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基于农户空间行为变迁的乡村人居环境研究
作者:李伯华, 曾菊新, LI Bo-hua, ZENG Ju-xin
作者单位:李伯华,LI Bo-hua(衡阳师范学院湖南省人居环境学研究基地,湖南,衡阳,421008;华中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湖北,武汉,430079), 曾菊新,ZENG Ju-xin(华中师范大学城市与
环境科学学院,湖北,武汉,430079)
刊名: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英文刊名:GEOGRAPHY AND GEO-INFORMATION SCIENCE
年,卷(期):2009,25(5)
被引用次数:0次
1.李伯华.曾菊新.胡娟乡村人居环境研究进展与展望 2008(05)
2.NUHC Cities-engines of rural development 2004(03)
3.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导论 2001
4.李雪铭.李婉娜1990年代以来大连城市人居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定量分析 2005(03)
5.李雪铭.姜斌.杨波人居环境:地理学研究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2000(06)
6.AITKEN S C Person-environment theories in contemporary perceptual and behavioral
geographyⅠ:Personality,attitudinal and spatial choice theories 1991(02)
7.刘金海社会化小农的历史进程:中国经验 2007(04)
8.李伯华.曾菊新农户居住空间行为演变的微观机制研究 2008(05)
9.施坚雅中国农村的市场和社会结构 1998
10.詹姆斯 C 斯科特农民的道义经济学:东南亚的反叛与生存 2004
11.冯娟城市化进程中的村镇主题空间行为研究 2008
12.中国农民工问题研究总报告起草组中国农民工问题研究总报告 2006(05)
13.郝亚光社会化小农:空间扩张与行为逻辑 2007(04)
14.D J 沃姆斯利.G J 刘易斯.王兴中.郑国强.李贵才行为地理学导论 1988
1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1994
16.联合国21世纪议程 1992
17.人居议程 1996
1.学位论文李伯华农户空间行为变迁与乡村人居环境优化研究2009
本文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江汉平原乡村住区系统演变与人居环境优化研究(40671050)”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空间结构与村镇布局研究(05JJDZH232)”,尝试从农户空间行为演变视角介入乡村人居环境研究。
贯穿全文的一条逻辑主线是:“问题背景分析--空间行为变迁--人居环境效应演化--优化路径选择”。
本文基于农户空间行为的微观分析,试图从农户空间行为的视角构建一种乡村人居环境优化的分析框架,在此基础上,综合运用文献资料、统计数据以及调研数据,着重探讨了农户空间行为的演变过程和环境效应,为优化乡村人居环境提供理论依据和政策建议。
全文共分为8章:
第1章为绪论,重点分析选题背景和研究现状。
认为从农户空间行为视角研究乡村人居环境优化路径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和深刻的理论意义。
目前
,国内关于人居环境的研究成果具有明显的“城市主义”倾向,而有关乡村人居环境的研究成果往往局限于某一方面,缺乏系统的研究;国外相关研究成果虽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明显缺乏针对性。
此外,本章还对乡村人居环境的相关概念进行了辨析和界定,并对研究对象进行了界定,为全文后续研究奠定了学术规范。
第2章为农户空间行为分析的理论框架。
本章将农户空间行为纳入到历史进程中加以分析。
首先对当代农户性质进行了认定和解读,认为当代农户具有过渡性特征;其次,确定了农户空间行为的理论假设,即假设农户是有限理性的。
最后,本章总结了农户空间行为的理论基础,认为行为地理学中居民空间行为决策和区位选择理论、行为与环境相互作用理论为本文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此外,还分析了制度对农户空间行为的影响,引入制度的变量是分析农户空间行为及其效应的前提。
第3章为农户空间行为变迁的整体透视。
本章主要从宏观角度分析了农户空间行为变迁的影响因素、变迁过程和人居环境效应。
其基本的逻辑路线是“外部环境变化--空间行为响应--人居环境效应”。
本章主要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基于第二章的理论分析,从宏观上梳理了农户空间行为变迁的原因、过程和人居环境效应,下面几章内容都是基于此宏观分析的基础之上进行的微观研究。
第4章为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农户空间行为与乡村人居环境。
本章研究了在计划经济时期,农户的各种空间行为特征,并结合案例分析了农户空间行为的乡村人居环境效应。
认为国家制度的变迁是农户空间行为变迁的主要驱动力量,新中国成后的国家政权通过土地改革、统购统销制度、人民公社制度等一系列的政治经济体制改革,完成了对乡村和农户的全面控制;制度约束下的农户空间行为总体表现为被动性和有限性。
最后,分析了制度约束下的
农户空间行为的乡村人居环境效应,认为农户的居住空间行为促使了乡村聚落外围空间的缓慢扩张,乡村聚落内部结构的重组;农户生产空间的扩展和产业空间的转移对乡村生态环境的恶化具有重要影响;农户的生活方式对乡村内部环境有较大影响。
第5章为双轨经济体制下的农户空间行为与乡村人居环境。
这一阶段是国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渡阶段,尽管过渡的时间较短,但它拉开了农村经济发展、农户空间行为扩张、乡村人居环境演化的序幕。
认为国家控制力量的弱化为农户空间行为快速扩张提供了前提条件;双轨体制下,农户空间行为具有“扩张性和被动型”的双重特征;从农户空间行为的效应来看,乡村人居环境拉开了快速演化的序幕。
乡村聚落空间迅速拓展,乡村生态环境和居住生活环境恶化,农户社会关系网络重新调整。
所有这些预示着随着农户空间行为的进一步扩张,乡村人居环境的演化速度将更快,人居环境负效应更加严重。
第6章为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农户空间行为与乡村人居环境。
这一时期国家确立了市场经济的主导地位,极大的促进了农户空间行为的扩张,对乡村人居环境产生了巨大影响。
认为国家战略的再次调整为农户空间行为快速扩张提供了前提条件;市场经济体制下,农户空间行为扩张表现为多元化和个性化的趋势;从农户空间行为的效应来看,乡村人居环境发生了剧变。
居住空间行为的剧烈变化对乡村聚落空间的演变和形态的变迁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农户各种行为模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行为的生态环境效应变化在乡村表现的尤为明显;农户各种行为在空间扩张的过程中,自觉不自觉的接受和传播着城市文明,大大加快了乡村社会文明的变迁。
第7章为农户空间行为调控与乡村人居环境优化。
本章在前文分析的基础上,针对农户各种空间行为变化和乡村人居环境演化趋势,有针对性的提出了各种引导农户空间行为,优化乡村人居环境的相关政策和建议。
认为规范农户居住空间行为,维护村落空间有序发展,是乡村人居环境优化的重要选择路径;通过制度建设引导和约束农户生产空间行为和生活行为,能够有效解决农村土地撂荒和村落环境污染问题;积极培育当代新型农民,通过提升农户“内涵”,引导农户合理的空间行为和正确的价值观念,提高农户的人居环境意识;完善公共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保障乡村人居公共设施供给。
第8章为结论和后续研究。
系统总结了全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和主要创新点,并在分析全文的基础上,提出了后续研究计划。
本文链接:/Periodical_dlxygtyj200905019.aspx
授权使用:西北大学(xaxbdx),授权号:5c3515fe-3615-4ed2-8f62-9e390160c7f8
下载时间:2010年11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