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用

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用

back
知识整合
局部侵华1931.9-1937.7
罪 行
全面侵华1937.7-1945.9
日本
中国
国民党(正面战场) 防 御 阶 段 相 持 阶 段
中共(敌后战场)
国民党
经 过
中共
爱国学生
国民党爱国官 兵
反 攻 阶 段
总结升华:日军侵 华的罪行
罪行一:日军不
断扩大侵华战争, 战火遍及近半个中 国。给中国造成巨 大的人员伤亡和财 产损失。
抗日战争时期共产党政治经济思想和军事政策 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建设
抗日民主政府在工作 人员分配上实行“三 三制”原则,即共产 中间人士 共产党员 三三制的民主政权建设 党员、非党左派进步 分子和不左不右的中 “三三制” 间派各占1/3。
非党进步人士
大生产运动
1940年,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等著作 中比较完整地阐明了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纲领、 基本政策,为各抗日根据地的建设指明了方 文化建设 向。 全民族抗战开始后,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成了革 命者向往的“圣地”。大批知识青年冲破国民党 的封锁线奔赴延安。 抗日根据地创办了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 鲁迅艺术学院等一批干部学校和专门学校。还创 办了延安自然科学院。
同 开辟 敌后抗日根据地、开展游击战争 作 敌后战场 1937年8月 战 (共产党) 洛川会议后 成立陕甘宁边区 指挥中枢和总后方
1940年下半年发动 百团大战 各种形式的游击战 反扫荡斗争 少数民族抗日 蒙古抗日游击队 回民支队 武装的壮大
【读史感悟】抗日战场时期两 个战场主要区别和相互关系。
区别 正面战场 敌后战场
局部侵华1931.9-1937.7
全面侵华1937.7-1945.9
罪 罪行一:发动侵略战争;(九一八事变、华北事变、八一三事变、七七事变) 行 罪行二: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南京大屠杀式的惨案、细菌战、毒气战) 罪行三实行血腥的殖民统治;政治-以华制华.经济-以战养.战文教-同化政策 日本 1.1931九 一八事变 经 2.1932一. 过 二八 3.1932.3 伪满洲国 4.1933占 领热河 5.1935华 北事变, 中日民族 矛盾主要 矛盾. 中国 国民党(正面战场) 防 御 阶 段 淞沪会战 粉碎了日军三月灭中计划 太原会战国共合作的典范 平型关首次大捷 徐州会战台儿庄(李宗仁) 大捷.抗战最大胜利 武汉会战 38.10相持阶段 相 持 阶 段 反 攻 阶 段 1938.12汪精卫叛国 1940.枣宜会战-张自忠 1940.皖南事变 积极 抗战 片面 抗战 路线 (阶 级属 性) 消极 抗战 积极 反共 中共(敌后战场) 1.1937改编八路 军、新四军; 2.1937.8:洛川 会议--全面抗战路 线。 3.1937.9:陕甘 宁边区政府成立 4.建立根据地建 设 37-39根据地建设 1940年下半年百团 大战
2014· 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Ⅰ 41题
2014· 高考山东卷
2014· 高考四川卷
2014· 高考重 庆卷
2014· 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Ⅱ 30题;
日本为什么要发动侵华战争?
材料1: 唯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满、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 支那。倘支那完全可被我国征服,其他如小亚细亚及印度、南洋等 异服之民族,必畏我敬我而降于我。使世界知东亚为我国之东亚, 永不敢向我侵犯…… ——摘自《田中奏折》 材料2: “帝国内部现正痛切体验……生产力之不足,生产设备之 不足,原料之不足及蓄积资本之不足。凡此均需开始新的战争,俾 有所补充;而国内不稳势力之高涨,罢工之狂澜,亦需发动内外举 国之战争,以期平靖”。 ——摘自三十年代日本的一秘密文件 1、既定国策——灭亡中国,称霸西太平洋 2、现实需要——转嫁经济危机 3、有利时机——国共内战 4国际因素:国际上英法等国对法西斯推行绥靖政策。
国民党
不抵抗政策-攘 外必先安内
中共
抗日宣言; 八一宣言; 瓦窑堡会; 抗日联军
爱国学生
一二九运动
国民党爱国官 兵
①十九路军凇 沪抗战 ②长城抗战( 安、宋冯、昌) ③张.杨“西安 事变”
3、反攻阶段 1945年夏 —— 1945、8、15
⑴1945年,中共七大召开
⑵德国投降,欧洲战争结束;
⑶中、美、英发表《波茨坦公告》,促令日本投降;
片面抗战路线 全面抗战路线 抗战路线 ①驱逐日寇出中国的总目标是一致的
依靠的 ②相互配合ຫໍສະໝຸດ 协同作战----抗战胜利的保证。 八路军、新四 国民政府的正规军 ③两者存在着一定的矛盾和摩擦 (如皖南事变) 军、民兵等 武装力量
战场范围 国民党统治区域 敌人的后方 在战略相持阶段起主 在战略防御阶段起 作战规模 阵地防御战为主 游击战和有利条 导作用,逐步上升为 主导作用,是抗战 的正规战 件下的运动战 和方式 的主战场; 抗战的主战场。 战略地位
A B C D E
伟大抗日战争 (1931---1945)
彻底改变了中国近代割地、赔款、出让主权的屈辱历史; 光复了自甲午战争以来的失地(台湾等) ; 废除了帝国主义强加给中国人民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使中国的国际地位空前提高,增加了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中华民族空前觉醒,为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奠定了基础。
抗战胜利的历史地位
⑴斗争规模 和水平: 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伟大的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时间最长、规模最大: 长达近14年,实现了全民族抗战。 水平最高: 国共合作共同领导、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旗帜。
⑵斗争结果: 是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的第一次完全胜利。 日本无条件投降,台湾光复。
⑶斗争影响:是中华民族由衰落走向重新振兴的转折点
国民党
不抵抗政策-攘 外必先安内
中共
抗日宣言; 八一宣言; 瓦窑堡会; 抗日联军
爱国学生
一二九运动
国民党爱国官 兵
①十九路军凇 沪抗战 ②长城抗战( 安、宋冯、昌) ③张.杨“西安 事变”
1)1945春中共七大召开;《论联合政府》 2)中、美、英《波茨坦公告》,促令日本投降 3)美国广岛、长崎原子弹;苏联出兵中国东北 4)毛泽东《对日寇的最后一战》,反攻 5)8.15日本投降;9.2日本正式签署投降书 6)10月25日,台湾光复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政治经济和思想政策
国民政府: 政治:独裁统治,一党专政 经济:统制经济政策 官僚资本急剧膨胀 民族资本日益萎缩 思想: 积极反共—掀起反共高潮(皖南事变)
消极抗日——枣宜会战失利 豫湘桂战役大溃败
(2012年海南卷历史,18)侯外庐在回忆录中说: “抗战年代的西南大城市,聚集着中国那个年代大多 数的学者和文化人。重庆、成都、昆明、桂林,乃至 一些县城和乡村,集中各种科学家和各类学者密度之 高,是前所未有,今日也难再现。”这反映了抗战时 期( ) A.文化教育重心的转移 B.文化统制政策的确立 C.文化教育的无序状态 D.文化教育的均衡发展 【考点】抗日战争 【解析】题干主要反映的是抗战年代的西南大城市聚 集着中国那个年代大多数的学者和文化人的现象,说 明战争的特殊时期文化教育得以南移,A项正确;B、 C项题干无从反映;D项说法与题干相悖。 【答案】A
东北军民
组织抗日义勇军 ①工人罢工、募捐; ②爱国工商业者抵制日货; ③爱国学生掀起“一二九运动”,深入工厂农村、军队进行 抗日宣传。 ①蔡廷锴、蒋光鼐领导的十九路军迫使日军三易主帅; ②长城抗战——安德馨营山海关殉国,二十九军宋哲元部长 城喜峰口失而复得, ③冯玉祥联合共产党员吉鸿昌,组织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 收复多伦,将日伪军赶出察哈尔省。 ④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
爱国民众
国民党 爱国官兵
全民族的抗战斗争
1937-1938.10 防御阶段 1938.10-1944 相持阶段 1944-1945 反攻阶段
淞沪会战 两 正面战场 太原会战 个 (国民党)徐州会战 战 武广会战 场 枣宜会战 协
打破了日本3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 取得了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 平型关 取得了抗战以来的最大胜利 台儿庄 抗日战争进入到相持阶段 张自忠将军壮烈殉国
文教上:通过思想、文教 等麻醉和腐蚀中国人民
肃清沦陷区内的抗日力量, 确保对沦陷区的统治。
把沦陷区的经济变为它的 附庸经济(经济危机)。
推行奴化教育和愚民政策,以 实现其同化目的。
关内关外的抗日救亡运动(1931——1937)
爱国力量 抗日救亡运动的史实
①九一八后立即发表抗日宣言 中国共产党 ②1935年发表“八一宣言” ③召开瓦窑堡会议,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④组建抗日联军(东北抗日武装力量的核心)
根据地实行 减租减息 根据地内停止实行没收地 主土地的政策,普遍实行减 租减息政策。毛泽东提出了 “发展生产,保障供给”的 经济工作和财政工作的总方 针,发出了“自己动手,丰 衣足食”的号召。1942年, 根据地军民开展了大生产运 动,并厉行精兵简政。
抗日根据地政治民主、政府廉洁、民族团结、经 《新华日报》编辑部 西南联合大学 济发展,与国民党统治区形成鲜明的对照。
国共抗日战争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政策
国民政府:政治:独裁统治,一党专政 经济:统制经济政策 官僚资本急剧膨胀 民族资本日益萎缩 思想:积极反共——掀起反共高潮(皖南事变) 消极抗日——枣宜会战失利、豫湘桂战役大溃败
中共: 巩固抗日敌后根据地的斗争:百团大战、克服投降 军事上:游击战、运动战、反扫荡 政治上:实行“三三制”原则,建立抗日民主政权、精兵简 政 经济上: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 开展大生产运动--物质基础 中流砥柱 思想上:开展整风运动、召开七大
1935年华 北事变
1931年九一八事变
1937年七七事变
1932年一二八事变 1937年八 一三事变
1938年10月占领广州武汉
罪行:大屠杀(南京)、细
菌战和毒气战、活体试验,蹂躏 妇女。
罪行:为了巩固和扩大占领区,日军在占领区实行血腥的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