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儿推拿(脑瘫、智力低下)(西安中医脑病医院)

小儿推拿(脑瘫、智力低下)(西安中医脑病医院)


三.常用穴位
正 面 穴 位 图
背 面 穴 位 图
正 面 穴 位 图
背 面 穴 位 图
头 面 颈 部 穴 位 分 布 图
上 肢 内 侧 及 掌 面 穴 位 分 布 图
【五经穴 】
【位置】五指末节罗纹面 拇指 食指 中指 无名指 小指 脾土 肝木 心火 肺金 肾水 【操作】旋推或直推向指端方向为补,直推向指根 方向为清,次数100到500次。 【运用】肾无实证,只补不清 脾常不足,宜补不宜清 心多有余,宜清不宜补 肝为将军,只清不补 肺为娇脏,可清可补。
【搓法】 用双手掌心相对用力,挟住一定 部位,然后双手交替或同时用力快速搓 动,并同时作上下往返的移动,称为搓 法。
【擦法】
用拇指外侧缘或用食、中、无 名指面在体表一定部位或穴位上来 回摩擦。擦法又分指擦、掌擦和鱼 际擦三种。
【抹法】 用单手或双手拇指面 紧贴皮肤,作上下或左右 往返移动,移为抹法。
【捏法】
1.捏脊法 用双手拇指和食指作捏物状手形,自 腰骶开始,沿脊柱交替向前捏捻皮肤;每 向前捏捻三下,用力向上提一下,至大椎 为止,然后以食指中指无名指端沿着脊柱 两侧向下梳抹;每提捻一遍随后梳抹一遍 。在操作时,所提皮肤多少和用力大小要 适当,而且要直线向前,不可歪斜。
2. 挤捏法 用双手拇指与食、中、无 名指指端自穴位或部位周 围向中央用力挤捏,使局 部皮肤红润和充血为止。
【位置】用手掌面,拇指根至 小指根,沿手掌边缘一条弧形 曲线。 【操作方法】医者左手拿住小 儿四指,掌心向上,右手拇指 端由小儿拇指根推运起,经过 小天心,掌小横纹至小指根止 ,推运50-100次。 【作用】利尿,清湿热,补肾 水。 【主治】小便赤涩,尿频数, 少腹胀满。
e.【水底捞明月】
【位置】内劳宫周围。 【操作方法】医者左手拿住小 儿左手四指,掌心向上,用冷 水滴入掌心,接着医者用右手 中指在内劳宫周围旋运之,并 结合吹气,边吹气,边旋运之 ,速度宜慢不宜快,以不超过 18口气为限。 【作用】清热凉血,宁心除烦。 【主治】高热烦躁,神昏谵语。
小儿脑瘫 常规推拿法
将循经推按与辩 证施穴相结合
以掌不离皮肉、指 不离经穴、轻重有 度、先后有序为推 拿手法原则
以柔克刚,以刚 制柔为手法准则
手法:
遵循经络循行部位,先用掌根按揉、捏拿等复合手法,后穿插 拇指点按、按揉等复合手法循经点穴。根据患儿障碍情况,放 松性手法和刺激性手法配合应用,突出主次。
【捻法】 用拇指、食指面, 捏住一定部位,作对称 的用力捻动,称为捻法。
3.复式操作法。
a.【黄蜂入洞】
【位置】两鼻孔即是此穴。 【操作方法】用食指、中指 两指指端在小儿两鼻孔下缘 揉按10-20次。 【作用】宣肺气,通鼻窍 【主治】鼻塞不通,发热无 汗。
b.【按弦走搓摩】 【位置】两腋下胁肋处。 【操作方法】 医者在小儿身 后,用双手掌在小儿腋下胁 肋处自上而下搓摩50-100次 ,又称搓摩胁肋。 【作用】理气化痰 【主治】胸闷,气促,咳嗽, 积滞等。
2.捏脊及脊背六法
在传统的小儿捏脊疗法基础上,加入了具有针对性 的点、按、扣、拍等刺激性与放松性手法。 手法:以患儿背部督脉、膀胱经第一、第二侧线及华佗夹 脊穴(颈、腰、骶)为中心,在脊背部采用推脊法、 捏脊法、点脊法、叩脊法、拍脊法和收脊法,六种 手法顺次施术,由龟尾穴沿脊柱至大椎,亦可直至 后发际。 原理:刺激经络腧穴、激发经气、调整机体脏腑功能的作 用。 范围:针对脑瘫患儿的颈、腰、背肌无力、躯干支撑无力、 拱背坐、角弓反张、营养状态差、免疫力低下等表 现。
3.“疏通矫正手法”推拿
疏通矫正手法:包括循经推按、穴位点压、异常部位肌 肉按摩、姿势矫正。 a.循经推按:在经络循行部位或肌肉走行方向,使 用推法和按法的复合手法,以推为主,根据部位不同可 选指推法、掌推法。 b.穴位点压:对全身各处重要穴位,使用点揉、按 压复合手法,对腧穴有较强的刺激,具有开通闭塞、活 血止痛、调整脏腑功能的作用。 c.异常部位肌肉按摩:对患儿异常部位肌肉采用揉、 按、滚等手法。对肌张力高的部位,用柔缓手法,可缓 解痉挛,降低肌张力;对肌力低的部位,用重着手法, 以提高肌力。 d.姿势矫正:采用扳法、摇法、拔伸法等手法,促 进肢体及关节活动,对异常的姿势进行矫正,具有滑利 关节、增强关节活动、舒筋通络等作用。

3
小儿推拿的生理病理特点
一、小儿生理特点
1.脏腑娇嫩,形气未充 小儿从初生到成年,处于不断生长发育的过程中,无论在 解剖、生理,病理、免疫等方面,都与成人有所不同,机 体各器官的形态、位置,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在不断的变化, 其生理功能也都未达到成熟完善,中医把这种现象称为脏 腑娇嫩,形气未充。 2.生机蓬勃,发育迅速: 小儿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从体格、智力以至脏腑功能,均 不断向完善、成熟方面发展,年龄越小,生长发育的速度 也越快。反映了小儿生机旺盛,对营养物质的需求相对地更 加迫切的特点。
3.鱼际揉法:仅用大鱼际部着力 ,在其穴位上回环频频揉动,称 鱼际揉法。
【按法】
用拇指腹或掌根在 一定部位或穴位上逐渐 用力向下按压,称按法。 操作时常与揉法结合而 用,称按揉。 掌 按 法
指 按 法
垂直方向 ↓ 逐渐用力 ↓ 按而留之 ↓ 逐渐放松
【摩法】
1.指摩法 : 用食、中、无名等三指 腹在穴位或一定部位上作连续的回 旋抚摩。


3.旋推法 用拇指指面 在穴位或一定部位上作 频频旋转推动。
【运法】
用拇指或食、中、无名指面在穴位或一定 部位上,由此往彼作弧形或环形运转。此 法有顺运为泻,逆运为补,左运汗,右运 凉及左转止吐,右转止泻等说法。
【揉法】(指揉法;掌揉法;鱼际揉法) 1.指揉法:用拇指或食指端,或 用食、中、无名指端着力,紧紧 吸附在穴位上并作回环揉动,称 指揉法。 2.掌揉法:用掌根大、小鱼际部 着力在穴位上回环旋转揉动,称 掌揉法。
运 太 阳
穴位:太阳 位置:在两眉梢后凹陷处。有左为太阳,右为太阴之说。 操作:用两手大拇指指腹分别按在两侧颞部太阳穴上,作 轻柔缓慢的环形移动,向眼方向运为补,向耳方向 运为泻。一般运24次,每运3次后轻轻按一下。 主治:外感发热,头痛,头晕。
【总筋】 [别名] 内一窝风。 [位置] 在掌后腕横纹之中点。 [操作] 以指按揉称揉总筋;用拇指甲掐 称掐总筋。 [功用] 镇惊,醒神。 [主治] 惊风,夜啼,潮热,呕泻等。
根据中医阴阳、五行、藏象、经络等学说 针对疾病发生的不同原因和症状 运用不同的补泻手法在患儿体表进行点、 面、线操作

三、适应证与禁忌证

1.适应 小儿泄泻、便秘、脱肛、呕吐、腹痛、感冒、咳嗽、遗尿、 惊风、疳积等以及防病保健。 2.禁忌 溃疡性皮炎、脓肿、骨伤疾患、传染病、先天性心脏病等。
小儿推拿,又称“推惊”、“摩惊”、“掐惊”等; 是以各种推拿方法为主要治疗手段,达到防治疾病 目的一种方法的总称,属于祖国医学外治法范畴。
2
小儿推拿的一般知识
一、小儿推拿的优点 不用针,不用药,见效快 !
1.经济简便 2.易于掌握 3.安全可靠 4.疗效显著
二、小儿推拿的作用
疏通经络,滑利关节,畅通气血,祛邪扶正,调 整脏腑
小 儿 推 拿
西安中医脑病医院(邵)
一.概述; 二.小儿推拿手法; 三.常用穴位; 四.脑瘫及智力低下的推治;
一.小儿推拿概述
1
小儿推拿简史。
2
小儿推拿的一般知识。
小儿推拿的生理病理特点。
3
1
小儿推拿简史
小儿推拿定义

推拿,古称“按摩”“按跷”“乔摩”“乔引”、 “案杌”等; 是人类最古老而又年轻的一门医术; 推拿的防治手段主要是手法治疗与功法训练。
穴位:天门(攒竹) 位置:自两眉中间至前发际呈一条直线。 操作:用两拇指面自眉心起,交替向上直推至前发际, 约推30~50次。 主治:感冒发热,头痛,精神萎靡,惊风等。
开 天 门
《保赤推拿法》:“先从眉心向额上,推二十四数, 谓之开天门。”
推 坎 宫
一般分推24次,分推阴阳,使阴归阴位,阳归阳位。
2.掌摩法:用掌心在穴位或一定部位 上作回旋抚摩。
3.旋摩法:用双手全掌指面着力,自 患儿下腹部开始沿升结肠、横结肠 、降结肠的解剖方向,两手一前一 后作交替旋转运摩。
【掐法】
用手指指甲重刺 穴位,称之为掐 法。以不掐破皮 肤为宜。
人中 老龙 内关 合谷
【拿法】 用拇指指端和食中二指指端,或用拇指 指端与其余四指指端相对用力提捏筋腱。
掐总筋
分阴阳
肩井穴 位置:在大椎与肩峰连线之中点部位。 操作:①用手指按其穴位,称按肩井; ②用拇指与食、中二指对称用力 作拿法,称拿肩井。 次数:按30~50次;拿3~5次。 主治:感冒、惊厥、上肢抬举不利等。
2.基本手法 【推法】(直推;分推;旋推)

1.直推法 以拇指端外侧缘或指面, 或食、中二指指腹,或以掌根在 穴位或一定部位上作直线向前推 动。 2.分推法 用双姆指指面,自穴位 向两旁分向推动。
二、小儿病理特点 小儿的病理特点主要表现为: 发病容易,传变迅速,脏气清灵,易趋康复。


小儿疾病中外感时邪和肺、脾二脏的病证比较多见。 临床上常见伤风感冒、咳嗽、消化不良等。 小儿由於生机蓬勃,活力充沛,脏气清灵,反应敏 捷,病因比较单纯,没有七情的影响,所以在患病 后,只要经过及时正确的处理,病情就会很快好转 趋于康复。
三关:前臂桡侧,阳池至曲池成一直线。主 治虚寒病症。(手法)用拇指桡侧面 或食、中指指腹自腕推向肘,称推三 关;屈患儿拇指,自拇指外侧端推向 肘,称为大推三关。(次数)100到 300次。 天河水:前臂正中,总筋至洪池成一直线。 多用于实热、高热等症。(手法)用 食、中二指指腹自腕推向肘,称清天 河水;用食、中二指沾水自总筋处, 一起一落弹打如弹琴状,直至洪池, 同时一面用口吹气随之,称打马过天 河。(次数) 100到300次。 六腑:前臂尺侧,阴池至肘成一直线。主治 一切实热病症。(手法)用拇指面或 食、中指面自肘推向腕,称退六腑。 (次数)100到300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