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内外关于统筹城乡发展研究综述

国内外关于统筹城乡发展研究综述

国内外关于统筹城乡发展研究综述经济学理论论文摘要统筹城乡发展研究是一个世界难题。

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对统筹城乡发展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但对我国西部地区统筹城乡发展的研究相当少。

西部地区是大城市、大农村并存 民族地区和生态环境脆弱地区等特征集于一体的特殊地区。

因此,应借鉴国内外经验围绕“统筹城乡发展规划、统筹城乡劳动力就业、统筹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统筹区域联合与协作”等方面实现西部地区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实验顺利实施。

Abstract The research on overall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 is a global difficult problem.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scholars have studied it from different viewpoints but few of them dealt with this problem in China's western area. The western areas are characterized by the layout of big cities and vast rural areas multi-nationalities residence and vulnerabl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By referring to both foreign and native experiences the paper presents some measures of improving the overall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 in this place under the principle of “coordinating the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 project coordinating the urban and rural labor force employment coordinating the urban and rural fundamental collective services coordinating the urban and rural infrastructural facilities coordinating the region union and the cooperation”. Key words overall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 synthetic supporting reform experiment problem and countermeasure统筹城乡发展研究是一个世界难题。

2007年6月7日经国务院批准在中国欠发达地区的重庆和成都市设立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这是继南部的深圳、东部的上海浦东、北部的天津滨海之后 中国首次在西部地区设立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其中 批准重庆市作为我国唯一一个以省为单位的改革试验区 是中央对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化改革和加快推进西部大开发的重大战略部署。

重庆、成都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设立 为两地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但显著的城乡差距、工农差距、收入差距、城市化滞后、城乡劳动就业不协调、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不平衡、农民市民化缓慢、库区移民安稳致富等方面的矛盾与问题严重阻碍着城乡统筹综合配套改革实验的顺利实施。

笔者紧紧围绕西部地区统筹城乡协调发展这一主线 在全面把握西部地区典型的二元经济结构和大城市带大农村发展格局的条件下 详细剖析阻碍西部地区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主要矛盾与问题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适合西部地区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对策体系。

一、国内外关于统筹城乡发展研究综述(一)国外学者关于统筹城乡发展的研究从历史上看,各国在发展初期都经历了城乡关系失衡的非良性互动状态。

发达国家统筹城乡发展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发展经济和城市经济领域。

然而 在广大发展中国家 城乡之间的二元结构十分突出 城乡二元结构问题及其区域二元社会经济文化结构问题的研究则集中在较广泛的领域和视野展开。

其中 刘易斯(W. A. Lewis)(1954)提出的“二元经济论”、费景汉、拉尼斯(John C. H. Fei、Gustav Ranis)(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费景汉——拉尼斯二元经济结构模型”、乔根森(D.W. Jorgensen)(1968)提出的“二元结构模型”、哈里斯、托达罗(Harris、Todaro)(1970)提出的“哈里斯——托达罗模型”、缪尔达尔(Karl Gunnar Myrdal)(1957)提出的“地理本论文由无忧论文网整理提供二元结构理论”等从发展经济学角度出发 把城乡关系成为其最为重要的研究对象之一他们探讨了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普遍面临的城乡关系、结构变迁劳动力转移、资本积累、技术选择、环境污染、生态恶化、人口增长极变化等一系列重要问题形成了基本的理论分析框架。

同时 霍华德(E. Howard)(1898)提出的“田园城市理论”、沙里宁(E. Saarinen)(1910)提出的“有机疏散理论”、马克思主义的“城乡关系理论”、赖特(Frank Lloyd Wright)(1932)提出的“广亩城理论”、芒福德(L. Mumford)(20世纪40年代)提出的“城乡发展观”、麦基(T.G.Mcgee)的亚洲城乡一体化发展模式、20世纪开始的“城乡边缘区理论”、岸根卓郎(岸の根卓の男)提出的“城乡融合设计”概念等从社会学和城市经济学的角度对统筹城乡发展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

(二)国内学者关于统筹城乡发展研究新中国建立后 毛泽东同志的城乡关系论对计划经济时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改革开放过程中 骆子程等学者以城乡二元结构为基本线索 系统分析了城乡矛盾的特殊性、演变过程、体制原因及影响后果 并提出了解决这一矛盾的基本思路。

接着周叔莲(1996)、郭克莎(1996)、金碚(1996)、王建(1996)、王积业(1996)、农业部政策研究中心课题组(1998)等学者对统筹城乡发展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

21世纪初期 曾菊新(2002)、张平军(2004)、周一星、石忆邵和张翔、柴彦威、金艳、曾磊、鲁奇(2002—2005)等学者从社会学、城市经济学的角度对城乡统筹发展与和谐社会构建进行了系统研究。

目前党和国家制定的重大方针、政策在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等方面对学术界提出了重大的研究课题。

2007年6月7日经国务院批准在中国欠发达地区的重庆和成都市设立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这一重大战略部署以及党的“十七大”精神要求学者们对其中一系列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从国内外研究现状中可以发现其一国外学者研究的理论大多是在发达国家城乡关系问题并不明显的条件下创立的 且一般把城市与乡村分离开来研究 这对发展中国家统筹城乡发展的针对性明显不足 其二 国内学者多数集中在宏观层面 围绕社会热点就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展开应对性和政策式讨论紧紧围绕城乡关系问题展开研究的论文和专著一般散见于对其他相关问题的研究之中 而针对统筹城乡发展的特殊性进行重点研究的更不多见 其三 国内大多数学者主要对东部发达地区的城乡统筹问题进行研究 而对我国欠发达地区统筹城乡问题缺乏相应的研究。

因此 笔者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 通过借鉴国外发达国家或地区统筹城乡发展的经验和成果。

结合西部地区城乡二元结构的现状及其原因 运用投资学、运筹学、经济学、系统科学等理论来研究西部地区统筹城乡发展的主要问题提出符合西部地区统筹城乡发展的有效途径及政策建议。

二、西部地区统筹城乡发展中的主要问题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设立为我国欠发达地区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但也存在阻碍着城乡统筹战略的顺利实施的主要问题。

西部地区统筹城乡发展中的主要问题如下(一)思想观念上的制约西部地区统筹城乡发展中的观念思想制约是限制城乡进一步协调发展的主要因素。

第一“等靠要”、“为搞实验区而搞实验区”等消极思想限制了人们的积极主动性发挥 不利于重庆市在制度上进行自主创新阻碍了城乡统筹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

第二城乡统筹发展是一项系统的战略工程 必须要做好近期与远期目标想结合的战略规划戒除一蹴而就式的改革观念。

第三重城市、轻农村 城乡分治的传统观念和做法 人为地在城乡之间筑起了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加大了统筹城乡发展的难度。

(二)城市化进程滞后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 农业对工业、农村对城市的依存关系日趋增强。

但西部地区城市化进程滞后 使得城市负担不断加重削弱了城市的先头带动作用。

表现在第一 整体城市化水平偏低 决定了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处于较低的水平。

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较低2006年仅26.9%。

第二区域差异显著。

2006年都市城市化率达到61.5%而其他地区城市化率分别只有20.8%。

第三 城镇体系建设不合理。

城市两极分化较为严重 中等规模城市出现断层 影响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带动功能及城市化进程。

滞后的城市化进程减弱了城市对农村的带动效应不利于统筹城乡战略的顺利实施。

(三)城乡劳动就业不协调城乡劳动就业不协调是西部地区城乡统筹问题的根本所在。

表现在 第一 农村劳动力过剩现象严重。

西部地区农村人口占3/4 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第二城市就业吸纳能力较弱。

目前 西部地区城市优势产业培育不足导致城市劳动承载能力的不强 已经成为城乡就业问题的症结所在。

第三城乡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 产业结构与劳动力素质结构的不匹配进一步限制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 进而影响到统筹城乡发展进程。

(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不平衡不平衡的基本公共服务事业严重制约着重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制约着西部地区和谐社会的构建。

表现在 第一 基础建设投入的不平衡城市投入的总量高于农村。

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基础设施投入的不平衡 2006年 西部地区城市地区固定资产投资为农村的14.29倍。

第二 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平衡 广大农村不能分享城市的优质教育资源。

第三 医疗卫生水平的不平衡 不健全的农村医疗卫生体系远远滞后于城市。

第四 科技文化的不平衡 科技文化的投入、应用推广等城市大大超过农村。

基本公共服务的不平衡阻碍了农村的快速发展 扩大了城乡间发展差距 对统筹城乡发展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五)国民收入分配不合理收入分配不合理不仅影响了西部地区消费与投资结构的协调 而且从长远来看关系统筹城乡的成败。

表现在 第一 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始终要高于农村居民的人均纯收入。

相关主题