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企总会计师在企业中的职能定位探讨

国企总会计师在企业中的职能定位探讨

国企总会计师在企业中的职能定位探讨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4202(2013)02-000-02
摘要总会计师是企业强有力财务团队的构建者,随着我国改革的深化,总会计师的职能和定位也在不断变化,文章探讨了职能定位转变的背景,演变过程,提出了总会计师应具有的职责和能力。

关键词总会计师职能定位能力
总会计师是企业强有力财务团队的构建者,同时也是实现企业目标的执行者,当今中国高速增长的环境为总会计师带来了机遇和挑战。

不论在中国还是海外,总会计师都在引领企业获得增长的战略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

总会计师职能、地位的变化,必然导致对总会计师职业素养和业务能力要求的变化。

随着中国总会计师职能与cfo的国际趋同,对我国总会计师的工作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转变的背景
随着我国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企业处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和后经济危机时期,面对纷繁复杂的经济格局,瞬息万变的市场需求,企业内部以及企业之间经济关系的复杂化、筹资渠道的市场化、利益分配的多元化等诸多机遇和挑战,特别是在“十二五”期间,国资委对央企财务关注的重点是注重财务基础管理、注重财务成本控制、注重财务风险管理、注重财务资源集团化运作、注重财务管理创新,需要实现完善财务功能、提升财务能力、加快
财务转型、实现财务一流的目的。

为了实现战略目标,控制风险,企业势必对财务工作及财会人员提出新的标准,要求会计职能由“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变、会计人员由“专业型”向“复合型”转变、会计信息由“企业实用型”向“市场作用型”转变、会计信息质量由“失真型”向“可信型”转变,企业财务管理转型势在必行,企业财会人员的转型更是刻不容缓。

二、总会计师在企业中定位的演变
我国的总会计师在企业中的定位,是学习前苏联的经验的基础上,在“一长三师”(厂长、总工程师、总经济师、总会计师)的企业干部管理体制下形成的,具有先天的计划经济色彩。

2002年以后,人事部发文规定,企业不得按照行政级别进行机构设置,总会计师的地位顿时陷入尴尬。

会计制度相对健全的西方国家及香港特区的企业并无“总会计师”制度,他们普遍采用的是cfo制度。

就企业而言,cfo一定程度上等于总会计师。

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随着会计从记分员、账房先生到守财人、监督者的转变;从评价、服务、管理者到商业合作伙伴、团队成员、领导者的转变,总会计师的角色也相应发生变化。

如今,衡量总会的工作,很重要的方面在于看他能在何种程度上使企业转变成一个优秀的价值管理公司,使其股票价值上升。

现代的总会计师,首先要做好角色定位。

第一角色就是ceo的战略伙伴,是企业战略的参与者;第二是经营控制者;第三是绩效评价者;第四是风险管理者;第五是关系协调者。

通过现有大中型
国有企业的调查,已上市或比较国际化的公司,总会计师的日常工作有70%以上的时间用于公司的财务管理和控制;参与公司经营战略的制定;资本市场融资和与投资人、银行等打交道。

公司股东(投资人)出于对其利益的关注,需要一个渠道与公司管理层掌握这些财务信息的高管人员沟通,了解公司的经营状况和财务结果。

总会计师并不仅仅向总裁负责,还向董事会负责。

二者之间不能简单的理解为领导和被领导的关系,更重要的是伙伴关系。

未来,总会计师的发展将更注重公司战略与决策支持,从而其能力也从过去的财务视角转向经营视角。

更强调其问题的解决能力和创造性、强调其财务会计及控制知识强调思维能力、创造性、领导和团队建设能力、沟通能力等软性技能等。

在财务战略、公司融资、并购重组、绩效评价、风险管理、经营控制、管理沟通等领域成为行家里手。

三、总会计师具备的职责和能力
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总会计师已经成为与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同等重要的角色。

总会计师在财务风险控制与财务成本管理方面发挥“首席”作用与承担“首席”责任。

为公司的发展战略服务,控制公司的战略风险是总会计师的首要职责,其次是要建立财务风险防范制度,不断抑制ceo超出资金支持能力的规模扩张冲动,还要负责成本管理与预算管理等工作。

作为企业总会计师,还需做好会计、核算、投资、融资、投资关系等工作以及企业的人才队伍建设。

总会计师成为专业领域的佼佼者,企业价值的管理者,业务伙伴的合作者,企业战略决策的参谋者。

财务转型就是要明确财务在企业价值创造中的定位,为创造企业价值服务。

要在夯实原来财务会计工作的同时,把重点转移到决策支持、预算预测、资金统筹、财务筹划、税务筹划、控制评价等方面来,从而支持公司的价值创造活动。

企业层面的目标是实现价值最大化,而目标需要落实到具体的业务层面。

为此,财务转型更要精通业务,把财务体系与整个业务流程紧密地结合起来。

转型后财务工作的重点应从过去主要为企业外部利益相关者服务转变为主要为企业内部管理者提供决策支持服务,亦即把管理会计在业务层面的运用植入公司的议事日程,使企业的管控工作落实到业务层面。

财务部门在对业务实施管控的同时,也要向业务部门提供服务。

财务人员的工作不再是业务的事后核算和监督,已经从价值角度对前台业务事前预测,计算业务活动的绩效转变,并把这些重要的信息反馈到具体业务人员,从而为其行动提供参考,扮演了策略咨询专家的角色。

除了基本的财务报告分析及编制能力、组织能力、人才使用能力外,还应具有以下能力:
1.战略规划和组织能力。

相对于以往的工作,未来总会计师的职责会更加侧重于战略层面,对宏观政策、产业发展、金融市场应具备敏锐的嗅觉和分析判断能力。

把财务工作的重点转移到计划、预算、预测、决策、控制、分析等方面来,着重关注业务方面更有附加值的活动,充分发挥财务在决策支撑、资源保障、价值创造、
风险防范等作用,引领企业资源配置,带动企业管理变革,为创造企业价值服务。

2.交流沟通能力。

在未来,总会计师从事的财务管理活动的范围将扩大到企业经营活动的方方面面,这种特点决定了作为财务工作的组织者和领导者的总会计师,必须有效地与企业其他部门和外单位进行交流和沟通,善于社会交往,有较高的管理水平,组织得当;以便在市场竞争中赢得整体优势。

3.分析判断能力。

应具备从宏观经济环境、外部市场走势、企业内部各种相关信息中分析出企业面临的各种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的能力。

面对错综复杂的局面和瞬间变化的形势要有善于做出正确抉择的能力;
4.参与决策能力。

从降低消耗、提高效率的要求出发,从财务角度对各种决策进行分析、评比,为企业一把手提供决策依据。

提高决策支撑能力,可以将会计基础核算等低附加值的作业趋于集中,以保证企业快速发展所需要的信息及时准确,巩固财务会计的基础;将财务分析工作渗透到最小的业务单元,打通自上而下的管控渠道,提升分析评价能力,对决策发挥有效的支持作用。

5.资本运作能力。

应具备较高的资本运作能力,为企业提供战略支持,以股东价值创造为出发点,识别价值链,进行价值基础管理。

通过信息化等先进工具和手段使公司的财务人员从繁重、低价值的财务活动中解放出来,把注意力放在预算、投资、资金集中管理、财务共享等增加经济价值的活动上,提升财务专业能力,推进
以专业、负责、高效为标准的人才队伍建设。

6.风险防范能力。

应强化内部控制、预算管理、风险管理,保证企业财产、资源得到有效利用。

完善以风险管理为导向的内部控制体系建设,通过风险预警、风险应对、管理报告,以及审计、税务、资金管理等手段来管理流程,并把风险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

未来需要进一步完善总会计师选聘制度,建立总会计师职业资格认证制度,使总会计师走上职业化、市场化、规范化的道路;企业应重视总会计师的人才培养和储备,加强总会计师的培训工作;通过学习和实践,快速提升自己的业务知识和管理素质。

参考文献:
[1]财政部.关于国营工业、交通企业设置总会计师的几项规定(草案).
[2]国务院.会计人员职权条例.1978.
[3]国务院.总会计师条例.1990.
[4]国资委.中央企业总会计师工作职责管理暂行办法.2006.。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