学生通过此教学应该达到的水平或获得的能力。
肯普认为这四个基本要素及其关系是组成教学系统开发的出发点和大致框架,并由此引伸开去,提出了一个教学系统开发的椭园型结构模型,如下图所示。该模式有几个特点。
肯普模式
首先,肯普列出了10个教学设计的“因素”,而不称之为步骤,以表示它的整体性以及设计过程之弹性。10个因素虽然根据逻辑顺时针排列,一般在设计一个新教学方案时可以按照这些顺序进行,但肯普没有用线条和箭头将各因素连接起来,说明在某些情况和条件下,可能根本不必考虑或进行全部的因素(环节),或是由任何一个因素作为设计的起点,再依实际情况继续下去。
7.在评价信息化学习特别是其产生的电子作品时,结构化的评价工具——量规提供了较为科学的方法(详见第八讲),对其进行认真设计将提高评价的可操作性和准确性。
8.最后,还要对教学的具体实施方案进行设计,包括实施时间表、分组方法、上机时间分配、实施过程中可能用到的软硬件(如不具备,应采取什么方法解决)以及其他必要文档的准备等等。
肯普模式不象其他许多模式那样只能按线性结构按部就班地进行设计,而是设计者可以根据自己的习惯和需要,选择某个因素为起始点,并将其余因素按照任意逻辑程序进行排列;说明因素之间具有相对独立性,如某些情况下不需要那一个因素便可不予考虑,避免了形式化;说明了因素之间的相互联系性,一个因素所采取的决策会影响其他因素,一个因素决策内容变动,其相联系的因素必须作一定的修改。
倡导学习环境设计的领军人物,乔纳森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就开始着力研究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设计问题。他认为,为了促进学习者有意义的学习,特别是有目的的知识建构,应当给学习者创设恰当的学习环境。教学设计的主要工作就是设计学习环境。这种学习环境具有如下特征:1)提供对现实的多元表征;2)避免过分简化的教学,应表现真实世界的本质复杂性;3)重视知识的建构,而不是知识的复制;4)呈现真实性的任务,亦即提倡情境化的教学而不是抽象化的教学;5)提供真实世界的、基于案例的学习情境,而不是预先决定的教学顺序;6)重视培养学习者的反思性实践;7)重视情境和内容特定的知识建构活动;8)强调通过社会协商的方式支持协作性的知识建构,而不是竞争的方式。
9.在教学设计过程中,评价修改是随时进行的,伴随设计过程的始终。
综上所述可以发现,目前国内外的教学设计都倾向于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主,而不仅仅是传授知识。但这种模式对以往主流的模式是包容性的,而不是取代性的。
教学设计的发展从来与媒体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现在国内搞的轰轰烈烈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这就要求我们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设计出一些适合不同地区,不同学生的教学模式,在学生获取知识的同时更好的促进学生能力的提高。
肯普以椭园形将10项因素圈在整个系统中,并以外围的“评价”和“修改”表示这是两件整个设计过程中持续进行的工作。这更显示出系统方法的分析ð设计ð评价ð反馈修正的工作策略实际上是在模式中每一因素(环节)中均执行的基本精神。因此,这个模式在形式上比其他许多流程型的模式更能反映系统论的观念。
肯普模式的另一个特色是将“学习需要”、“教学目的”、“优先顺序”和“约束条件”置于中心地位,以强调教学设计过程中必须随机拿这几个因素作为参考的依据。如前所述,教学系统是由一组有共同目标和相互关联的因素所组成的,其作用范围是人为设定的,因此,肯普将学习需要和教学目的置于中心正是突出了系统方法的以系统目标为导向的本质。同时,教学系统的设计过程离不开环境的制约:先考虑什么,后考虑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等等,都必须以环境的需要和可能为转换。
3.根据单元教学目标,设计真实的任务和有针对性的问题。
4.根据任务和问题以及学生的学习水平,确定提供资源的方式,可以要求学生自己按照学习目标查找资源,也可以提供现成的资源给学生。如果是前者,教师要设计好要求,避免学生无目的的查找;如果是后者,教师要寻找相关的资源,并对资源进行认真的评价,确保学生可以得到真实、可靠的信息。如果需要,教师还要制作相关的资源列表,以方便学生查阅,提高学习效率。
5.接下来,要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梳理,使之合理有序,一般情况下应落实成文字呈现的信息化教案。
6.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要求学生以完成电子作品的方式进行学习,教师应事先做出电子作品水平进行设计的。有了教师展示的范例,学生浏览后就会对自己将要完成的任务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由于不同的学习结果需要不同的学习条件,这就使每一种教学事件以及不同教学事件的组合在具体运用上有不同的要求,这些不同的要求即体现为不同教学策略的运用。加涅在分析学习的条件时,根据实验研究和经验概括,详尽地区分了不同学习结果对不同教学事件的要求。这就是加涅的规定性教学理论。
肯普教学系统设计模式
肯普(J.E. Kemp)认为,一个教学系统应包括四个基本要素,即学生、方法、目标和评价。也就是说,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考虑:这个教案或教材是为什么样的人而设计的?希望这些人能学到什么?最好用什么方法来教授有关的教学内容?用什么方法和标准来衡量他们是否确实学会了?
目前国内的教学设计研究主要是信息化教学设计
信息化教学设计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科学安排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和要素,为学习者提供良好的信息化学习条件,实现教学过程全优化的系统方法。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创新精神和综合能力,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他们的学业成就,并使他们最终成为具有信息处理能力的、主动的终身学习者。
史密斯和雷根的教学系统设计理论
这是一种直线型的设计模式。其基本特点就是把教学设计活动过程分为三个模块(或阶段):即教学分析阶段,教学策略设计阶段,教学评价阶段;每个阶段又有若干项活动。
教学分析模块(阶段):所作的工作有:学习环境分析,学习者特征分析,学习任务分析(包括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分析)以及编写测验项目。
教学策略设计模块(阶段):包括有设计教学组织策略,即教学按何种方式、先后顺序开展教学活动。设计教学信息传递策略(即选择那种教学媒体和交互方式)、设计教学资源管理策略(即在组织策略和传递策略已确定的前提下,如何对教学资源进行计划与分配)。编写与制作教学资料。
教学评价模块(阶段):包括形成性评价,并根据形成性评价的结果修改教学活动。
加涅提出了一个关于知识与技能的描述性理论,认为学校学习的知识与技能可以分为五种类型: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和态度。
他又进一步根据其学习的信息加工理论提出了一个关于教学策略的描述性理论。在加涅看来,由于人类的内部心理加工过程(即信息加工过程)是相对稳定的,所以作为促进内部心理加工过程的外部条件即教学事件也应是相对不变的。由此观点出发,他根据学习过程中包含有多个内部心理加工环节,从而推断出相应教学过程应由九个教学事件构成:引起注意、告诉学习者目标、刺激对先前学习的回忆、呈现刺激材料、提供学习指导、诱导学习表现(行为)、提供反馈、评价表现、促进记忆和迁移。加涅特别指出,以上九个教学事件的展开是可能性最大、最合乎逻辑的顺序,但也并非机械刻板、一成不变的,也就是说,并非在每一堂课中都要提供全部教学事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