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日关系
⏹【作者】anyunli No.200231130074
⏹【机构】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02级地理信息系统1班
⏹【关键词】中日关系, 综合国力,中日历史
在中国人的记忆里,19-20世纪初是中国人民被欺压、被侵略、被蹂躏,最痛苦的百年,尤其是被强邻日本欺凌。
西大事件再次触痛了国人的历史伤疤,反日游行更表现了中国,特别是中国年轻一代的情绪,但是我认为:21世纪,中国应该复兴,日本也应该能理性的有所发展,东亚将出现两强的局面。
但是,东亚两强今后将如何相处,将以什么姿态共存共荣,无疑是个值得人们深思和忧虑的问题。
中国和日本是隔海相望的近邻,又是国际上具有重要影响的两个大国。
历史已经告诉我们,中日两国“友好则互利,交恶则两伤”。
中日关系的好坏不仅关乎中日两国人民的福祉,同时也关乎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繁荣。
然而,自九十年代中期以来,随着美日以分裂中国为共同战略目标的同盟关系的确立,日本在各个方面日益右倾化,并加快了军国主义的步伐。
随着其经济和军事实力的迅速增长,其对华政策也渐趋强硬。
尤其是最近几年,自小泉纯一郎上台以后,不仅无视中国人民的感情和中国政府的警告,连续参拜靖国神社,全面修改历史教科书及和平宪法,而且在其亚洲战略乃至世界战略中越来越露骨地将中国作为主要战略敌国。
除勾结美国以及李登辉、陈水扁等台独势力阴谋裂我疆土外,日本还积极联合越南、印度等意图全面遏制我国,甚至在我传统后方的中亚地区及俄罗斯远东石油问题上也积极楔入,对我进行牵制。
在与我双边关系的所有方面,如台湾、钓鱼群岛、东海油气资源、战争受害者索赔、二战遗留化武、朝鲜人闯日使馆等等问题上,其政策也日趋强硬。
尤其是最近,对华政策之强硬已肆无忌惮到难以理喻的程度。
如:在其倒行逆施激起中国人民越来越大的反感和愤怒时,其外相居然压中国修改自己作为被侵略的受害者的苦难历史。
在东海油气资源问题上,日本竟要中国提供即使按日本的“中间线原则”也还差五公里的无可争议的中国专属经济区的油气地质资料,在遭到拒绝后,竟然抛弃原先自己主张的“中间线原则”,把东海划界划到中国的家门口。
甚至狂妄叫嚣不惜和中国一战。
日本何以如此步步相逼,还是让我们回顾历史,探讨根源。
中国和日本同是亚洲东部的两个古老国家,两国的历史和文化发展都很悠久,而中国的历史比日本更为悠久。
中日两国在地理上的位置相距很近,现在经常被称作“一衣带水”的邻邦。
由于地理位置的接近,两国人民大约在距今二千多年前,就建立了交往关系。
不过那时中国的历史已经前进到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相交替的春秋战国时期(据通说),而居住在日本群岛上的居民,尚处在原始社
会末期氏族公社阶段,就是说,国家还没形成。
由于汉族的经济文化发展较高,居住在汉族周围的民族和部落,自然要受到汉族的影响。
中日两自人民间的最初交往,就是在汉族的经济、文化影响下实现的。
自1972年9月29日中日邦交正常化以来,中日关系发展总体顺利,双方在各个领域的友好交流与互利合作不断取得进展,给两国带来重要利益,也为本地区和世界的和平、稳定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改革开放后,中日关系面临新的发展机遇。
近年来中日两国高层互访和接触频繁,特别是1998年底江泽民主席对日本进行了成功的国事访问。
双方本着"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的精神,认真回顾总结了本世纪中日关系历史的经验教训,宣布建立"致力于和平与发展的友好合作伙伴关系",并就进一步加强两国在各个领域的合作做出了长远展望和全面规划。
1999年7月,日本首相小渊惠三对我国进行了正式访问。
双方再次确认了江主席1998年访日时达成的一系列重要政治共识,并就推动两国关系继续健康稳定发展、加强两国务实合作深入交换了意见,进一步明确了今后的合作重点和方向。
中日两国政府和各界积极加紧全面落实两国领导人达成的上述重要共识,开展各领域的友好合作,部分领域已取得阶段性进展。
2000年10月朱镕基总理对日本进行了正式访问,进一步增进了双方的相互了解和信任,深化了互利合作,事实上推动了两国关系的全面发展。
但是,现今的日本,不是20世纪的日本,与20世纪特别史80年代以前相比,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发生了以下变化:
经济长期低迷。
二战后日本曾以经济“奇迹”令世人惊叹。
以此为依托,日本在20世纪80年代前半期提出了争当政治大国的蓝图。
孰料1991年“泡沫经济”破灭竟导致日本经济陷于十年萧条。
如今的日本,依然是世界一流的富国和经济强国,但以危机意识著称的日本人对未来充满悲观,要求恢复景气成为压倒一切的呼声。
政局持续动荡。
1993年,自民党被8党派联合势力拉下了长达38年之久的单独执政的宝座。
其后自民党虽重归执政地位,但只能与其他政党联合执政,表现出政权的脆弱性和政策的不稳定性。
过去十年间,日本首相平均一年一换马,首相维持政权的需求往往以牺牲政策的延续性和合理性为代价。
政界总体保守化。
日本政坛在1955年形成了以自民党和社会党“保革相争”为特征的“55年体制”。
1993年,社会党放弃了“革新”路线,日本政界出现“总体保守化”局面。
以工会为基础的和平主义势力失去了强有力的核心政党,长期受到抵制的右翼势力变得有恃无恐。
新生代走上前台。
近年来,战后出生或成长的新生代开始占据包括首相职位在内的社会各界主导地位。
其共同特点是,对日本在亚洲各国进行的野蛮侵略缺乏认识和罪责感,对右翼翻案活动缺少抵制意识。
他们的口头禅是:“日本要谢罪到哪一辈子?”
新民族主义抬头。
二战后,日本在被占领状态下经受了民主改革,接受了以不拥有军队和交战权为核心的“和平宪法”。
战后数十年间,如何看待战败体制,怎样对待和平宪法,始终是日本政争的焦点。
近年来,要求改变战后“低姿态”外交、对其他国家“该说‘不’时就说‘不’”的心理以扭曲的方式得到表现,极端民族主义论调颇有市场。
这些变化,对日本外交产生着很大影响。
从对外政策看,在历史问题上翻案、在军事体制上寻求突破的动向日渐突出。
从决策模式看,利益诱导型、舆论迎合型决策方式日益增多。
日本对外行为方式表现出更多的内向性、强硬姿态和非理性因素。
每当日本与邻国发生摩擦时,日本往往以“国内舆论”为挡箭牌,幻想其他国家会屈从于日本的国内逻辑,致使外交摩擦难以找到合理的出路。
2001年上半年,日本政界出现了一股“小泉旋风”,新任首相小泉纯一郎得到的支持率竟高达80%—90%。
它反映着日本民众对森喜朗内阁的失望,对恢复景气的期待,对外“说‘不’”的爽快感,以及对强人型首相的渴求。
小泉的能力尚未得到证明,但却已使日本与中韩两国的关系严重倒退。
可见,人们对小泉的期待超乎现实,其内向性大于国际性。
于是,中日关系出现了这样一个怪圈:一方面是中日两国之间的经贸、文化和人员的交流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两国的贸易额已突破千亿美元大关;而另一方面两国民众彼此间的敌对情绪也在增强,日本的一些人在谈论着减少、甚至取消对中国的经济援助,与此同时,一些中国年轻人也在互联网上发表着措辞激烈的反日言论。
对于今天中日关系的紧张,我认为加强综合国力是解决摩擦的根本途径
历史上的中日关系总是“一强一弱”的关系。
大致可以说,在1868年明治维新是中国强日本弱的关系;从明治维新以后到二战结束,是日本强中国弱的关系。
二战后,随着日本成为“经济大国”,随着新中国诞生、特别是中国在实行改革开放以来取得巨大发展,中日关系结束了“一强一弱”的历史,开始走向所谓“强强型”关系。
由于双方没有一方是“弱者”,因此在一些重大分歧上容易出现谁也不能向对方“示弱”的僵持状态。
与此同时,双方都存在更重视发展与“最强者”的关系而轻视发展相互关系的政策偏好,这一点在日本方面表现得尤为明显。
日本是一个非常势利的国家,在国际关系上一贯崇拜强者,蔑视弱者,一贯采取“与强者为伍”的外交战略。
当今中日关系的问题的关键在于,中国还不够强大,日本还不服气中国。
2004年3月日本综合研究开发机构发表报告称,世界各国的综合国力的排名依次为美国、日本、加拿大、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中国、韩国,日本位居世界第二,中国位居第八。
但随着中国的实力明显超过日本,“从中长期而言,日本将会摆脱对美国的依赖而追求某种自主性,长期而言,最后日本可能还是不得不追随中国”(亨廷顿语)。
归根到底,我们要使日本的右翼放老实一些的最根本办法就是,尽快地增强我们的国力,使之显著超过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